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8日,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主办,偃师市委宣传部承办的“王姓起源与升仙太子碑”小型文化座谈会在偃师市召开。来自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有法人、秘书长李立新研究员,副会长石小生先生,王姓分会的副会长王汉英、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宗哲,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文学所所长王永宽研究员等一行8人,偃师市方面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贾建立牵头,对偃师历史文化有研究的农委原主任康为民,财政局原局长王西明,文物旅游局副局长王奕斌、鲍虎欣等5人参加了本次座谈会。
1月8日上午,与会代表先实地考察了偃师市府店镇缑山之巅的“升仙太子碑”。此碑是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缑山升仙太子庙,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的。碑文记述了周灵王太子晋升仙的故事,共33行,每行66字,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薛稷、钟绍京之手。碑青石质,碑身高3.59米,蟠龙首高1.65米,赑屃座高1.30米,身、首、座加在一起通高6.54米;碑广:上宽1.58米,下宽1.74米;碑厚0.55米。如今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身被严封,在上世纪50年代末修建的碑楼上,前后又分上下两层加装了大铁门,下部另有铁栏杆。管理人员仅打开了正面下层的铁门,难见碑身全貌,但仍能略见大唐气象。
1月8日下午,与会代表在偃师市委会议室进行了座谈。贾建立副部长对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后,座谈会即正式开始。座谈会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立新研究员主持。
石小生副会长首先介绍了此次座谈的初衷。此行的任务之一是实地考察“升仙太子碑”。太子晋作为王姓的重要始祖,主要还想听听偃师当地的一些具体情况,比如王姓的分布、王姓的研究、“升仙太子碑”的研究等等,以进一步推进王姓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王姓分会的王汉英会长、王宗哲副会长对此做了补充,希望最终能把当下倍显荒凉的缑山打造成王姓的祖根地。
王西明局长接着介绍了他组织编写的《偃师姓氏源流》的情况,以及当初所掌握的偃师王姓的分布状况。王姓不仅是全国第一大姓、河南第一大姓,同时也是偃师的第一大姓,有8万5、6千人,占偃师总人口的10.22%。他认为就偃师来说,当前对于姓氏文化的研究、重视都不够,热心者也不多,希望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有钱人的热情投资和专业研究者的指导。
康为民主任重点讲了“升仙太子碑”的研究情况,比如武则天为什么会到缑山,又为什么会书写此碑?从当初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又讨论了碑帖的出版、点校情况。还对于未来缑山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建议首先出版高质量的碑帖,然后修建地标性建筑,最后要深入发掘、整合缑山周边的资源。
石小生副会长接着这个话题,指出了缑山的独特优势:第一,缑山的地理环境特别好,周围平坦,独此山突兀,况且缑山本身也是道教名山之一;第二,缑山上有国家级文物“升仙太子碑”,别的地方无可替代;第三,王子晋升仙的地点历来没有争议,有普遍的认可;第四,缑山周围的村民不少仍姓王,山下府南村的村支书也姓王,并且热心文化;第五,研究不难,王子晋本身是个可圈可点的人物,无论从文化还是人品上,得到王姓宗亲的认可没有障碍,太原王也承认他们的祖先是王子晋,虽然起步有点晚,但也有后发的优势,如不用重新建立世界王姓的联系等。
王奕斌副局长介绍了偃师市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可视性普遍较差,只有商城博物馆一个3A级景区。缑山属于偃师南部唐文化线的一部分,附近有唐恭陵、玄奘故里等,潜力很大。
王永宽研究员简单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王姓源流考》。指出了“升仙太子碑”的文献意义,如第一次明确说“太子晋,字子乔”等。认为王子晋作为王姓的始祖、缑山作为王姓的祖根地是没有问题的,但王子晋与太原王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尽管大家意犹未尽,但时间所限,座谈会按时结束。
姓氏寄托着人们的血脉亲情,祖根地则是人们心灵依托的精神家园。姓氏文化研究,一方面维系家族团结,另一方面对于凝聚中国力量也有积极作用。此次座谈对于进一步推进王姓的研究和联谊工作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