蒋介石空投亲笔信
正当解放军从四面八方向杜聿明集团包抄过来时,1948年12月3日上午,准备继续向永城方向撤退的杜聿明忽然接到蒋介石空投的亲笔信:
据空军报告,濉溪口之敌大部向永城流窜,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维兵团消灭,我们要亡国灭种。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李延年兵团南北夹击,以解黄兵团之围。
杜聿明看到蒋介石的反复,思想上非常抵触。杜聿明想,如按原计划撤退到淮河附近,再向解放军攻击;但若沿途被解放军截击,部队遭到重大损失,又不能解黄维之围,蒋必将整个失败的责任归罪于他。杜深感自己陷入“战亦死,不战亦死”的进退两难境地,当即命令各兵团停止撤退,召各兵团司令官到指挥部商讨。孙元良很快来到,李弥派了副司令官陈冰、赵季屏来,邱清泉午后2时才到。
杜聿明沉重地说:“大家再把命令看看,多考虑一下,这是全军生死之地、死亡之道,不可不慎重。”
当晚,又接国防部正式命令,要杜聿明迅速决心于两三日内解决濉溪口、马庄一带之敌,说这是对敌各个击破之唯一良机。如再迟延,则各方面的解放军必然集于杜部周围,又处于被动矣,并令杜部万勿再向永城前进,迂回避战……
最后,众将决定服从蒋的命令,停止撤退,前去解救黄维兵团。
孙元良只身逃脱
12月4日,杜聿明采取“三面掩护,一面攻击,逐次跃进”的战术,命令邱清泉兵团担任中路主攻,李弥、孙元良兵团担任左右掩护,向濉溪口方向发起攻击。华东野战军各纵队则采取三面攻击,一面堵击的战法,向敌压缩,于当日将杜聿明所部3个兵团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地区。
12月6日,孙元良自行率第16兵团突围。为防杜聿明变卦,孙元良命令截断电话线,嘱咐指挥部电报一律不收。结果邱清泉和李弥部果然奉杜聿明之命取消突围,孙元良部孤军突围,一万多人在混乱中被歼,军长、师长大多被击毙,残部只得退回包围圈。
可是孙元良居然趁乱只身逃脱,后又化装成农民,逃到信阳火车站。
据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烈士陵园副主任张伟向本报记者介绍,孙元良1949年底到台湾后,精神郁闷,退役从商。上世纪70年代初,孙元良一度旅居日本,开了一家面馆。1975年,他重返台湾定居高雄。
2007年5月25日,孙元良在台湾辞世,终年103岁,根据其遗愿,骨灰暂放台湾林口,以期适当时机再安葬南京。
孙元良子孙祥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台湾电影明星秦汉。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第16兵团报销后,杜聿明下令第2兵团和第13兵团就地死守,等待蒋介石救援。
1948年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解放军全歼后,陷入重围的杜聿明集团被解放军团团包围在以陈官庄为中心的南北宽5公里、东西长10公里的狭小地区,孤立无援。此时,华北战场已发起平津战役,为了不让平津的傅作义集团从海路南下,毛泽东决定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攻,并电示总前委:“你们围歼杜聿明集团的各纵队可以用10天左右时间休息调整,只作防御,不作攻击。”华野包围杜聿明集团的各纵队12月16日起转入战地休整。
12月20日开始,陈官庄战区风雪交加,气温骤降,空运补给时断时续。杜聿明集团陷入外无援兵、内缺粮弹的绝境,大批士兵冻饿而死。
毛泽东指示部队对杜聿明集团连续不断地进行政治攻势。他挑灯夜战,撰写了广播词《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这封以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中原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名义致杜聿明等人的书信,连续广播,并印成传单向陈官庄包围圈内散发,具有很大的震撼力量——
杜聿明将军、邱清泉将军、李弥将军和邱李两兵团诸位军长师长:
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黄维兵团已在十五日晚全军覆没,李延年兵团已掉头南逃,你们想和他们靠拢是没有希望了。
……
你们应当学习长春郑洞国将军的榜样,学习这次孙良诚军长、赵壁光师长、黄子华师长的榜样,立即下令全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军可以保证你们高级将领和全体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这样,才是你们唯一的生路。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
蒋军争抢食物互相残杀
杜聿明集团从徐州逃跑时,规定每人带7天干粮,却在陈官庄地区被华东野战军围困了近40天,断粮断炊,于是抢老百姓的小麦、杂豆、山芋吃。到后来,把拖大炮的骡马都杀掉煮了吃。最后,只得到田野里挖麦苗、捡拾干红芋叶充饥。
12月19日至29日,大雪不断,敌机空投次数骤减。落到蒋军阵地的食物杯水车薪,空投场就成了蒋军争抢食物相互残杀的战场。
投下来的救命粮全被蒋军军官掌控。他们把大饼、香烟高价卖给士兵。在陈官庄,蒋军军官把小麦磨成面粉吃掉,把剩下的麦麸子制成半生不熟的饼子卖给士兵。一个奄奄一息的工兵用一个金戒指从长官手中换回了两个麦麸子饼。
陈官庄空投场的北面,有一个临时飞机场。12月29日,一架运输机降落。机上的货物还没卸完,一群军官便抢先登机。在我军的炮击声中,飞机仓皇起飞。飞机爬升10多米高时,第5军46师师长陈辅汉还晃动着两条伤腿在舱门外挣扎,在飞机爬升过程中,陈辅汉被硬拉上去。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军的政治攻势对包围圈中的敌人有很大的瓦解作用。通过不断对敌人广播和阵地喊话,晚上给敌人前沿阵地送大米饭,送馒头,对敌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人携枪投奔解放军。
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烈士陵园副主任张伟给本报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解放军一个老炊事员,挑了一担包子上前沿,迷了路,摸到了敌人阵地上。他灵机一动,机智地说:“我给你们送包子来了!”饿死鬼一样的敌人一窝蜂地上前争抢包子。老炊事员说:“弟兄们,不要怕!如果没吃够,我们那边有的是,过去吃就是了!”国民党兵纷纷响应,异口同声地喊叫着:“不干了!缴枪!缴枪!向解放军缴枪!”就这样,老炊事员用一担包子带回了一个连,一个人不少。
陈毅的亲笔信
在此期间,陈毅派原第13兵团一个被俘军官给杜聿明送了一封信。
陈毅的信,开头说得很客气,中间有些杜聿明认为是威胁的话。最能打动杜聿明的是信中说的“你为什么替四大家族服务,而不为人民服务?”
杜聿明随即将这个军官交给副参谋长文强审问,自己拿着信去试探邱清泉的态度。邱清泉接过去看了一半,一句话没说,就将信撕掉烧了。
时隔不久,蒋介石即致电杜聿明:“听说吾弟身体有病,如果属实,日内派机接弟回京医治。”
邱清泉见到杜聿明说,是他打电报给蒋介石说杜聿明有病的,力劝杜聿明回南京。
杜聿明对邱清泉说:“抛下数十万将士只身逃走,决不忍心。”
随即复电蒋介石:“生虽有残疾在身,行动维艰,但不忍抛弃数十万忠勇将士。生息尚存,誓为钧座尽忠到底。”
杜聿明知道再困守下去,只有死路一条。经过冥思苦想后,向蒋介石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供其选择。“上策”是集中武汉、西安的兵力与解放军决一死战,“中策”是持久固守,以争取政治上的时间(和谈),“下策”是冒险突围。蒋介石选择的是“下策”,于1949年1月3日下令杜聿明率第2兵团和第13兵团突围,并指示“希望援兵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按命令迅速突围”。
杜聿明按蒋介石的命令,着手部署突围,决定将坦克、炮兵集中使用,第13兵团在右,第2兵团在左,并肩向西南突围。规定的突围时间定在1月9日,届时蒋介石会派飞机向解放军阵地施放毒气,掩护杜聿明突围。然而,不等杜聿明开始突围,解放军就抢先发起了总攻。
活捉杜聿明非常偶然
1949年1月2日,粟裕发布了攻击杜聿明集团的总攻命令。1月6日15时30分,华野集中全军各种火炮同时向敌阵地猛烈轰击。攻击集团从各方向对杜聿明集团发起冲击。1月10日16时,杜聿明集团全部被歼灭,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宣告结束。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最后一天,在华东野战军4纵11师卫生所附近的田地里出现十几个人影,鬼鬼祟祟。见到一个老百姓过来,其中一人走上前问:“老乡,附近有解放军吗?”“这方圆百里之内都是解放军。”那人一听连忙从口袋中掏出一枚金戒指,往老乡手中一塞,说:“你拿着吧,不要告诉别人。”这位老乡又惊又疑,报告给卫生所。
解放军战士将他们全部扣押,通过询问,这十几个人中,一人自称中央日报社记者,一个说是汽车司机,一个穿着普通士兵服装的高个儿自称是军需处长。
“军需处长”自称叫高文明,在13兵团,战士让他把13兵团所有处长的名字写下来。“高文明”从大衣口袋里掏钢笔,掏了半天,掏出一包美国香烟;再掏,又一包香烟;再掏,掏出一包牛肉干;再掏,又一包牛肉干。最后,才掏出一支派克金笔,可是只写了“高文明”3个字就写不下去了。
当时杜聿明的身份并没有暴露,但他非常紧张,被俘后感到没有希望了,于是在地上找了一块石头,将头砸破了,血流满面。
他的副官见状大叫:“不好了,杜长官的头破了!”
看管俘虏的战士听到“杜长官”,马上问:“你说他是谁?”副官说:“杜长官。”“叫杜什么?”“杜聿明。”
于是看守战士立即向上级报告,11师领导很重视,立即将杜聿明送回包扎所包扎止血,然后派人将杜聿明押送到了纵队司令部。
据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烈士陵园副主任张伟介绍,被俘的副参谋长文强是毛泽东的姑表兄弟,他的姑母文七妹就是毛泽东的母亲。1950年春,文强被送到北京的功德林“战犯管理处”。他拒写悔过书,这也许是他最后一批被特赦的症结所在。
由于杜聿明的思想改造成绩名列前茅,被列入第一批战犯特赦名单提前获得自由。1959年12月4日,他从管理所大门走入自由的天地。
张伟说,杜聿明被特赦后曾回到陈官庄,故地重游,不胜感慨。
1964年11月,杜聿明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肾衰竭等宿疾在北京去世,终年76岁。杜聿明临终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病危深思,最关怀者惟一言而已:盼在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共同把我文明古国建成现代化强国,为子孙万代造福!因台湾当局不放行,弥留之际他终未能见到4个在台湾的儿女。(本报记者丁进阳程光荣/文)【原标题:[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红色记忆]一个村庄见证淮海风云 对决陈官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