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豪华气派”
灵宝西坡遗址在前期的几次发掘中,屡次发现规模很大的房基,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在第二次发掘中,清理仰韶时期大型房基3座,均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结构复杂,普遍采用了夯筑技术,居住面及墙壁加工考究,表面光滑规整,灶坑、柱洞等设施齐备。其中104号房址室内净面积近90平方米,占地面积则达120余平方米。
大房子的首次发现,引起了国内考古界的重视。有考古学家认为,大型房屋基址以其保存完好、面积大而成为迄今所见仰韶中期最大的单间房屋建筑,是我国史前考古新的突破,其作为聚落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为铸鼎原聚落考古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第二次发掘中发现的大房子“最大”的桂冠还没戴多久,就在第三次发掘中发现了一座仰韶文化的特大型房址及蓄水池。特大型房址地穴内面积约204平方米,整体建筑面积共约516平方米。这个特大型房址,保存完好,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居住面处理考究,室内柱洞、火膛等设施齐备,为迄今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房屋建筑基址。
专家根据下部结构初步推测该房基为四面坡式建筑,由于面积大,跨度广,布局复杂,也可能为重檐结构。有专家推断说,这绝非普通的生活居住用房,而是一处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很可能具有原始殿堂性质。
当时参加发掘的魏兴涛介绍说,以往陕、晋、豫交界地区虽然也曾发现形状相近的房基,但均面积较小、结构简单,这里的大型房基因其数量多、具有普遍性而为其他区域遗址所不见。该房基设计严谨,气势宏伟,工程浩繁,技艺精湛,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创举。
仰韶大墓耐人寻味
随着大房子的发现,考古工作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弄清整个聚落的布局上来,工作范围更大、也更细致。随后发现了仰韶时期大型人工防护壕沟,弄清了西坡这座远古聚落的公共活动区、居住区、作坊区、墓葬区等城建布局。在墓葬区发现了大量的大、中、小型墓葬,并进行了多次发掘。
2006年的第六次发掘中,发现大型墓葬2座、中小型墓葬10座。出土随葬品有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大型墓葬27号墓为带生土二层台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长约5米、宽约3.4米。墓室位于正中,墓室东部,即墓主脚下的位置,为一与墓室相通的近圆角方形的脚坑。墓圹内均以草拌泥封填,这在目前发现的西坡墓地墓葬中仅此一例。泥中保存大量清晰的植物茎、叶印痕,初步辨认出的植物有10余种。墓室和脚坑上均发现木盖板痕迹,部分的木盖板上发现有覆盖编织物的痕迹。墓主为一成年男性,骨骼保存良好,身体周围未见任何随葬品,脚坑中放置9件陶器。
专家们认为,这次发掘中大型墓葬的发现再次表明仰韶文化中期晚段的社会结构明显趋于复杂化。耐人寻味的是,大型墓葬并无奢侈品随葬,这个现象与同时期的海岱地区、辽西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随葬品丰富的高等级墓葬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明显不同的丧葬观念。
文明探源的核心地带
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中国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770年间即仰韶文化中期(相当于黄帝时期)至西周末年的文明面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的研究中,中原地区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城邑被列入研究重点。它们是可能与“黄帝”有关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与传说中“尧”时代时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可能是“禹都阳城”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址和可能是“夏启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遗址,还有考古学界公认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及郑州大师姑遗址。
灵宝市西20公里的铸鼎原,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黄帝铸鼎祭天铭功之处。专家普遍认为,黄帝铸鼎原遗址群是我国现有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包含物最丰富的仰韶时期古文化遗址群,西坡遗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发掘者认为,通过六次发掘,基本弄清了西坡遗址的整体聚落布局,对认识仰韶文化中期中心聚落的文化面貌、埋葬习俗、社会结构等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对探索中原地区文明起源的特性、进程、模式、动因等具有重大意义。
专家们认为,大型中心性聚落、特大公共性建筑和缺少奢侈品的大墓构成了仰韶文化中期社会复杂化过程的显著特点。这些与中国其他主要史前文化区迥异的特点,对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对中国第一个王朝最终在中原的建立可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后可能还会有更大更重要的发现。□首席记者张体义【原标题:“2007年河南十件文化大事”系列报道之八 中华文明探源首选灵宝西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