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人们大抵第一个会想到孔子。其实,中国第一个思想家是周公,孔子只不过是周公礼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自己最佩服的倒是周公。
周公思想自成体系,包括德政思想、保民思想、教育思想、法治思想等,研究周公思想,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周王城广场周公塑像的底座上,有几组周公事迹的浮雕作品,那些初来乍到的外地人看不懂,一位姓韩的老先生便会耐心地为他们讲解。
韩先生今年68岁,在这里当义务讲解员已有两年时间了。他经常翻阅关于周公的史料,然后来这里“现学现卖”。在他看来,周公在洛阳理政时提出的德政思想,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础;他提出的保民思想,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他认为周公是古今第一高人,孔孟的那一套理论和儒家的基本思想,都来自周公。
一
要解读周公思想,太枯燥了不行。形象地说,周公在我国,就像一个最早赶到十字路口的老人,他以思想者的姿态,在那里站成一个路标,指引后人沿着特定的文化前进。
这个路标后来被孔子、孟子扛在肩上,写满了儒教,然后又被无数人传递到今天。现在回过头来看,周公确实很有智慧,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位大思想家,他比诸子百家出现得都要早。
这里,我先把产生周公思想的时代背景说一说——
首先,周朝和商朝不一样。商朝搞的是迷信,信神;周朝搞的是法制,信制度。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说白了就是不再拿神来吓唬百姓,而是拿制度来制约百姓,使人在规章制度中生存。
周公制礼作乐,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即敬德保民。敬德是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保民,是因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保民就是保社稷、保国家。周公把民与国统一起来,这一招儿很高妙。敬德保民思想把夏商以来国人的思想使劲一扭,从敬鬼神转变到重人事,人民开始觉得自己重要了,神灵不再是绝对可怕的了。
周公提出敬德,与他的天性仁厚有关,这从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都很“谦虚”,谁也不想当国君,都想把这个位置让给对方。最后,两人一商量,决定干脆逃离孤竹国,以离开王位,离开当国君的烦恼。
两人向西南方逃去,一天来到洛阳北边的孟津,正遇到武王和周公载着文王的灵牌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拦住武王的战马劝道:“你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能说得上是孝吗?你以臣子的身份去讨伐君王(指商纣王),能说得上是仁吗?”
这就是“扣马而谏”的出处,也是孟津扣马村的来历。
当时的周军意气风发,正在行军途中,突然见到这两个“疯子”,武王的卫士立即仗剑在手,要杀他们。周公、姜太公拦住说:“这是义士,不能杀!”让他们赶紧离开。周公心细,怕后面的军队错杀这两人,还专门写了字条让他们拿着,上面注明给他们二等俸禄与相应的职位。
伯夷、叔齐不让武王讨伐纣王,看似迂阔,实则有因:商朝人迷信天命,出门走个亲戚,都要问卜后才知道能不能去。人们相信天命,自然也就相信纣王是上天的代表,即使他是王八蛋,国人也不能造他的反,只有等着上天来惩罚他。
所以,周公要说服人们起来造反,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就必须用一种新的理念来打破原有的天命论。
于是,他提出了新思想,这便是德,他要让德和神来较劲儿。
周公指出,商朝亡国的原因在于不推崇德政:“唯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召诰》)意思是说:他们不重德行,才过早地失去天命。
当时的商朝全靠神的权威来统治人民,平时推行什么政策,都要通过问卜来决断,根本不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现在,周公提出了德,这让天下人眼前一亮。人们第一次听说“天命与德政必须相一致”,才有资格来统治天下。这样一来,“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理念就被强化了,人们懂得只要丧失德政,就将失去天命——商纣王已经丧失德政,招来了天怒人怨,那么,推翻他并杀掉他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这样一来,西周取代商朝也就顺理成章了。周公关于德的理论构建起来,他成了中国第一位政治思想工作者。
二
在我们看来,周公真牛,他想出来一个德,就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但政权建立了,还得有一套理论来维护。这一次咋整?周公皱了皱眉头,在德字后面加上一个政,变成了德政。这样一来,思想体系变成政治体系,周朝要靠德政来治理天下了。周公是在一次小型会议上提出德政设想的。他说,现在武王已经故去,成王年纪还小,我们要控制东方,不得不营建洛邑;我们要巩固统治使人服从,必须全面实施德政。
他还围绕德政这一主题,对成王进行系统性教育。他强调敬德的迫切性,要成王以身作则,这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他命令老百姓接受教育,这是对被统治者提出的要求。他还出台了安治殷民的优惠政策,要求政府不要加害殷民,让他们自食其力。
周公的话有理,成王很信服。他想起当年武王伐纣胜利后,曾征求周公和姜太公的意见,来决定怎样处理俘虏。当时姜太公说,要把他们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能留。而周公则认为不能这样做,主张宽容一些,让俘虏回家种田。最终,武王听从周公的建议,废掉了纣王的暴政,释放了在押的政治犯,令天下人心服口服 ——成王决定像父亲武王那样,采纳周公的意见,对殷商遗民实行德政。
于是,这些殷商遗民受到德政的保护,可以安心劳动,自食其力,社会很快安定下来。如今看来,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集团当时能提出明德慎罚的执政理念,强调德政的作用,可谓是政治理论、法律思想上的双重创举。
我国古代的德政思想,就是这样从周公开始,经春秋到西汉,逐步理论化和系统化,成为后来仁政的核心,成为“大德而小刑”法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周公之后的3000年间,这种理念一直是我国预防犯罪的重要思想依据,在漫长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孔子对周公的德政思想最推崇,他在《论语·为政》中说过一段话,大意是:用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只能暂时克制,而不知犯罪是可耻的事情;用道德来诱导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言行也将归于正道。
孔子还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表达了对周公思想坚定追随的想法。儒家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则把周公德政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演变出一套完整的政治思想。他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历朝历代都重视德政,德治始终压倒刑治,其中的功劳应归于周公。
三
周公的政治思想除了德政,还有保民。保民就是保护人民和敬畏人民的言论,在遥远的古代,统治阶级很难接受这种思想。
商朝时期,天命论盛行,统治者始终坚信,自己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根本不用考虑民众的意志。所以,他们对人民总是肆无忌惮地奴役,对人民的反抗总是毫无顾忌地镇压。商朝统治者还有个怪毛病,动不动就迁都,迁都时还命令京城富户跟着走,谁敢稍有抵触就要受惩罚,不是鼻子被割,就是脚被砍掉。他们说的理由很简单:这是上帝让迁都的!
由于人民得不到保护,总是被随意杀戮,渐渐造成了劳动力和兵源的减少。
周朝统治者很聪明,或者说是周公很聪明,他知道这些人民是可利用的资源,保民就是保护这些资源。他从商亡周兴的历史事件中,尤其是从商纣军队中大批奴隶临阵倒戈,导致战事很快结束的事实中,看到了民众的力量。于是,他把商朝抛弃的这个“民”字,珍重地从地上捡起来,写进了周朝的法典里,而且写得大大的,让各级官员都能看到。
周公的保民思想就这样产生了,而且成了德政的核心内容。他提出根据民情、民意来治理国家,要官员懂得畏惧人民的反抗。他说,不要认为上帝只帮助我们,上帝也帮助老百姓,所以必须保民,保民才可永续天命。
由于周公的倡导,保民思想才在后世得到传承。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民、富民的思想。他说“所重:民、食、丧、祭”,把人民放在应重视的第一位。孟子更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就是民本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祖师爷,他们都继承了周公的保民思想,使保民思想在后世得到贯彻和延续。此后之中国,儒家思想占着主航道,在他们的思想洪流中,保民思想始终是浪花,这从根本上维护了民本传统。
在后来各朝代,开明的君主和政治家都提出过具体的保民措施,但无论什么措施,依据的都是周公的保民基调。西汉时期,洛阳大才子贾谊实际是个政治理论工作者,他在总结秦亡的教训时说:“戒之哉!戒之哉!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唐太宗李世民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把保民思想阐释得既清晰又深刻。
所以有人说,周公以后,倡言保民、重民的民本政治家和思想家层出不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正是有了这股民本思潮的存在,才得以与君主专制思想相抗衡,不然,人民早就被统治者杀光了。当然,人民不灭,国家才不灭,国君才能存在——德政保民思想虽然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人民也从中求得了生存空间。请看本系列终篇:周公与《周公解梦》。【原标题:周公与周公思想(8)周公的德政保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