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稀有点穴功夫深埋豫东小县 尚武乃历史生存策略(2)

2013/9/9 16:00:32 点击数: 【字体:

  生态因素造就尚武之风

  专家们还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整个淮北的尚武风尚——因乱世而尚武。

  美国著名汉学家裴宜理先生在名著《华北的叛乱者和革命:1845-1945》中,以一个世纪(1845~1945)的淮北地区作为考察对象,重点分析了这片土地上的三个事件——捻军、红枪会和共产主义运动,探讨这一地域经常发生变乱的内在动因。

  据裴氏看,生态因素是淮北发生持久变乱的大前提。这里土地贫瘠,人口密度大,常年受黄淮决堤之害,人们被迫采用两种不同的生存策略——掠夺性策略和防卫性策略。淮北有尚武传统,各种拳会组织和秘密结社司空见惯。和其他地区相比,民众更易集结,形成武装力量,为了获得维持生存的资源,投入到这两种不同的生存策略当中。应用掠夺性策略便是“匪患横行”,实施防卫性策略便是民间大兴尚武之风。

  在这种区域性生态因素主导之下,沈丘尚武之风一直延续。编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沈丘县志》记载:“1956年,县里开始把武术列为中小学体育课内容,县体委不断举办短期武术培训班,组织各种比赛。县里拳师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现在全县有武术拳师60多名,中心武场50多个,学员4000多人。”

  在沈丘采访时,我多次听到沈丘人的尚武之语。周口体育局副局长张志民先生对我讲:“沈丘尚武,要求自己的孩子不文则武,这都是正事大事,家长很支持。而且学武比学文更费钱费工夫,为啥讲‘穷文富武’,一是学武拜师要花钱,二是孩子学了武,惹是生非也不好办。”申段庄老农申耕田讲得更朴素:“练拳,这是正事,男人不练拳,让人看不起。农忙时正收麦子,小孩说出去玩,那不行,说去练拳,丢下活就管走。”

  武术,在这个豫东“四等小县”中,有其深厚的生长土壤,这是历史必然。但一个拳种能顽强存活于沈丘县“最偏远的一个乡村申段庄”里,又有其传承上的偶然性。这其中,历代掌门都是关键性的人物。

  传承艰难薪尽火传

  1958年创刊的权威体育杂志《中国体育》报道:“两仪拳倡盛于宋,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元明两代民间禁武,两仪拳传承出现极大困难,后来只在清朝皇族和大内侍卫间传承。清嘉庆年间,一位武状元开始进入内廷,又由于不满官场龌龊,自愿流入民间,两仪拳流派师承才开始为世人所知,但恐怕语涉宫廷秘闻的武状元惜字如金,只说自己是两仪拳第十代掌门,此前传承渐渐湮没无闻。武状元把自己的武功传给了第十一代掌门人魏洪申,魏洪申传段升堂,段升堂传侄子段勤功,段勤功传女婿张震领,为第十四代掌门人。”

  武状元姓甚名谁?“师父原来说过,我忘了。只记得他家是固始县的。师父讲他做大内侍卫是要断根的,其实就是会武的太监,所以不愿讲以前的事。”张震领说。

  武状元回到固始县安度晚年,有一天,尉氏县两兄弟魏洪坤和魏洪申因遭年荒,跑到固始打把式卖艺。武状元的家丁把场子踢了。哥俩不愿意,撵到武状元的府里。

  武状元一直想收个好徒弟把功夫传下去。他考察了这哥俩,感到是材料,就说:“留这儿吧,再学五年。”至此,两仪拳流入民间,开始隐蔽的薪尽火传。

  五年后,老大魏洪坤去安徽寿州教场子。老二魏洪申立了掌门,他辞别师父,落户到安徽界首北边枣庄集设场子教徒弟。界首离沈丘很近,有一回,他到沈丘县刘桥村探望朋友,碰到了申段庄(两个庄挨边)的段升堂。段身高一米六,形貌瘦小,但天赋卓异,而且有强烈的学武意愿。为啥?“当时申段庄只有八户姓段的,别的全姓申,再加上他长得那样,受欺。”张震领道。

  魏洪申并不看好他,他在刘桥村一带收了七八个徒弟,勉强把段升堂收下了。后来他发现,段升堂为人也好,学得也好,就立他为掌门了。“立了掌门,学的东西和别人都不一样。比如混元功、解三十六处大穴,只有掌门人才会。”张震领说。

  专供新掌门的秘密授课持续了很长时间。刘桥村和申段庄之间的地里有个干坑叫坡坑(现在还有),两人约好,夜里在坡坑授课,一教半夜。一是没人打搅,二是怕人偷学。

  段升堂上年纪后,虽然有儿有孙,却立侄子段勤功为下一任掌门,是因为“他地少孩子多,不够吃,他也不去做个生意打个工,练功一天不停。因为这,俩儿子得病没钱治都夭折了。孩子也舍了家也舍了,这一点感动了段升堂。”张震领说。段勤功念过私塾,这对他以后习武行医都有帮助。

  农民武术家的一世痴迷

  西方徒手技击如拳击,崇尚强者哲学。中国武术崇尚运用智慧以弱胜强,武术高手应外表平凡,出手惊人。所以无论霍元甲还是黄飞鸿,从照片看都“土”,符合中国武术哲学中对高手的形象要求。

  张震领也土,因为他本来就是农民。但他外表还是异于常人,身形魁梧,腰板笔挺,头发略白,双颊红润鼓起,眼睛布满红血丝,眼球微凸且精光四射,脑子清楚反应很快,71岁的老人,整个状态像精干的中年人。

  两仪拳传到张震领,时代的变迁令其学武经历更曲折。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多次运动,对于大多数民间习武者,练武早失去实用性,也不会获得成就感。

  张震领生于1938年,是沈丘北边郸城县人。父亲是民间手工艺人,会扎花轿。张震领不爱上学,初中毕业就跟着父亲干活。郸城尚武,好动的张震领也学过一点三脚猫功夫。

  张震领十三四岁时,因逃学离家出走到安徽阜南县地理城(镇名),碰见个看周易的白师傅,跟了他两个月,师傅说:“你走吧,找你老师去。你老师不是我,是个练武的。”“他在哪儿?”“从这儿往西北200里地。”张震领拿着白师傅给的30块钱,走了。他一路找,没找到。但这事,他一直记在心里。

  张震领十七八岁时,跟着父亲到申段庄扎花轿,住到段勤功家。段家有二子六女,二子早夭,六女有五个出嫁,只有小女儿待字闺中。

  有一天,段勤功练武,“嗬,他往那儿一站,手一动,就听轰隆一声,一恨脚(跺脚),地上恨不能砸坑。我的师父原来在这儿呀,这回可找到了,(不答应)腿跪断也不能起来了”。说起半世纪前初见两仪拳那一幕,张震领十分兴奋。

  师父答应了,张震领一晚上都没睡着觉。教了两个月后,师父不教了,说:“你家是郸城的,俺家功夫是家传,传男不传女,功夫不能让你带走。”

  张震领很难受,天天闷头干活。有一天,段勤功的师兄弟申永发来了,给张提了三个要求:一是正式磕头拜师;二是和他闺女结婚,女婿也算儿子,功夫就能传了;三是不能出申段庄,他死了以后也不能出。

  “俺马上答应了,因为家里兄弟多父母也没反对。听师父的话,俺一直没出申段庄。老家那边把房子都盖好了,也没回去。俺老师又是俺岳父,我有感恩心,所以从来没亏待过她(指太太)。”张震领说。

  张震领练武过程中,也有诱惑,那就是“参加工作”。当时是一九五几年,农村特苦,张的大姐从北京一次次寄信来要他到一个学校当后勤,他没去。他二姐在新疆某县有职务,让他去那儿的农机站当会计。张震领讲给师父听,老头坚决不同意:“你出去一天挣一个金石磙,也没这主贵(指两仪拳)。”

  张震领还是去了新疆一趟,但他没去二姐家,而是投奔了一个亲戚,开大拖拉机,一个月挣68元钱。后来亲戚想让他和自己闺女结婚,张震领想,不能干这昧良心事,跑了。去了二姐家,还是让当会计。张震领想来想去,还是舍不得功夫,一跺脚回去了。从那以后,彻底心定了。师父也放心了,觉得这回真有儿子了,教的东西开始和别人不一样了。

  习武苦。从1957年到1992年,张震领夜里习武,白天干农活,休息时,大家都打扑克玩耍,他却头枕大坷垃倒地就睡。夜里练武常常饿,秋天还好点,掰个玉米刨个红薯,啃啃充饥。师父管得很严,一个动作练几个月。在张震领印象中,只有一个晚上没练,“那天晚上当河工,挖了一夜河”。

  1972年,张震领被立为掌门人,时逢“文化大革命”,不敢张扬。主持接掌仪式的是段升堂的徒弟普济众、张震领的师兄弟段玉明。仪式很简单,焚上香,请仙师,这一门敬的是西天佛祖。没供品,端碗清水,跪下磕头。新任掌门发誓:“杀人放火、拦路抢劫,奸淫恶邪绝不干。”两个主持人也跪下发誓,一定支持掌门人工作。

  到了1992年,师父发了话,“你练成了,能出去闯闯了”。张震领骑辆自行车,南来北往到处跑,听到哪有本事好的,就去找人家切磋。安徽阜南,河南淮滨、商城、固始、息县、潢川都跑到了,经常“一切磋就收一个,在淮滨收得最多,十几个,练八卦掌、蛇拳、猴拳的都有”。

  师父当掌门时,只收了七八个徒弟。张震领经常劝他:“现在练武的,还有几个像你那样,把孩子饿死也要练功。多收几个吧,还能拣拣。”他当了掌门后,师父慢慢解禁,张震领开始多收徒弟。1999年两仪拳开会,有100多徒弟,现在有二三百人。【原标题:稀有点穴功夫深埋豫东小县 尚武乃历史生存策略】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报 2009-09-23 作者:盛夏文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