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公元前210年夏天。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西)。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驾崩好几天了,但天下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这个消息,这位伟大帝王的尸体和一堆咸鱼摆放在一起。
帝国的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正在商量着一件改变历史的事情。
最终的结果是,李斯妥协了。他和赵高篡改了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新一任皇帝,并草拟了一份新诏书,命令远在边塞的始皇帝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自杀。扶苏见到诏书,居然痛哭失声,然后自杀,而蒙恬后被逮捕。
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沙丘之谋。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描述了此事的经过,正因为司马迁描述得过于详尽,后人不免产生怀疑:如此机密之事,司马迁怎么可能如同站在旁边记录一样,写得如此生动传神。
史学家们认为,综合李斯、赵高的对白以及后来蒙恬的供词来看,秦始皇生前并未立太子,扶苏和胡亥都有机会,胡亥顶多算是夺嫡,而不能说是篡位。
秦汉史大家吕思勉先生干脆直接对“沙丘之谋”提出否定看法,认为所谓“立扶苏不立胡亥”的说法靠不住:“始皇在位,不为不久,而迄未建储,盖正因欲立少子之故。李斯赵高废立之事,必非其实也。”
不论“沙丘之谋”真假,当时有关胡亥篡位的事情已经在民间流传。当扶苏自杀时,陈胜可能正在军队里服役。很快,军人之间便流传着他们的最高统帅非正常更替的故事。
刚刚听说这个故事时,陈胜只是把它当成饭后的谈资,他不会想到,自己这个下级军官会和曾经的帝国接班人扶苏之间产生怎样的联系。
扶苏村头扶苏墓
商水县城西南约12公里处,就是舒庄乡后陈村,据传为陈胜的老家。
毗邻后陈村,有一个村子的名字非常特别,叫扶苏村。扶苏自杀时远在塞外,中原腹地为何会有一个扶苏村呢?当地村民说,当年陈胜为了纪念扶苏,曾在这一带修筑了一座扶苏城,还修了一座扶苏墓。历史上这里还有一座扶苏寺,每到清明时节,当地人还要到寺里祭祀扶苏。
我查了查资料,陕西临潼也有一座扶苏墓。若从历史角度来看,似乎临潼的扶苏墓真实性更大一些。商水的扶苏墓,似乎连衣冠冢都谈不上,因为扶苏自杀远在边塞。但商水扶苏墓,也是很有些历史的。
宋代《舆地纪胜》中记载:“在(商水)县西十二里,秦二世时,陈涉诈称公子扶苏,此城盖涉所筑。”《大清一统志》也云:“扶苏墓在商水县城西南二十五里。”
如今,扶苏城和扶苏寺已不见踪迹,只扶苏墓仍坐落在扶苏村的田间。
圆形墓冢直径约五米,外砌水泥围墙,墓冢前立有3米高的扶苏墓碑。墓碑南侧,是高4米多的扶苏雕塑。公子扶剑而立,面容忧愁,让人立刻感觉出这是一个历史上的悲剧人物。
现在的扶苏墓为2004年整修,墓的一侧,有一块立于1978年12月的扶苏墓碑,落款是“商水县革命委员会”。
陈胜为何要在故乡大张旗鼓地为扶苏修墓?道理很简单,因为陈胜起义时打的就是扶苏的旗号,没有了扶苏,陈胜起义就师出无名,就是暴乱,没有了扶苏,陈胜起义可能就没有了“理论基础”。
扶苏之死成为起义旗帜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雨一直下,气氛很不融洽。
一支预备到渔阳戍边的九百人队伍一直待在营地,由于大雨瓢泼,道路不通,这些人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队伍中的两个屯长陈胜和吴广私下商量应该打什么样的旗号造反。
旗号真的很重要吗?当然。陈胜为什么敢于揭竿而起?传统的说法是秦国暴政。“天下苦秦久矣”,这话固然不错,但为什么陈胜敢而其他人不敢呢?
刘邦带人服徭役,结果人跑了不少,也是面临进退两难,但刘邦并没有振臂一呼,带头造反,而是跑到芒砀山躲了起来;项羽、黥布也都是当世豪杰,被压迫了很多年,结果一个四处躲避,一个落草为寇,都没有揭竿而起。
道理很简单,就是没有理由。
嬴政一统六国,自称始皇帝,开创了空前的大帝国,是名正言顺的统治者。这在普通人的心目中,是天命所归。如果要推翻一个法统上合法、道义上合乎天命的帝国,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借口,才能唤起被压迫的老百姓敢于反抗、愿意反抗。这个借口,刘邦没有找到,项羽没有找到,陈胜找到了。
《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了陈胜和吴广探讨起义前景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读陈胜这番话,我们往往认为是套话虚文,其实陈胜的大泽乡起义之所以能呈现燎原之势,高明就在这里。
陈胜的分析有两个核心内容,第一,现任帝国统治者胡亥是篡位,是非法的,就有必要去推翻他;第二以项燕的名义起兵,兴复楚国,会得到民众的拥护,会处于一个合情合理合法的有利位置。
也许后人会说,陈胜这个创意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持这种说法者未免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张良、刘邦、项羽都是当时的聪明人,他们为何想不到这一层呢?后人看史,往往觉得不过一层窗户纸,而在那个历史年代,能站出来捅破这层纸的,才是圣人。
据《淮南衡山列传》记载,刘邦造反前一直引而不发,“客谓高皇帝曰:‘时可矣。’高皇帝曰:‘待之,圣人当起东南。’间不一年,陈胜、吴广发矣。”看来对于师出有名,同为起义领袖的刘邦体会最深,所以他才把陈胜称为“圣人”。
扶苏城不是陈胜所修
“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曾吹捧过“天才论”,其中就说陈胜是天才。当然,林彪的话有政治含义。不过单纯就历史而言,说陈胜是天才也不为过。
严格来说,陈胜一面打出扶苏的旗号,使秦二世统治处于一个非法的境地;一面又打出为项燕复仇的口号,争取楚地百姓参加起义。一个是秦国公子,一个是楚国大将,这两人连在一起有点不伦不类,但对于楚地的基层民众来说,他们不会去考虑非常复杂的内在联系,只要获得一个“有名”,就可以出师。
果然,陈胜打出楚的旗号后一呼百应。“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即使陈胜败亡后,项梁在消灭秦嘉时,打出的旗号也是陈胜生死不明,擅立楚王是大逆不道,可见陈胜起义的声望和权威。
陈胜在他的家乡如此高规格地纪念扶苏,是很有深意的。陈胜之所以能揭竿而起,扶苏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那商水的扶苏城真的是陈胜所修吗?1980年春天,周口地区文物队和商水县文化馆曾联合对传说中的扶苏城遗址进行为期4个月的考古发掘。此次考古发掘的调查结果既让人惊喜,又有些意外。
根据《商水县战国城址调查记》的描述,扶苏城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墙由夯土筑建。内城遗址至今当地人还俗称“金銮殿”。
扶苏城外城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00米。内城坐落在外城北边正中部,为边长250米的正方形。考察结果证明,从城垣的叠压关系看,夯土层打破的地层是战国晚期的;土层上面压有二层,下面一层是战国末期的,上面一层是战国末至秦代的。
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的陶器,其中两件平底陶敦和陶碗里均刻有大篆体字“扶胥司工”字样。历史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认定,“扶胥”通“扶苏”,地名;“司工”即“司空”,古代官吏名。
综合考察情况来看,陈胜在此修筑扶苏墓一事应为事实,但陈胜政权不过六个月,新筑一城的可能性不大。根据考察,古阳城与扶苏城坐落在同一地理位置上,很可能是陈胜为纪念扶苏,将古阳城改名为扶苏城。但这一结论仍需更多的考古发现予以证明。
在陈胜心里,对扶苏应该是非常感念的,在其故里修扶苏墓,设扶苏城,增加了陈胜和扶苏之间的联系,也为起义增加了更多的合法性。这可能也是这位农民起义领袖心底的扶苏情结吧。(朱金中)【原标题: 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扶苏情结“千古谁识陈胜王”系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