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梦山,流目崖岩,如痴如醉。大凡到过淇县云梦山的人,都会为山上那独具风韵的摩崖石刻群所吸引。5月21日,记者走进云梦,走近摩崖石刻群。
峭壁留墨宝
“云梦表仙境之胜”。云梦山位于淇县西南,当地民间盛传,战国初期鬼谷子王禅隐居于此,志匡天下,创办庠序,聚徒讲学。千百年来,许多骚人墨客纷至沓来,在这里留下墨宝。
“云梦山摩崖石刻群数量大,种类多,有石窟、石塔、石牌坊、石洞、摩崖题记、碑等,内容极为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淇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副研究员王小运介绍,云梦山摩崖现存有大小摩崖题记220品,碑刻33块,以及五里井石窟、毛遂洞、孙膑洞、石牌坊、将军庙等。“摩崖不同于一般石刻,是将悬崖峭壁打磨光滑后刻下文字。”漫步在云梦山摩崖石刻间,宛如置身于一座大型露天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进一步证实鬼谷子隐居于此
“水帘洞是摩崖碑刻比较集中的地方。”在王小运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盆地南山的半山腰水帘洞。水帘洞洞高约10米,口窄内宽,一股清泉从洞内缓缓流出。
洞口一侧上方刻着“水帘洞”三个大字,还竖题着“鬼谷先生隐处”六个小字,魏碑书体,端庄凝重,为明代通判窦文所作。窦文撰写的《诣水帘洞有感》碑,立于水帘洞口,上书“天开玄窍授名贤,地涌灵泉在里边。万古水甘帘不卷,有谁读易绝半编”,再现了当年鬼谷子办学的盛况。王小运告诉记者,这一摩崖题记进一步证实了鬼谷子隐居水帘洞,对云梦山被称为“中华第一古军校”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走进洞内,略感寒凉。洞底清晰可见两道深深的车辙,相传这正是鬼谷子常坐牛车出入洞中所留下的车辙和牛蹄的印迹。解说人员介绍,水帘洞美景并不是时时都能见到,唯有每年的八九月份,当雨水充沛,方可一观。在水帘洞中不足12米的崖壁上,保留着元代以来的摩崖碑刻29方,大小不一,字体各异。“摩崖碑刻上的行文如行云流水,一派大气,对书法艺术研究有很高的价值。”王小运不禁感叹。
孙膑洞开凿于清同治十年,可以说是一个石刻艺术之窟。置身洞中,最吸引目光的是洞中浅浮雕线刻的41幅戏曲人物故事,造型生动,惟妙惟肖。“这些都已载入《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曲大辞典》,对研究我国的戏剧史和戏剧艺术有着极高的价值。”王小运告诉记者,目前,还有近10幅图,有关专家还未能认出什么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
“舍身台摩崖题记是河南省迄今发现面积最大的摩崖题记。”王小运介绍,它高6.9米,宽3.77米,面积达26平方米。不过,随着岁月变迁,部分字迹已无法辨认,其时代和题记内容也不可考。
晋升“国保”,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云梦摩崖石刻群,无论是从雕刻艺术、表现手法、还是结构布局都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和特征,是了解当时社会和研究古代雕刻艺术的活教材和实物佐证,是前人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和书法价值。“文革”期间,许多古建筑遭到了破坏,令人痛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云梦山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掀开了崭新一页,开始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王小运介绍,1984年4月,“修复云梦山文物古迹社会赞助管理委员会”成立,当时发动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对云梦山文物古迹进行了全面修复。同年9月,云梦山被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0月,在首届鬼谷子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淇县云梦山是鬼谷子隐居办学的地方,从而确立了云梦山“中华第一古军校”的历史地位。
2006年,云梦山摩崖石刻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小运说:“这不仅提升了云梦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为更好保护云梦山摩崖石刻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政策支持。”(鹤壁日报记者 陈静)【原标题:淇县云梦山摩崖石刻群:鬼谷子隐居于此的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