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阴县跑帷子(又称帷子舞),历史悠久,阵式古朴,变化多端,寓意深刻,覆盖于豫北、冀南大片地区。由于它源于底层、民间、边缘的文化形态,寓含“因果报应”理念,揭示天象、节气变化特点,揭示团结精神,而历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豫北一带非常有影响力、渗透力的艺术形式,成为我省具有典型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跑帷子是一种由古代战争衍生出的艺术形式。起于春秋,成形于秦汉,盛于宋、元、明、清各代和民国初年。据传,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率军于县东约十五华里一带作战。桓公娶卫女为媵(音yìng,妾),卫女随军侍奉于帐前,爱兵惜将,深得军心,后积劳成疾而卒。因战事紧张,桓公将卫女葬于此地。清乾隆《汤阴县志•地理志》载:“魂城,在县东北隆化社,按《图经》,昔齐桓公娶卫女为媵,道卒于此,招魂葬之,今有墓存,周回二百步,高一丈。”将士们为纪念卫女,以戈、钺挑起衣衫、铠甲作幡,招魂盟誓,以振军威。久而久之,这种形式渐趋完善,并逐步演绎成一种壮威风、鼓士气兼有娱乐、观赏性质的广场舞蹈。汤阴跑帷子多次差价省、市大型艺术活动,中央电视台也对此项目进行拍摄报道。2007年2月跑帷子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原标题:汤阴县跑帷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