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陵台中峰前怀,另有一座坟墓,高3米,周长20米,圆形土丘上尖下圆,保存完好。“从明代至今原封未动,墓前向南200米有神道,原来有石马、石人、石牌坊和御祭石碑等明代石刻,‘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商丘市梁园区文物办主任杨亚民先生说。
这是明代吏部尚书宋 的墓,《商丘县志》记载:“吏部尚书谥庄敏公宋 墓,在城西北二十里许,三陵台下万历间谕葬。”
宋 (1522~1591年)是明朝重臣,商丘市睢阳区人。
宋 自幼天资聪明,六岁入蒙学,端坐不为儿嬉,学习勤奋,不爱修饰,以“至孝”闻名乡里。年十七成为郡学生,按制度可以免徭役,有人邀宋 去申请此事,宋 不同意,说:“事在令长,自请之伤耻。”31岁考中举人时,“寇师尚诏陷郡城,过之处烧、杀、抢、掠。独闻宋 贤,告诫下属不得犯 家。邻里藏匿宋 家以免受害者众。”可见宋 贤德名声。
宋 38岁考中进士,初为永平府推官(管刑狱),不久晋升为监察御史,后任户部侍郎。1586年升任户部尚书,不久又任吏部尚书。
他任陕西巡按时,正碰上大太监吕用违法抗疏,横行霸道,他立即上疏弹劾,使其大为收敛。1567年宋 任山西巡按时,蒙古俺答汗(蒙古右翼霸主,不听蒙古可汗节制,多次向明朝挑起事端并入犯)攻陷山西某城,将士捕77人报功,宋 看出其中有无辜农民,开释了百姓33人。1570年,他转任保定巡抚,当地正值灾荒,路有饿殍。宋 未及奏请,先开仓赈饥。有人劝他等皇帝降旨,宋 说:“待报而行,老百姓都饿死了,那时再开仓赈饥,又有何用?假如皇上怪罪,由我一人承担。”他在巡按各地时,核缺伍,汰冗兵,一年为国家节约饷银十余万两。
保定是京官南下要道,官员出京必经此地,往来要员甚多,有人劝他接待要隆重,宋 却说,我不能搜刮民脂民膏来讨好他们,以使我个人得利。当京城要员路经时,他依规定礼节往来迎送,无半点越规。
1573年,不满10岁的明神宗万历小皇帝继位,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朝政,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势渐强。但宋 与张居正政见不合,抱病隐居乡里。10年之后张居正去世,万历亲政,多位大臣推荐,宋?重回朝廷。
【“废台”明朝埋忠骨】
万历皇帝有不择手段敛聚钱财的恶习,又喜享受挥霍无度,他20年不理朝政,“以皇帝身份向臣僚作长期怠工的消极对抗”,对此,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分析道:“明代文官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处理政事时完全放弃个人意志,不许他废长立幼。万历心中留下了伤痕,心灰意懒,再不愿做任何事情让他的文官快意,日益疏远操纵实际的官僚集团。”
跟着怠工皇帝“打工”,身为户部尚书的宋 ,恪尽职守,精打细算,勤俭清正。一次皇帝的弟弟潞王从京师回自己的封国(新乡),皇帝要用30万两白银为他购买珠宝,他极力反对,后来削减银10万两。还有一次,皇帝为给自己庆生,下令动用20万两白银,宋 也坚决反对。
宋 任户部尚书期间,有人提议他卖官鬻爵,以解经费不足,他坚决反对。
他后来改任吏部尚书,惩办贪贿奸狡违法官员100余人,奖励廉洁官员,广受好评。他不徇私情,不结党营私,不借故打击异己,所以在明朝万历年间发生的“国本之争”(立太子事件)等大事中,他均未受牵连。
他“凝重有识,议事不苟”。户部尚书石星向他反映,说某地积累财物很多,可补给国家。他说,朝廷钱谷,宁可长久蓄存不用,也不要搜索无遗。皇上知道国家财力充裕,就会生奢侈之心。可见他对万历确有深度了解,对其挥霍也曾起遏制作用。
有一次,诸多大臣在皇帝面前阿谀奉迎,宋 却说:“评价官员关键是讲他做官得人心之处,要使皇上动心,纵然因论官获罪,只要皇上能警戒、省悟就好。否则如瘘痹之疾,全无痛庠,久之无药可医。”
他多次被嫉贤刁难杜门长休,曾五次申请告老还乡,均未获恩准,后卒于任上,死后追赠太子太保。明神宗在他的祭文中称赞他“赋性直方,缇躬清介,抱置宪台,百僚见惮”。
“宋 性刚直,重廉俭,家无姬侍,宦游30余年,只有老仆数人,被当时人们称为比肩包拯、海瑞的大清官。他死于任上,灵柩被送往商丘,900公里的路途中,士农商贾夹道迎送,焚香哭拜,大江南北多建‘三报祠’与包、海两人同享,并崇祀名宦乡贤祠。”杨亚民先生说。
“三陵台所在村庄叫宋大庄,附近还有宋小庄,以宋姓居多。相传当年为宋 守墓的族人,长期繁衍生息形成村庄。”三陵台管委会主任黎德亮先生说。
【宋氏家族清代鼎盛】
归德古城中的名门望族中,宋氏家族红极明清两朝。宋?的族孙宋权明末清初官至内阁大学士,宋权之子宋荦,又官至吏部尚书。
宋权是清初政治家、诗人、收藏家、鉴赏家,是当时的政治文化名人。他的祖父和宋?同里,又是叔伯,宋权也就是宋 的族孙。他24岁中举,28岁考中进士,开始仕途生涯。
明朝末年,他受旁祖宋 影响,拥护东林党,反对阉党,做阳曲(今山西)县令时,朝臣争相依附魏忠贤,争请为他建立生祠,宋权不畏权势,坚决拒绝为其在阳曲建生祠。后来李自成起事,明朝灭亡。时任顺天巡抚的宋权,率领一批明朝遗老降清。
在清廷,他官复原职再任顺天巡抚,献给清政府《治平三策》,得皇帝赞赏。清顺治三年(1646年),他被升为国史院大学士。国史院是全国官修史书机构,长官称大学士,多由宰相兼任,是正一品。1647年宋权又任会试总裁,清王朝给了他极大信任。1648年他母亲病故,他本人又被弹劾,罢官归乡。回到商丘后,宋权每日与贾开宗、侯方域等人借酒浇愁。侯方域才名甚著,清廷想拉他做官,他一直拒绝,河南巡抚吴景道想以此治罪,宋权想办法保护了他。
宋权罢官归里一年即病死家中,身后没有余财,儿子宋荦卖田安葬。皇帝赠“少保”,谥号“文康”。
宋权善著述,诗文干练精达,悲凉慷慨。宋权逝后,墓在商丘阏伯台北,古宋河南岸。
宋荦,字牧仲,号漫堂,别号绵津山人、西陂放鸭翁,“从其字号可粗知其性格为人”,是散漫淡泊之人。他14岁就入朝当了康熙的三等侍卫,15岁考察名列第一,按规定应授通判(正六品官)之职。但宋权请求皇上让宋荦归乡读书,这也显示其目光远大。宋荦回商丘后,和侯方域、贾开宗重组雪苑社,他是骨干成员。宋荦31岁被授予黄州通判,后升为江西巡抚、江苏巡抚等职。在苏州,他游诸贤良祠,理正东林祀典,赈济灾民,除奸抚正,被称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他在江苏14年间,康熙数下江南,有三次都是他接待的。至今故宫还有他写给康熙的二十五封奏折。他患病,康熙让御医治疗,还赐他高丽参。康熙曾多次亲赐字画和手迹,宋荦就在老家商丘建御书楼收藏。两人私交密切,估计和宋荦很小就给康熙当侍卫有关。
1705年,宋荦升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少师。1708年告老归里,诰授光禄大夫。临行时,清代大画家禹之鼎为之绘《国门送别图》。这是一幅传世名作,新中国成立后被宋氏后人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
宋荦诗文书画俱佳,与“清代第一诗人”王士祯“并擅当代风雅”。他写诗“方揖让笑倾之际,落笔如风雨。他人未及构思,而先生则数百言立就”。他的鉴赏水平很高,康乾年间,北京古董商举物皆以宋尚书鉴定为荣耀。他自言在黑夜里把书画摩挲闻嗅,就能辨出真伪。事实也是如此。合肥崔太史家有一幅画,宋荦鉴定为崔白的作品,大家不相信,拿着画对着亮处一照,果然发现上面有崔白印鉴。
黄州司理王俟斋初时也不相信,他在客厅里挂一幅画,宋荦不进屋,坐在门外车上,搭眼一看,就判定是林良之作,大家心服口服。
宋荦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收藏家,古代金、石、玉、画等无不收藏,许多手抄孤本都流入宋家。可惜到清末都流失了。至今商丘市睢阳区博物馆内还存有出自宋家的23块康熙皇帝等名人的题字石碑。
【传说添加神异色彩】
三陵台上有400余株古柏树,最大一棵古柏直径在2.5米以上,称为“千年神柏”。它的枝条上缠绕着很多红布条,杨先生说:“红布条儿都是兜着砖头石子丢上去的,相传红布条要能一下子兜到树上去,你的运气就好。”
千年神柏之下,立着一通传说碑,讲的是三陵台住着一条巨蟒,从头到尾有一里多长,夜里老百姓常见它在古宋河里饮水,头大如斗眼如巨星,黎明鸡叫时消失不见。它修炼成仙,住在千年神柏上,人们称它为“蟒仙爷”。老百姓凡有红白事求借碗盘,就在三陵台上向蟒仙爷焚香祷告,有求必应。后来有贪财者借物不还,也就不灵验了。
这种传说,我在全省不止一个地方听说。它的原型到底是什么,我没找到答案。
三陵台还有个传说,说是从前南蛮子侵略北方,打到商丘。南蛮子宰相算出商丘西北四十里处要起一座金山,中国金子用不完。他要阻止这事发生。
南蛮宰相来到商丘城西北泛金光地方,在黄瓜园找到一个歪把黄瓜,要求看园老头在瓜长够100天卖给他。
歪把黄瓜长到99天,看园老头把瓜摘了。第二天南蛮宰相拿到长了99天的歪把黄瓜。可就在这天半夜,南蛮宰相在商丘城听见西北四十里处呜呜叫,像刮大风一样,连忙拿上歪把黄瓜,骑快马到跟前一看,那地方已堆起三大堆金子,一头金牛拉一辆金车,还正使劲往上面拉呢,眼看金山起来了。他连忙跑上去用歪把黄瓜猛砸金牛和金车,把它们都砸成了黄土。他又朝三堆金子上猛砸。歪把黄瓜邪力不够大,砸不下去。南蛮宰相把金牛和金车化成的黄土,埋在三堆金子上边,成了三座高大土岭,这个地方就叫“三岭”。人们看这三座土岭像三座坟陵,又叫它“三陵”。传说给三陵台赋予了更多神异色彩。
商丘很早就是人类居住繁衍之地,世代活动于此的人们各有自己的姓氏,商丘文物专家阎根齐先生统计,“在全国现有14600多个姓氏中,起源于商丘或其一支与商丘有关的姓氏就有150多个。这是商丘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宝贵资源”。
近年来,宋氏、戴氏、孔氏等海内外宗亲纷纷到三陵台寻根祭祀,陵园大门内道路两旁,林立着戴氏、宋氏、牛氏等姓氏宗亲拜谒三陵台后所题石碑。 2001年9月,世界戴氏宗亲会七十余人,赴三陵台寻根拜祖。2002年10月,著名生物学家牛满江教授带家人和牛氏宗亲到三陵台谒祖,题词“牛氏家族,根在商丘”。2004年3月,印尼华侨实业家宋良浩先生到三陵台谒祖,并捐资500万元用于教育事业。
(全文完)
三陵台中峰前的宋 墓。宋 是商丘市睢阳区人,明朝重臣,历任监察御史、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性刚直,重廉俭”,当时被人们称为比肩包拯、海瑞的大清官。(盛夏)【原标题:“风土吉壤三陵台”系列之三 世间已无“庄敏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