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景区,位于新乡辉县市西北约2公里处的苏门山下,面积3.2平方公里。因湖底遍布泉眼,故名百泉,泉水自地穴迸出,累累如贯珠,又名珍珠泉。1990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6月25日批准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荀子·儒效篇》中记载:百泉始于商前,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防泄水,绕岸砌石,成一长方形泉湖。湖水面积三万四千多平方米,经常流量四至五个,最深处达三米,水温常年二十度左右,冬暖夏凉,湖水四季碧绿,清冽纯净;湖内鱼来蟹往,荇藻交横;湖畔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曲桥相接;湖周古柏参天,绿柳婆娑,山水楼台交相辉映,千百年来,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它远溯于三皇时期,盛名于殷商时代。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劳动人民就已由衷地唱出了赞美百泉的诗句。著名学者朱有介在《关于园林概念的形式、发展、性质及对美学的特殊功能问题的思考》一文中也称百泉风景区3000多年前已是“可供游钓的准风景区”。历经劳动人民的整修、改造,使百泉成为中原地区著名的古典园林,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古建筑达90多处,其建筑风格既有南方的小巧玲珑、清新秀丽,又有北方的雄伟壮观,富丽堂皇,集南北方建筑艺术为一身,加上美丽的自然山水,被人誉为“中州颐和园”、“北国小西湖”。
百泉由苏门山和百泉湖组成。苏门山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脉,是万仙山根部向东延伸到这里形成的一座山头。而太行山中的各道水系延着万仙山的石隙缝间向东挤压而来,到达苏门山时,从山南麓的石窦中向上仰天喷出,就形成了这碧波荡漾的百泉湖。这一山一水,交互相映,就形成了美丽自然的山水风景区。千百年来,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
百泉因百泉湖而命名。百泉湖畔,遍布历代修建的亭台楼阁寺祠院殿,始建于元的清军阁,四周翠柏环绕,雄伟壮观。“涌金”、“喷玉”、“灵源”、 “放鱼”、“洗心”、“下马”诸亭沿湖而立,设计古朴,造型玲珑剔透。其中:以“涌金亭”为最,亭中嵌有碑刻五十余块,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于元佑年间游览于此,挥毫疾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书体楷行柔中藏锋,游人称赞不巳。
百泉湖水常年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凉,清澈见底,毛发可鉴。泉水自湖底石隙喷涌而出,累累不绝似串串珍珠,阳光照射,颗颗金光闪耀,如金似玉,故又有“涌金泉”、“珍珠泉”之称。元代词人王磬在《咏百泉灵源泉》中赞曰:“济南七十二泉,散在坡迤百里川,未似共城祠下水,千窠并出画栏前。”1996年10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周维权先生称赞百泉景区:山水与人文相结合很有特色,不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且泉眼之多,蔚为壮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极为罕见。时值“三伏”酷暑,湖畔石阶一坐,淋漓大汗顿然被丝丝凉意逼走;“三九”严寒,湖面升起腾腾薄雾,袅袅娜娜弥漫于亭台楼阁之间如入仙境。泛舟湖面,亭台楼阁点缀在平湖远山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湖之北岸是一座海拔仅有184米的苏门山,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百泉景区以秀山丽水为特色,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引来了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名流学士,在这里游览、隐居、传道授业、吟诗作画,传下无数优美的诗词歌赋、千古绝句。魏晋时期的孙登、竹林七贤,北宋时期的邵雍、文学家苏轼,南宋的岳飞,元朝的刘赓、王磐、耶律楚材,明末清初的孙奇逢、彭了凡,清朝的郑板桥、乾隆皇帝,清末的袁世凯、徐世昌,以及近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学者名流等,在这里都有遗迹可寻,如啸台、安乐窝、饿夫墓、清辉阁、邵夫子祠、涌金亭等50余处遗址遗迹。 百泉景区,各类碑刻多达350余块,省级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以上45处,一般保护点则更多,又使百泉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展现出更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今日的百泉湖,风光绮丽,景色宜人,湖水碧波荡漾,清澈纯净。湖畔刚复修的喷玉、灵源、放鱼、下马、诸亭延湖而立。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涌金亭中挥毫疾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1928年所建的湖心亭中高高矗立的“人民百泉”碑,镂刻着百泉饱经沧桑的履历。始建于元朝的清晖阁,原是元朝郭子忠的花园,阁周古柏环绕,绿柳婆娑。
站在游廊桥上,凭栏南眺,南湖风光,一览无余。南湖面积2.9万平方米,湖内兴建了国家级标准游泳池和儿童游泳池,湖中央各种游艇、划船等游乐设施应有尽有,体现了“北湖游览,南湖游乐”、“北湖静,南湖动”的景区特色。南北两湖,清涟荡漾,象两株出水的并蒂莲花,争芳斗妍,竟相媲美。每逢佳节,灯会、水鸭、烟火等民间娱乐活动再起高潮,游人如织,摩肩接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