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王振北

2012/5/30 16:59:14 点击数: 【字体:


王振北

       
     一提起河南嵩山,人们不由得会想起闻名于世的少林寺。少林功夫和少林故事,让人们惊心动魄、如醉如痴。然而和少林功夫同样迷人的一种文化遗产却鲜为人知,它是一种静中有动的舞蹈,无声的交响乐章,平面的又是立体的图画——嵩山木雕。

  相对“功夫”,木雕的观赏群和受众面当然没有那么宽,但作为一种艺术门类,你只要走进嵩山的庙宇、民宅、古村,你就会叹为观止,这里的木雕不仅多,关键是“技纳南北之精华,隐含匠师之灵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国木雕南北方风格迥异,北方粗犷浑厚,南方精巧秀丽。而嵩山因为地处中原,三教荟萃,不但集南北之精华,而且刀法和技法更是独放异彩。最有名的是中岳庙里的“老龙盘窝”。这是用几百根木块组合的小斗拱组成由四角形变成八角形的图案,无论四角还是八角,层层变化无穷,正中用深浮雕及圆雕技法雕出一尊盘龙,口含宝珠,整条龙似在扭动腾飞,胎底施朱点翠,堆金沥粉,令瞻仰者在五彩斑斓的雕饰前陡然产生一种敬畏感。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心理,将民族的哲理、伦理思想和审美意识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这也是一种功夫!盖世无双的功夫!

  游人千千万万,专门来看木雕的却只碰到一个。

  1987年3月,正是中岳庙会。人山人海。有名的木雕作品 “老龙盘窝”就在这个庙的峻极殿的殿顶。赶庙会的人走了一拨又一拨,唯有一位青年在殿内呆了近三个小时!他仰着脑袋,看啊想啊,被那精美的木雕镇住了。这个人就是王振北。谁都没有注意他,而一个道士却“盯”上他了,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在这里看这么久,而且老往上看?

  王振北说,我是学木雕的,这里的木雕艺术让我一步也挪不动了,因为我是刚学,师父能给我讲讲吗?

  游人千千万万,专门来看木雕的却只碰到一个。道士可能也是个木雕艺术爱好者。他说,这个图正名叫“藻井”,俗名叫“老龙盘窝”,是清中期的作品。图案上有线雕、浅雕、深浮雕、阴雕、透雕、双面雕、圆雕……你能说出来图上什么地方用了什么技法吗?

  王振北对答如流,并说,我就是想把这种传统艺术传承、光大下去。道士听后很感动,寒暄,让座,请茶。道士高兴地说,小伙子,在这里认真地看吧、学吧,一天两天、半月一月都行,庙里供你的饭!

  接着道士又给他讲了个故事。当年中岳庙奉乾隆圣旨重修,工地上来了一个找活干的老头,工头并不在意,给了他一个大树根要他随便做。大殿完工后,顶上还空了一块,这时工头才想起那个找活干的老头,可人已不见踪影。大树根已雕成工件用红布盖着,将布掀开,是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龙身下还有一张图纸!工匠们赶紧将龙抬到大殿,按图组装,正好安在大殿的顶上,不大不小。这就是有名的“老龙盘窝”。都说那老头是神人,所有的工匠跪在地上拜了又拜。

  听了道士讲的这个故事,王振北对木雕更着迷了。他是木工出身,学木雕是半路出家。他生在嵩山长在嵩山,木雕在嵩山的古建筑中比比皆是,但研究木雕的人却很少,从事木雕的就更少了。别看是在木头块子上做文章,这可是精深的传统艺术、是中原文化遗产的瑰宝,没想到,竟后继无人了!

  没有人我来干!

  大师,你纵然满身是艺,若艺不传人,这嵩山木雕将如何传承呢?

  二十多岁的农民王振北,毅然放弃养家糊口的木匠活,誓当嵩山木雕的传承人。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找不到师傅,直到1988年,他才在一家家具厂找到他的第一位师傅,这位师傅从事古典家具制作,也擅长木雕。王振北苦学两年出师,掌握了古典家具的结构原理,同时又学了基本的嵩山木雕技法。但他深知学得还不够,因为对一件作品从创意到整体布局再到具体的刀法表现,他的火候还不到,特别与“老龙盘窝”相比,自己还有很大的差距。不掌握嵩山木雕的精髓,就不可能传承这项艺术。他天天打听,时时寻觅,两年后,他终于得知有位姓陈的木雕大师。

  这位大师是河南南阳人,木雕技法远近闻名。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在嵩山进行木雕创作。少林寺、老母洞、中岳庙都有他的作品。中岳庙寝殿里的龙凤床就是这位大师的代表作。那床,似床非床,像床又像神龛,构图紧凑复杂,结构完整协调,雕工精细,有镂空雕、透雕,刀功娴熟,苍劲有力,线条自然流畅,而且是多层次镂空玲珑的雕法,层次分明,主题明确,属嵩山木雕精品。这年头大师越来越多,王振北开始对有人说的“大师”还不置可否,但看了人家的作品,不得不对这位大师崇拜得五体投地了。

  第一次骑自行车去拜师,人家不理他。过了几天再去,人家还是不收他。历史上有三顾茅庐的故事,如今有王振北三次拜师故事。第三次,王振北走路去。见到师父,他理直气壮地要拜了。他说:我学木雕不是急功近利为赚钱。我已是有一儿一女的人了,我一边打工养家糊口,一边学习嵩山木雕,为的就是想保护传承这项艺术。大师,你纵然满身是艺,若艺不传人,这嵩山木雕将如何传承呢?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振北的拜师辞句句在理,字字铿锵。老先生看着这位青年如此执著,也感动了。他何尝不想将嵩山木雕艺术发扬光大?于是,手把手、推心置腹地教了他三年!

  王振北像块海绵像块磁石,不知用坏了多少刻刀,手上不知磨出了几层血泡。三年后,师父拍着他的肩膀说,振北,我会的你全会了,我所有的功夫你全有了。你可以出山了。

  那刀已非刀,犹如神农手中的犁,画家手中的笔,悬崖飞流的瀑布,雨后空中的彩虹……

  王振北在拜师的时候是拼命学,出山后,他重点是研究。做嵩山木雕传承人,当然要把嵩山所有木雕里里外外研究个透。他从这个庙到那个寺,哪怕一页窗户,一扇门他都不放过。有次在一个寺里,一位僧人听说他要传承嵩山木雕,问,你父亲是搞木雕的吗?既然你父亲不是搞木雕的,你研究木雕就没意思了。

  王振北有点急,顾不得语言的平和了,反唇一讥:请问,你父亲是僧人吗?

  王振北后来想想,这句话回的劲太大了。

  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嵩山这块风水宝地,更重要的是对木雕的艺术感觉和潜心投入,王振北的作品一件件地被艺术界认可了,而且创作冲动一发而不可收。他只要一握刻刀,就进入忘我的境界了。那刀已非刀,犹如神农手中的犁,画家手中的笔,悬崖飞流的瀑布,雨后空中的彩虹,刀刀含着他的深情,刀刀是他热血的奔涌。

  《喜迎回归》获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大展特别金奖;《腾辉》获2001年中国艺坛名师精品大典金奖——这两幅作品都被选入中国美术选集。2003年他被中共河南省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联合授予“首届河南优秀青年工匠”。2005年被郑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农村优秀人才”。之后,王振北不断创作,不断得奖;不断得奖,不断创作。2008年,他被中共登封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授予“登封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由于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和保护研究、宣传嵩山文化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被有关部门授予“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书刊、报纸、电台反复地介绍王振北的事迹和作品。

  王振北成了名人,因为他是嵩山木雕一把刀。王振北的刀,情凝刀锋,刀刀有情!

  好作品是用心雕出来的。用心来雕,才能刀刀有情。

  这次到登封,我们专程采访了王振北,看了他的多幅作品,又看了中岳庙的《老龙盘窝》,只觉得难分伯仲,让人大开眼界。我们问他,“老龙盘窝”你能拿下来吗?王振北笑了,当然可以。

  我们看了王振北的刀具,四十多种,扁圆尖弯钩锥锉冲,五花八门,他说这是嵩山木雕的刀具。接着他又拿出南方木雕的刀具,也有几十种。他一件件地给我们比划,比出南北与嵩山不同之处。

  我又看了他的手。手很细,不是孔武有力的样子,手掌手指也不像我想的有那么多、那么厚的老茧。他说雕塑和木雕都是雕,一个是加法一个是减法。木雕讲的是寸劲柔劲韧劲阴劲,不能是硬劲蛮劲。

  我们看了他的家。儿子正在家玩电脑,在浙江打工刚回来。我问,为啥不让你儿子跟你学?他无奈地笑笑:强扭的瓜不甜。学艺不能勉强,武力也解决不了问题。与其把我的精力放在不愿学也学不好的儿子身上,不如把技艺传给热爱嵩山木雕、愿为传承中原文化作贡献的人。

  我问,找到徒弟了吗?他说找的徒弟不诚。应是徒弟找师父,就像我当年三次拜师一样。说着他带我们到了工作间,两位小青年正在操刀飞雕,汗流满面。我看徒弟们雕出的作品也不错,而王振北却笑着摇头,说,好作品看起来是用刀雕出来的,实际上是用心雕出来的。用心来雕,才能刀刀有情。眼下,他们少的就是个“情”字。

  成了名人的王振北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嵩山木雕的传承人,不仅要传艺,还要传“情”啊!(原标题:下刀有情木花香——记嵩山木雕传人王振北)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国土资源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