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仰韶文化遗址:中华文明之源,华夏民族之根

2012/4/24 16:19:53 点击数: 【字体:

 
 
    1921年10月中秋的一天,黄河岸边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迎来了一位大个子洋人,从此这座小村庄和这位洋人同时扬名天下,这座小村庄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仰韶村,这位洋人就是瑞典人安特生。
        
    安特生是瑞典地质学家,1914年被中国北洋政府聘请担任农商部矿政顾问,主要职责是为中国寻找矿藏,因为在张家口找到了龙烟煤矿,安特生还受到了大总统袁世凯的接见。
       
    安特生第一次听说仰韶是在1920年。这一年,安特生的助手、中国地质调查所采集员刘长山到豫西调查古脊椎动物化石,在仰韶村的农民家里,他看到了一些古老的石器,而这些石器极有可能是远古时期的,于是刘长山采集、购买了600多件石器,并将它们全部带回北京。和刘长山预料的一样,安特生一见到这批石器,立即引起了极大兴趣。
       
    1921年4月21日,安特生跟着刘长山来到了渑池县。在仰韶村路边的断壁上,安特生发现有很多深灰色的口袋形灰坑,他猜测这可能是古人类活动的遗址。
      
    第二天,他们在清理一个灰坑时,突然发现了一片红底黑花、打磨光滑的彩陶残片,后来他们又在同一灰坑里发现了石斧,这些发现让安特生产生了深深的疑问,难道这里就是古代人类活动的场所?难道中国真的有史前遗址?
        
    安特生决定通过挖掘仰韶遗址来揭开这个千古之谜,但挖掘必须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于是安特生回到北京,一边等待政府的批文,一边物色有关人选。
        
    1921年10月27日,在河南当地警察的护卫下,安特生和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年轻地质学家袁复礼等5位助手,第二次来到了仰韶村,而这次考古发掘也成为中国田野考古的第一次。
       
    这次安特生共挖了17个地点,其中发现最多的就是彩陶,彩陶美丽的花纹让安特生震惊不已。
       
    另外他们还发现了骨锥、骨铲、骨针等骨器和石斧、石刀等石器。他们还用现洋在村中挨家挨户收买出土的东西,后来安特生把所有东西装入几个大木箱,雇马车拉到洛阳火车站,然后全部运到北京。
       
    安特生在仰韶村一共呆了35天。这次发掘证实了安特生的判断,仰韶村确实是古人类活动的一个遗址,这里的人们已经具有很高的生活智慧,它们制陶、狩猎、捕鱼,但让安特生迷惑的是,仰韶村的古文明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安特生带着疑问从仰韶村回到北京后,就开始大量查阅有关资料,一天他看到了美国中亚考古调查团发表的安诺遗址发掘报告,他惊讶地发现,中亚出土的陶器和仰韶的彩陶竟然非常相似。
       
    安特生不断地思考,并从一些西方学者那里得到了更多有关彩陶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安特生不解的是,为什么河南仰韶彩陶同安诺彩陶之间有那么多相似之处呢?究竟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
       
    1923年,安特生发表了《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在分析仰韶文化的性质时,他认为仰韶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前身,但是当安特生把仰韶文化与中亚的安诺文化进行比较时,却得出了它们有可能同出一源的结论,并且认为最先发现的安诺彩陶早于仰韶,所以仰韶文化有可能从西方经中亚传入。
 
    安特生的报告一经出版,这个假说很快风靡全球。学术界普遍相信,在新石器晚期,有一支以彩陶为代表的先进农业集团由西向东从中亚进入中国的黄河流域,并汇入原有的古老文化中,形成了中国自己的史前文化。
        
    此后安特生又在河南荥阳调查发掘了秦王寨等遗址,他认为这些遗址和仰韶遗址同属于一个文化系列,安特生就把这些石器遗址命名为“仰韶文化”,这也是近代考古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名称,从此石器时代这个名词也为大众所熟悉,仰韶遗址的发掘拉开了我国田野考古的序幕。
         
    仰韶文化,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但它的发现者安特生却认为,仰韶文化是由西方传入,这就是著名的“中华文化西来说”,那么,仰韶文化真的由西方传入吗?仰韶文化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文化?
       
    但安特生并没有就此罢休,有一个问题一直让他耿耿于怀:那就是假如仰韶的彩陶是从西方传入的,那么就必然会在通向中原的甘青地区留下传播的遗迹,他还设想西方的文化应该通过丝绸之路和草原之路两条道路向东传播,那么这个文化通道真的存在吗?
       
    为了验证这个假说,1923年,安特生决定到甘青地区的河谷地带去寻找史前的文化遗址,这样安特生在中国最大的一次考古调查开始了。
 
    这次考古行动从1923年5月开始,在中国地质调查所的支持下,安特生沿着黄河西上。中央政府给各地的省长们写信要求他们对安特生的考察团给予关照,并且安排了10名护送的士兵,还发有写着汉、蒙、藏3种文字的护照。
       
    考查队走到兰州之后,偶尔从一个货摊上找到了一个装着烟叶的旧彩陶罐,在得知这件彩陶来自临洮后,安特生就沿洮河而行,终于在临洮县洮河西岸一个叫马家窑的村子发现了一处新的仰韶文化遗址。
        
    让安特生震惊的是,马家窑的彩陶打磨得非常细腻。它的器型丰富,图案极富变化,比仰韶发现的陶器更加绚丽多彩,即使在今天,考古学家仍然没有再发掘出比马家窑彩陶更为精美的陶器,这一发现让安特生喜出望外。
       
    1924年夏季,安特生又在甘肃广河县洮河西岸发现了齐家遗址,奇怪的是,和马家窑遗址相反,齐家遗址出土的多是没有花纹的素陶,彩陶多是红褐色,纹饰简单,以菱形网纹和三角纹为主,出土的大耳罐与古希腊瓶子的造型非常相似。
        
    安特生在甘肃、青海的考古发掘持续了两个多月,共发现遗址近50处,发掘的全部文物一共装了25辆马车。
       
    根据这个逻辑,安特生认为彩陶绚丽的马家窑文化应该晚于齐家文化,为第二期。通过对比,安特生还认为,马家窑彩陶比仰韶彩陶发达,更接近于西方彩陶文化的特点。假如甘肃彩陶是从中原发源的,就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现象,因此甘青的考古挖掘似乎完全证实了他先前的推测,那就是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在西北得到发展后,然后通过甘肃传播到中原地区,产生了中国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
        
    安特生在西方文化中寻求仰韶彩陶答案的假说,在20世纪20年代曾被国际学术界所接受,而且成为中外考古界最感兴趣的话题,安特生也因为倡导“中华文化西来说”而名扬中外。
       
    这次发掘出土的文物,应安特生请求,中国政府赠送给瑞典一部分。1925年底,当文物运达瑞典后,国王古斯塔夫非常重视,立即拨出专款在斯德哥尔摩修建一座宏伟的博物馆,并亲自命名为“远东博物馆”,由安特生担任馆长。该馆还创办了馆刊,不断介绍中华远古文明。
       
    1926年10月,安特生陪同瑞典王太子古斯塔夫访问中国,安特生原本计划陪同王太子前往河南察看仰韶村遗址,但由于当地局势动荡不安,中国地质调查所特意安排王太子到山西太原附近,参加了一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弥漫的硝烟中,已经63岁的安特生再一次来到北京,准备继续在中国进行考古工作。但安特生知道炮声隆隆的中国已无法进行学术考察,1938年,他转道越南回到了瑞典,从此再也没有来过让他声名远播的中国。
       
    安特生走了,但他的“中华文明西来说”仍然流行,那么,仰韶文化是什么性质的文化,中华文明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呢?
       
    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百废待兴,但考古工作者并没有忘记仰韶,并没有忘记安特生留下的“中华文化西来说”。
      
    半坡村距陕西省西安市十多公里,195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西安工作队进驻半坡村,随着他们的到来,神秘的仰韶文化逐渐露出了它真实的面容。
      
    半坡遗址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遗址出土的完整的和可以复原的器物有近千件,其中出土的陶器主要是红陶,陶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件绘有黑彩的鱼纹盆,鱼纹也是半坡彩陶的主要标志,这也说明在远古时期我国的西北地区是一个水河密布的地区。因为有彩陶的出现,考古人员初步断定它属于仰韶文化类型的遗址。

     仅仅两年后的1956、1957年,为配合三门峡水库建设,国家文物部门对河南陕县庙底沟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这次发掘面积近5000平方米,共探挖280个四米见方的探方,考古人员发现,庙底沟的房屋也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屋内有一保存火种与取暖用的圆形火塘,和半坡遗址非常相似。另外他们还挖掘墓葬156座。
 
    和半坡类型彩陶多鱼纹不同的是,庙底沟出土的陶器多以黑彩绘玫瑰花瓣纹和弧边三角纹为主。但两个遗址都出土有一种特殊的器物,这就是小口尖底瓶。
      
    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近一个世纪的努力,更多的仰韶文化遗址陆续被发掘了出来,目前这些遗址已多达5000多处,这些遗址距今约7000年到5000年,考古学上把这2000年的漫长历史通称为仰韶文化时期,而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庙底沟遗址则代表着仰韶文化中晚期类型。甚至有的学者明确主张半坡类型对应炎帝时代、庙底沟类型对应黄帝时代。
        
    在挖掘的5000多处仰韶遗址中,绝大部分为庙底沟类型,这也说明在仰韶庙底沟文化时期,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扩张。
         
    通过考古挖掘,庙底沟文化的传播方向也渐渐清晰起来。经过碳14测定,证明安特生发现的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变种和发展。庙底沟文化彩陶传播到青海、甘肃一带以后,经过发展,过渡到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在庙底沟彩陶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加绚丽多彩。
        
    这说明在汉代丝绸之路形成之前,连接西北与中原之间的文化通道已经形成,这个通道所发挥的作用,一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仰韶时代,只不过不是像安特生所说的由西向东,而恰恰是由中原向西北地区延伸。
       
    在几代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安特生的中华文化西来说自然也就成了历史的烟云。
        
    但还有一个现象也让考古学家着迷,那就是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周边,中华先祖们不约而同地迸发出了旺盛的创造力。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根据不同的文化面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已经有数十种之多。
       
    但让人奇怪的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时候,这些文明都断裂了,有的甚至不知所终。
        
    庙底沟文化强力扩张的过程,正是周围这些文明逐渐衰落并向中原汇聚的过程,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北部的红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这一广大的地区都发现过具有庙底沟文化风格的彩陶。
        
    那么,庙底沟文化如此扩张的原因是什么呢?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为什么在仰韶时代会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2002年,国家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目的就是进一步研究华夏文明孕育的过程,回答这个问题。
      
    探源工程证实,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中国几大河流域的古文明大多改变了原有的发展方向,向中原文明靠拢过来。这说明仰韶文化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周围诸文化的因素,又给周围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响,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并在后来发展为夏商周文明。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中原地区的中心地位并不是,比如从农业一开始就形成,它实际上是我们有一位老先生叫苏秉琦他称为满天星斗,就是文明的火花在各地都有,它在闪烁,但是最终所汇集到中原进入到王朝文明的阶段。
       
    苏秉琦先生还认为,中国人称自己为华人,根源就出自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纹陶盆,玫瑰花是“花族”的图腾,“花族”就是华族,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自称华夏民族的由来。(原标题:仰韶文化遗址:中华文明之源,华夏民族之根)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天水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