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唐代名人墓之唐宋八大家(三) 韩愈墓

2012/3/13 9:28:25 点击数: 【字体:


 
    韩愈墓祠在238省道边的韩庄,离孟州市6公里。到了韩庄,便看到238省道支路口建有一座跨公路的高大门楼,门头匾额为“韩园”,顺着这条支路进去约1公里就是韩愈墓祠。
        
    韩愈,字退之,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韩昌黎。韩愈3岁丧父,随兄嫂生活。自幼好学,锐意自振。19岁赴京求仕,25岁中进士。先后任宣武、宁武节度使幕僚。贞元十七年(801)授国子监四门博士。过两年,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议论宫市之弊,触怒皇帝,被贬阳山令。元和初年,先后任国子监博士、郎中史官修撰、太子右庶子等小官。元和十二年(817)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因功升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因上奏《谏迎佛骨表》触怒唐宪宗,被贬潮州剌史。穆宗时复召国子祭酒,历京兆尹、兵部、吏部侍郎。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文”,享年57岁。
        
    韩愈墓园座北朝南,占地上百亩。园门是一座仿唐代建筑,歇山顶,飞檐斗拱,宽中三间,前后穿通。门额“韩园”二字为江泽民题写,柱联是“绝代文豪当日孤军奋战;无双遗产如今万众观摩”。门前立有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走进园门,里面是一个很大的园林,松柏花木栽植其间。中间一条神道直通祭坛。祭坛高出地面约有1米,四周用白石栏杆围护。祭坛中间放置一只大铁香炉,立有一块黑色花岗岩石碑,刻有2005年3月25日孟州韩氏宗亲会和海内外韩姓子孙齐集韩园,祭奠韩氏历代先祖的祭文。
        
    走过祭坛,便是韩文公祠。祠前台阶两侧花圃里,左边立有一块碑石,上刻“韩陵”二字,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所题。右边立有一尊韩湘吹箫汉白玉雕像。韩湘,字北渚,韩老成(即十二郎,韩愈写有祭十二郎文)之子,韩愈侄孙。唐长庆三年(823)中进士,官至大理寺丞。一身正气,刚直不阿,因不愿奉承皇权,泯理枉法,晚年辞官归隐,出家修道,被传说为“八仙”之一的韩湘子。
        
    韩愈祠前有一排高高的台阶,登上台阶便是韩祠山门。三开间山门门楣上挂有三块匾额。中间一块是“韩文公祠”,为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题写。左侧一块是“百代文宗”,为薄一波同志题写。右侧一块是“文统天下”,为姬鹏飞同志题写。山门内还有一块匾额,“昌黎世家”,为河南嵩县韩氏后裔敬献。走过山门是一个不大的庭院,院中立有一尊韩愈的石雕像。庭院后面是飨堂,堂内塑有韩愈坐像。墙壁上镶嵌有乾隆御书《济源盘谷考证》,引证韩愈“传道、授业、解惑”之说。
        
    飨堂之后便是韩愈墓园。园中碑石林立,古树如盖。共有古柏八棵,其中有两株为唐柏,立有“唐柏双奇”石碑一块。我们仔细看过园中所立石碑,有乾隆五十五年立的“唐韩文公墓”碑,有任继愈先生题写的“韩文公之墓”碑,有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题写的“泰山北斗”碑,有日本京都大学清水茂题写的“文起八代之衰”碑,还有当代学者霍松林题写的“山海壮观”碑。有一块“神道碑”,是韩愈的学生皇甫是(加三点水)撰文,陈述韩愈的生平经历。有一块是“墓考碑”,为清代学者撰文,洋洋三千多字,陈述了考证韩愈墓地的经过。还有一块《扩建韩愈陵园碑记》碑。韩愈坟墓用花岗岩块石砌筑,围成圆冢,墓顶草木茂盛,颇有生机。
        
    大多数人是在中学读书时读到韩愈的“师说”才知道唐代有个著名学者叫韩愈的。而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最早则是明代一个叫茅坤的学者编了一本《唐宋八大家文抄》,收录了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以及苏询、苏轼、苏辙父子,加上曾巩八个人的散文之后,大家都觉得他们写的散文好,便慢慢地把他们尊称为“唐宋八大家”。而韩愈为什么又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呢?这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对韩愈的评价:“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是说韩愈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能成为百代人的老师,一句平常的话能被天下的人所效法。“文起八代之衰”是说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八代衰颓的文风。《新唐书·韩愈传》:“常以为自魏晋以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韩愈竭力提倡古文,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主张文以明道,务去陈言,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其文众体兼善,结构多变,气势雄健,语言新颖,是司马迁以后最优秀的散文作家。诗则笔力矫健,力求新奇,自成一家,开“以文为诗”风气,对宋诗影响颇大。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上起先秦,下讫明代,共收录222篇文章,其中韩愈的文章就有24篇,空前绝后,无人比肩。
         
    “道济天下之溺”,则是说韩愈否定佛老虚妄之论,提倡孔孟经世致用之学。主张学以致用,学以济世。柳宗元曾论及韩愈《师说》的写作背景“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我看就现代人来说,“惑而不从师”“耻学于师”的仍大有人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样的话拿到现在来讲,也是一种非常虚心和开明的态度。韩愈的《圬者(瓦工)王承福传》,记述他与长安城里一个泥瓦工的对话。他看到“贱且劳者”的泥瓦工“其色若自得”,便问其姓名及景况,并对他的生活表示同情。泥瓦工却说“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虽劳无愧,吾心安焉”甚至说“吾操镘(瓦刀)入富贵人家有年矣!有一至者(去过一次)焉,又往过之(又去过),则为墟(废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判死刑)。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去世后儿孙保不住这份产业了)。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因此,在泥瓦工看来“非所谓食焉怠其事(有饭吃而不要做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心志高)以智(智力)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不管其才能是否相称)而冒之(硬撑)者邪?非多行可愧(有愧良心的事)、知其不可而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少劳多得)之者邪?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心里难受)焉,是故择其力(能力)之可能者行(能做的事做)焉。”最后,韩愈说这种人就是“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韩愈务实的人生态度。
         
    “忠犯人主之怒”是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将西安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奉迎到宫中供养。大量糜费钱财,百姓争相捐钱捐物,有的还在手臂上钩肉挂香炉焚香,弄得臂膊残疾。韩愈见此愚昧举动非常痛心,上书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皇帝,几乎丧了性命。后来因好多大臣相劝,才由刑部侍郎改贬潮州剌史。离开京城时,韩愈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端,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勇夺三军之帅”形容韩愈智勇双全,胆识过人,以一介书生,参与平叛,立下赫赫战功。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淮西节度使叛乱,朝廷派宰相裴度领军讨伐,韩愈被任命为行军司马(相当于参谋长)。刚出师,主战的宰相武元衡便被叛军派出的刺客杀死,主帅裴度被刺伤,朝廷上出现了两种声音。关键时刻韩愈向宪宗上了一道奏章《论淮西事宜状》指出平叛的关键是皇帝的决心,以及作战的策略。然后侦探到叛军老巢空虚的消息,派奇兵偷袭蔡州城,活捉叛军首领吴元济,迅速平息了叛乱。唐穆宗时,镇州兵变,杀主帅田弘正而立王廷凑。朝廷派韩愈前去宣抚,人们都为他担心,王廷凑严阵以待,韩愈毫无惧色,舌战群武,晓以利害,力折其党,终于使这支叛军归服于朝廷。显示了韩愈的文人谋略和义士胆气。(原标题:唐代名人墓之唐宋八大家(三) 韩愈墓)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百度空间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