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
远处传来一屡民谣的旋律:
“急滩有个春秋楼,
半截还在云里头。”
眼前幻化出一幅海市蜃楼般奇异的画面来:
从远古里流出的大河把大地舒缓成一条蜿蜒的激越流动,梦幻在时间的河床里,携清风缕缕,呼鸟鸣阵阵,牵白云片片,洗日映月,含虹披霞,将岁月消解在斗转星移的激情里。
清晰的泉流将河铺展成任意的宽宽阔阔,绸缎般的水面,薄薄的、滑滑的、微微抖动着星辰的辉尘。
平静的水面下,那股骚动不已的中流,浩荡成的汹涌澎湃的激流,一路打着漩涡,裹夹着泥沙乱石,鱼虾龟蟹,藏金戈、匿铁马、酿硝烟、蕴鼙鼓,萌动着无限的生机,冲刷净尽天地间的腐腐朽朽,卸下一片金色洁净的大沙滩。
沙滩上时有浪涛起落,微波灵动。贝壳、鱼蟹、藻菌、水鸟或静待、或跳动、或逐浪嬉戏;野草、芦荡、浪花、彩蝶、蜻蜓漫不经心地自在着;亦有渔翁、少妇、稚童玩水戏沙寻花问蝶,将生活酿成一杯惬意的酒。
岸边一楼触天,水内仙阁倒立。半腰里悠然着几片白的云,红的霞,爽的风,曲的波;鹰略长空,风动铜铃、长河旭日、水天雅楼,溢出“春楼孕秋韵,秋阁含春情”的悠然诗意。
我的思绪流入水波,心意飞向楼端,醉成一杯浓浓的诗情画意。
民谣是遥远里飞翔出来的瑞鸟,社会海洋里翻卷出的浪花,人们心田里萌发出的嫩禾苗,历史里生长着的活化石。
鸟儿翔入幽深,浪花催开心潮,禾苗泛绿成一片无边的生机,化石隐藏着千古的人间密码。
我仿佛长了翅膀,迅即飞向蓝天,去昂首那入云的春秋楼。
二
满贵君告诉我,急滩在邓州。
急滩是一个繁华的古镇。湍河、兆赫、延陵河三河交汇,形成百亩大滩,是人气旺盛、财源滚滚,日繁夜华的水旱大码头。建有寨墙和寨门,系咽喉重镇。自古以来,是商贾云集、商业发达、文采四溢的宝地。明清时为邓州四大名镇之首。内乡、西峡、镇平、南召、南阳的货物全运到这里上船。北抵山陕、南达云贵,东系大海,西顾天山。河边78个大码头,可停泊300多艘木船。养一越调戏班,一年四季天天唱戏。乐音缭绕、文天化地。
明《嘉靖邓州志》评价此地“襄陕之冲,商至货聚,民务耕读,俗尚文雅。”有歌曰:
“急滩古镇大码头,山陕会馆春秋楼。鳞次节比商户大,街旁小卖叫声悠。托来伏牛老山货,满船蒜棉下汉口。每逢正月二十三,方圆百里来交流。二黄越调高台曲,旱船高跷狮舞球。”
满贵君是个邓州通。
他告诉我,春秋楼建在山陕会馆里。清雍正五年(1728年)山陕商贾在这里建山陕会馆。乾隆四年扩大规模,二十六年重修。会馆坐北朝南,雄踞于中轴线上。占地22亩,4重院落,140多间房屋:山陕照壁、悬鉴殿、石牌坊、拜殿、大殿、春秋楼、后花厅等。沿悬鉴殿两侧有东西廊坊、左右厢房和东西花厅及戏楼、藏经楼、钟楼、鼓楼、铁旗杆、石狮等。地面均为一尺见方的清白石板铺砌。现存 “过粮碑”上记载着山陕商人捐粮建楼的史实。
山陕会馆内建一高耸入云“春秋楼”,供奉关羽神像。把商贾云集,将商魂点化,汇商机凝聚,动商业四通八达。
这种“交通咽喉,槽运要塞,商贾重镇,商魂凝聚”的历史造天时、三河置地利、忠义酿人和的要塞位置决定了这是一个发展经济的天赐要津、地设枢纽、人脉沸点。
三
春秋楼的兴建源于三国关羽夜读《春秋》的故事。
《三国志·蜀书》卷六《关羽传》注引《江表传》说:“羽好《左氏传》,风颂略皆上口”。《三国志·吴书》卷九《吕蒙传》注引《江表传》也说:关羽“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三国演义》中有诗曰:“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四分。”
三国时期,读《春秋》形成习俗。因战乱频繁,读者多为解决重大政治、军事问题,上书进谏,评判行为,处理关系。关羽读《春秋》建树不在《春秋》而在军事,影响不在学问而在道德。《三国演义》把关羽塑造成“忠孝节义”的典范。一是忠义于汉室和兄长的义举。千里单骑寻兄,不失桃园所结之义、不悔兄弟所誓之盟。二是对嫂嫂的尊敬保护。恪守叔嫂之礼的礼义之举令人叹服。三是知恩必报的君子风范。与曹操共事时的不失原则和知恩相报。挂印寻兄、华容放曹等传为美谈。这种忠孝节义精神的本质即是孔子的儒学精神。关羽是儒学“忠孝节义”精神实践的典范,被儒家尊为“武圣”。
对关羽的信仰始于南北朝。从南北朝到唐朝是信仰的形成期;宋元是发展期;明朝是盛行期;清朝是鼎盛期。一是统治阶级从封建道德的角度大肆宣扬关公的“忠孝节义”,用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二是劳动人民需要他保佑护卫自己的安定生活,寻求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这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更是百姓精神生活的需要。三是关羽的忠义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经典,为社会和人们所称道、效仿和推崇。在关公去世后不久的一段时期内,道教就认为他是天界北极紫微宫的朱衣神,尊称他为“翊汉天尊”。将关羽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佛教将关羽封为“咖蓝菩萨”供奉,尊称为“关公”。有一副关帝庙的对联道出了关羽在儒道佛三界的神仙地位: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到了清代,建关王庙之风,有增无减,“凡通衢大道以至穷乡僻壤,无地无之”。关羽角色发生了转换,成为各行各业的保护神。一是与山西商人有关。贫瘠的土地引发的贫困生活迫使山西人“走西口”、出江湖闯荡谋生,寻求出路。关羽是山西运城人,武是一位天下无敌的“武圣”,文是一位“义士”。把这位文武双全的关公作为出门在外的保护神,非常合适。于是,在他们遍布全国的会馆里建筑关庙、春秋楼阁。游走天下闯荡江湖需要相互照应,他们仿效“桃园结义”结成异姓兄弟,使关羽忠诚和义气的美德广为流传。关羽年轻时卖过豆腐,豆腐业供奉关羽为豆腐神;关羽秉烛达旦,恪守叔嫂之礼,烛业奉其为神;关羽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理发业、屠宰业、刀剪铺业,工具都是刀,把关公奉为了神。百业仿效,敬关羽为“财神”。山西陕西商人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建“山陕会馆”,把关公奉为商贾之神引领商魂,寻求保护。晋商富甲天下,生意人纷纷仿效,关羽成了公认的财神。二是与 康熙、乾隆时期民间的商业活动的繁荣有着很大关系。当时,各行各业都借“三国”之事奉关公为其行业神。邓州经济繁荣,兴建的会馆有15处之多,会馆内树关公像,敬关公神。在这些会馆中,急滩镇的山陕会馆、春秋楼最为讲究和最有气势。
四
春秋楼已坍塌。
幻化的景象破灭了。
山陕会馆被一所学校辟为办公处所和储藏室。
铁旗杆、石狮子消失了。房屋建筑有些破损,仍有了了古迹存在。
春秋楼仍有二门存在。阔大、精致、古朴。拜殿三开间。室内胡乱堆积着旧书、报纸、杂志,灰尘指厚。墙角处弃一关羽“青龙偃月刀”刀头,重80多斤,锈迹斑斑,厚重顿古。刀柄不知去向。房梁上毛笔书写楷书“大清乾隆三十二年修”字样,清新可辨。西墙壁上毛笔线条墨画“马、恩、列、斯、毛”五幅领袖画像。1928年间,这里曾经是南阳地下共产党党支部的成立和办公地点,拜殿外一墙角处,立一纪念石碑,见证了这段闪光的历史。1947年,中共南阳第一届委员会成立,地委及第一任书记赵紫阳同志就在这个大殿里办公。
春秋楼在文革中被一个公社书记领着几个人以“破四旧“的名义扒掉了。扒掉的砖瓦、木料在公社院里盖了好几间办公室。
春秋楼被扒后的不太长的时间内,公社书记和扒楼的人一个个先后死掉了。病死的、车祸死的、得陡病死的。人们说,那是得罪了关帝爷的报应。这几个人的死与扒春秋楼应该没有必然联系,但是,人们是这样理解和传扬的。而且死的姓甚名谁,具体怎么死的,什么时候死的都记得清清楚楚。关羽的忠义之举在百姓的心中是扎了根的,这种美是不允许随意破坏的。
美是不容破坏的。不论是强权的政治、铁血的刀兵、还是霸道的官吏,都不能。破坏了美,老百姓不答应,不饶恕。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反抗、报复、传扬着。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成吉思汗霸主中原、清人入关统治中原几百年,李元昊的200多年的西夏王朝统治都依靠和吸收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后来,一个个像潮水一样,在向岸边汹涌了几个回合后,慢慢地退潮了。留下了茫茫、平静的大海。最终,是儒家文化吞噬、同化了其他文化,成为中国主宰,别的,暂且稍息。这就是儒家文化的力量。是文化的力量。
长久地恒定、稳固一个国家、一段历史的只能是文化。高明的政治家、商人、军事家是十分注重文化的。那种蔑视或者轻慢文化的官员不过是无知的低能儿而已。
“楼塌春秋在,羽卒忠义存。”
这才是恒久的春秋楼。
我的首昂立起来了。(原标题:春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