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开封市井风情画”系列之“丝情画意”属汴绣(上) 东京城僧俗“我为绣狂”

2013/11/19 11:07:22 点击数: 【字体:

   
    如今被当作地方土特产、归入“其他”类的汴绣,在北宋时期则是“国宝级”的玩意儿。当时,绣品不仅是帝王妃嫔王公贵族官服礼服上的偏爱,也是寻常百姓婚丧嫁娶之衣的首选点缀。图为开封一汴绣工厂制作的绣品《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我们走得太快,把灵魂落在后边了

    想起开封,首先想到的是大宋。想起大宋,首先想到的是开封。著名作家、民俗学家孟宪明先生说:“历朝历代中,和河南人关系最密切的是大宋,它曾创造了开封以至河南历史上最为生动的市民文化。河南人应该抓住这一块资源,大做文章,做大文章。”

    想起大宋开封,首先想到的是当时使用频率极高的市井俗语“快活”,其流行程度不亚于当下的“忽悠”。所谓“快活”,无拘无束是也。大诗人苏轼说:“丰年无象何处寻,听取林间快活吟。”“快活”二字,成为市民狂欢情绪的一个最为通俗的反映。

    想起大宋开封的市井生活,首先想起的是它比白日还要喧嚣的夜市,曾令宋仁宗艳羡不已。

    时光流转,“黄河绝恋”的开封城,繁华只余断章残篇,但宋风宋韵宋文化的味道仍在。孟宪明打了个比方:“凌晨3点,一个人要是从飞机上掉到开封老城的任一个角落里,躺着别动,不出二十分钟,准有人端着一碗热腾腾的炒凉粉或者黄焖鱼送过来。”

    通宵不息、遍布全城的东京夜市,今开封仍存,街头巷尾的活色生香仍存,曾经的“410余行”的手工业部分仍存,世代传承的艺人仍存,他们是谁?居于何处?

    2006年9月中旬,记者从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拿到了一份名单--《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在这份76人的大名单上,开封占了9位,从事民间工艺美术(简称民艺)者7人,其中包括汴绣传承人王素花、花灯传承人张金汉、风筝传承人宋天亨、滕派蝶画传承人佟起来及朱仙镇木版年画、宋官瓷的传承者。

    朱仙镇木版年画、宋官瓷“厚重河南”都曾有专章讲述,不再涉及。此次记者踏访开封,把“汴绣、花灯、风筝、滕派蝶画”四种民艺及其传承人的传承故事以集束形态出现,使深藏于长街短巷的精彩民艺绘成了“汴梁市井风情画”。

    民艺生存传续,与时代息息相关,也与地域特征息息相关。拥有深厚宋文化的开封,它的民艺才会如此这般地发生发展。同时,民艺的发生发展,也丰满了开封宋文化的概念。孟宪明说:“宋文化是汴梁民艺的空气、水分和土壤,舍此,无法存活。”

    文化又是什么呢?“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宋文化便是开封的灵魂、中原的灵魂。安东尼奥尼在名作《云上的日子》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们走得太快,把灵魂落在后边了。”他解读的是人生情感。2006年9月15日,南方周末报系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软力量”研讨会上,专家们讲了异曲同工的话:“奔马想跑得快,可能停不下来,容易掉在山沟里。”这是经济飞速发展与传统文化的矛盾,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一定要边走边扔,甚至把灵魂落在后边不再捡拾呢?

    一个新概念“软力量”的引入是会给我们启迪的,语言、文化、意识形态构成一个国家的“软力量”,它的能量足以与“硬力量”(军事与经济)分庭抗礼,“硬力量使人怕你,软力量使人服你”。一个善用“软力量”的民族是理性和聪明的,在为锻造“软力量”寻求资源时,中国学者的眼光对准了千年传统文化,“软力量”就蕴含于民间社会和民族风尚中,民艺民俗便是“软力量”坚实的构成。

    十指春风绣出另一条“丝绸之路”

    2006年9月19日,在郑州奥斯卡影都,我看了冯小刚花巨资打造的电影《夜宴》。该片的官方网站声称,电影背景是“千年一觉夜宴梦”的《韩熙载夜宴图》。

    9月20日,在开封新曹路王坟村一家汴绣工厂里,我看到丝线打造的另一场“夜宴”。一幅尚未完工的《韩熙载夜宴图》绷在绣架上,绣女王燕正绣韩熙载家中床帐上的细致褶皱。包括王燕在内的五个绣女要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用纤细的丝线在仿古的缎面上,往返无数次,用36种我不懂的针法,绣出所有中国人都懂的色彩和形象来。

    冯小刚打造的《夜宴》,所有的色彩都是压抑的,暗黑暗红暗绿暗灰暗白。王燕等打造的《夜宴》,是忠实于原作的,满眼奢靡艳丽与浮华,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解读着前人的文化。

    这家工厂有180多名女工,是开封上百家汴绣工厂中规模较大的一家。从业五年的王燕,是开封数千名绣女中的一个。那幅《韩熙载夜宴图》,是开封汴绣诸多历史名画绣品中的一幅。开封的这种刺绣场景,源自北宋;整个中国的刺绣场景,源头更为久远。

    刺绣,古代叫“女红”。在中国3000多年的农耕社会中,男耕女织的基本社会形态使所有的女人都必须学习纺织、刺绣。

    被称为“母亲的艺术”的“女红”,千百年来,传递着温暖醇厚的慈母之爱,是中国女性美丽、智慧、贤劳、真挚美德的完整体现。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华夏民族的部落首领就已经穿上刺绣有日、月、星辰等图纹的上衣和下裳。春秋战国时期,刺绣渐趋成熟,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两件刺绣,以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在帛与罗上,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自然生动。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报 2006-10-26 作者:盛夏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