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记载
傅洁华与同事们苦苦寻觅,也在浩繁的典籍中寻找有关陈胜墓的线索。多年积累下来,从《烈山志》《濉溪志》和《宿州志》里发现不少关于陈胜墓地所在的记录。尤其是清光绪年间的《宿州志》记载最为详细(濉溪县、烈山区在解放以前属宿州管辖)。文载:“陈涉(陈胜)墓在州(宿县)西北45里邱町山麓冢山头”(烈山区境内青龙山下雷山的原名叫邱町山)。又载:晚清恩贡邵心恒到邱町山陈涉墓下,凭吊陈涉,并作诗一首,题为《邱町山陈隐王墓下》(汉刘邦做皇帝后谥陈胜为隐王),后四句为:邱町山下悲风紧,宿草离离伴枯损,烟云惨淡昼沉沉,当日精灵犹可泯’”。可见当时墓葬保留得比较完好。另据《淮北市文史资料》、《濉溪志》记载:该墓位于濉溪县东南6公里的冢山头,青龙山下矿区铁路桥南首,墓地长、宽各60米,共3600平方米。
墓葬大部分已被铁路路基掩埋,墓室未动,现存有修铁路时挖出的部分方格纹和曲线方格纹墓砖标本,砖长约50厘米,宽17厘米,厚7厘米(一直保存在濉溪县文物所)。”可以推测,方格纹墓是古代王侯墓葬的又一个主要参照。那么,青龙山的大墓会不会和陈胜有关呢?
民间传说
傅洁华曾多次深入墓地周边进行调查,令人兴奋的是,烈山地区民间对陈胜墓的传说由来已久。雷山村一位荣姓老人告诉傅洁华,他小时候就听长辈说,陈胜墓就在冢山头”、“经常有举人、秀才来祭悼陈胜”。还有这样的传说:陈胜的女儿来上坟,哭着说,金头银头不如她爹的肉头。这些民间传说不知传了多少代,不能说没有一点依据。傅洁华还告诉记者,作为地方州志的《宿州志》,向来修志严谨,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历代相传,一般不会留有道听途说“莫须有”的东西,这也为墓地的所在提供了有力佐证。
历史回顾
据史书记载,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地区)起义后一路西攻至陈县(今河南淮阳),并建立了张楚政权。秦二世胡亥派大将章邯带兵剿灭了起义军主力。
陈胜从汝阳败退到下城父,其御用马夫庄贾将陈胜杀害并投降了章邯。而人们不禁抱有疑问:陈胜被马夫杀死后,马夫是带着整个尸体去投降?还是割掉首级去投降呢?按照当时的惯例,他应该割掉首级去异处的可能,又恰巧与民间传说的“金头银头不如她爹的肉头”相吻合。
之后,陈胜的旧时侍从、将军吕臣组织了一支青巾裹头的苞头军攻下了陈县。与陈胜既有君臣之义,又有患难之情的吕臣不会不寻找陈胜的尸体以安葬旧主人。那么安葬在什么地方呢?就地安葬不太可能,因为当时战事吃紧,环境不允许。运回张楚政权所在地?更不可能,因为当时该地区是秦的占领区。用金属铸一假头秘密运回自己的后方,又是他们起义值得纪念的地点宿州去安葬,傅洁华认为这种做法的可能性极大。
地理位置
傅洁华说,据史书考证和一些专家认定,陈胜的出生地位于现在的安徽省固镇县境内。以前,固镇和宿州本属一地,而陈胜墓若在宿州,首选就是他们起义的大泽乡。但是大泽乡无山无水,光秃秃一片平原。而离大泽乡不远的青龙山,山清水秀。从古代风水学的角度来说,邱町山的整个山势呈龙凤戏珠之势,在古人眼中是一块较为理想的帝王陵地,过去不少大户人家的祖林都选在那里。当时,陈胜是被秦朝镇压的“叛逆”,而且正值双方拉锯战的关键时刻,葬陈胜不能张扬,只能在一个小范围内进行。上世纪七十年代,从烈山“陈胜墓”发现的墓砖标本、墓葬规模来看,也是符合当时背景的。傅洁华推断,位于永城市芒山镇砀山西南山麓的陈胜墓可能只是个衣冠冢,而烈山区青龙山下的邱町山麓的冢山头极有可能是真正的陈胜墓所在地,而确切位置有待进一步的发掘证实。目前,这一新说已经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兴趣。
沧海横流,潮涨潮落,陈胜那句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穿越时空依然不失气吞山河的气魄。今天,我们寻找陈胜墓,更是在寻找一个并未走远的英雄。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戍卒发动兵变,揭竿为旗,筑坛盟誓,诛伐暴秦,拉开了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在历史的扉页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然而,历史的风云终将逝去,留下的除了历史的教益外,还有诸多有待解释的谜团。几年来,原烈山区文化馆馆长傅洁华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并结合对文物资料的分析,对陈胜“葬砀”(永城市东北芒砀山主峰西南麓)提出质疑,认为芒砀山陈胜墓只是衣冠冢,而真正的陈胜墓在淮北烈山区境内青龙山下的冢山头之新说。【原标题:陈胜墓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