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揭秘两仪点穴拳” 民间武术家的自我拯救之路

2013/9/9 16:03:45 点击数: 【字体:


“揭秘两仪点穴拳” 民间武术家的自我拯救之路

张震领在沈丘县申段庄自家院里操练徒弟 
 
    段升堂生于1873年,卒于1957年;段勤功生于1902年,卒于1984年。他们都经历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岁月。两人既是师徒又是叔侄,僻居沈丘县申段庄以务农为生。农闲时搭档教场子授徒,老师负责教,徒弟负责杂务。练时徒弟负责打穴,老师负责解穴。我留意到,张震领延续了这个习惯。在各类媒体和电视观众面前,张震领很少动手打,只负责解。解穴功夫更重要,能点必须能解,解不干净,后果严重。 
 
    段升堂是两仪拳师中的翘楚,他的故事最多,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时代大背景。 
 
    民国时期,武师重要的谋生手段是“教馆”,所谓“穷文富武”,一个人想学武,有钱出钱、有物出物,钱物出得越多,师父教得越多。段升堂所收弟子中不乏财主。他有个名弟子叫方老端,就是一大款,段升堂去前他家里就有两个武师,段升堂一去,两个武师就商量着把他弄走,于是一使眼色,口称“请坐”,一下子扑上去,要把他摁在椅子上丢脸。段升堂两膀子一开使上功力,说“咱都坐”,俩武师一下子被推到墙根。这一交手高下立现,两武师拿上行李,灰溜溜地走了。老师的位子,段升堂靠真本事坐稳了。 
 
    段升堂还有个和国民党军官比武的故事。“国民党一支部队驻在界首,部队总教官姓梁,山东人,武艺好力气大,硬要和段升堂切磋。段升堂说:‘真想打咱就文打,你是客,你先打我三下。’梁教官说:‘我体重是你一倍(段升堂很瘦小),一拳就打飞你。’梁教官一上步,打出一拳,段升堂退后把劲泄了。打第二拳,段升堂聚气身子往前一迎,梁教官手脖扭了,第三拳打不了。到了段升堂还打,第一拳、第二拳没使劲撤回了,到了第三拳,段升堂一掌推出,梁教官从一间屋穿透夹墙(用植物秸秆编的)被推到另一间屋里,刹不住劲,又从屋里冲到院子里,最后跌在喂牲口洗草的大瓦缸里,脖子也扭了,颈椎也扭了。梁教官要拜师,段升堂不收。为啥?老师同意跟你切磋,可收。不同意你硬切磋,不收。”张震领讲。 
 
    两个故事都发生在民国时期,这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当时“尚武”的社会大背景。民国时期,尊称武术为“国术”,孙中山先生曾聘师学武,题写“发扬中国武术”的题字,认为“中国的拳勇技击,与西方的飞机大炮有同等作用”。还号召国民练习武术增强体魄来“强种保国”。国民党一级上将冯玉祥也鼓励习武。虽然民国武术界鱼龙混杂,但在时代风尚左右下,武人总易找到饭碗。 
 
    在民国“国术”鼎盛期,北京等大城市“国术馆”林立,定期不定期会有“国术”比赛,公开对擂,武风甚盛。抗战爆发后,枪炮唱重头戏,“国术”仍能发挥作用。抗日名将赵登禹将军精通武术,曾徒手打死老虎,他请出师父朱凤军随军搏杀。1933年,在著名的喜峰口肉搏战中,朱凤军十八手截手刀大显神威。 
 
    两仪拳传人艰难图存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发展并不顺利。习武的贺龙将军等强调传统武术不能丢,提倡武术实战技击,但无法左右当时的政治局势。1955年“肃反”波及武术界,第一支国家武术队被解散。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武术是“封资修”,一批武术名家被冤死,武术已坚决不能练。僻居沈丘县申段庄的张震领想学功夫,也是半夜躲在庄稼地里偷偷练。“俺住前后邻居,多少年都不知道他练功夫。”申段庄70岁的申玉修说。 
 
    政府对于武术领域的介入,既有推动作用,也导致武术的最终分化。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武术被列为推广项目,成为供观赏的运动。之后,武术进一步趋于表演化和“去武化”。武术本来包含练和养两类特质,练即实战技击,养即修身养性。武术的“表演化”、“去武化”是将“擒拿格斗”成分剔除,只留存修身养性功能。中国武术走上“官方归官方,民间归民间”的分化路线,很多传统武术就此深埋民间。 
 
    改革开放后,政府对传统武术再行提倡,中共中央原副主席李德生上将曾说过:“(武术的)好东西,在民间。”“武术是要言传身教的,老师父们死了,这个拳种也就没了。”张震领讲道。历经多次运动和时代变迁,已经有无数武功消失了,它们确曾存在过,并非小说家言。 
 
   而张震领所走过的道路,应该是最民间最底层的武人的际遇,虽平凡,也典型。 
 
   他一直深埋于民间习武,能苦心向学,一是自己喜爱,二是“家传”。他能生存下去,是“因武而医”,“因医而活”,乡间行医能挣点钱。他不像他的师辈们,有擂台可获取成就感,有武馆能提供生存饭碗。 
 
    改革开放后,大气候向好,曾令张震领看到希望。1984年前后,国家体委搞了一次全国性的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工作,周口成立了武术挖掘组,张志民(现周口市体育局副局长)参与了对两仪拳的挖掘整理。 
 
    “当时主要是用录音机录老拳师的话,用照相机拍表演,有文有图,整理成书。我亲眼看见两个两仪(拳)弟子对打,一个被打中下丹田(肚脐向下的小腹部位),他马上往地上一躺,脸色发黄,豆大汗珠往下滚。给他起出来(解穴),是打背后对着心窝处偏上的地方。”张志民回忆。 
 
    参与资料搜集的两仪拳师有张震领、段玉明等人。书整理出来后有五六万字,几经周折。“被收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的《中华武术宝库》,做资料留存。”张志民讲道,但未正式发行出版,“说是这门功夫模仿性太强,易伤人。”张震领说。张志民对此有不同看法:“没出书不是因为这,‘看了教师不打人’,练武光看书没用。” 
 
    张震领当时是沈丘县武协重要成员,段勤功老先生是顾问。张在武协有职务没工资,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几次比赛,在县级比赛中拿到了奖。1985年,河南省体委组织“郑州市特级功法表演”,全国武术名家来了百十人。“在郑州市体育馆,当时我带了两徒弟打套路练劲法,也请想试拳的人上来试一下,没人敢试。”张震领道。 
 
    到了1985年前后,张震领不再参加这些活动了。问他为什么,“没意思,带几个学生累两天得个茶缸子茶瓶。忙,我要干农活,要给人看病,种罢麦骑上自行车就去教学生了,学生拿了磕头礼,得把他们教会。”张震领说。生存压力对他而言,还是很大。 
 
    2000年后,张震领开始上一些电视媒体做宣传。他曾两上河南卫视的《武林风》,还上过黑龙江卫视的《快活武林》等栏目,最近的一次,是2009年9月5日山东卫视的《不亦乐乎》栏目。在这些节目中,他带着弟子现场表演点穴解穴。电视的宣传,扩大了两仪拳的知名度。 
 
    2007年后,张震领在徒弟们的推动下,在郑州办了培训班,进行推广普及。 
 
    张震领离开沈丘到郑州开培训班,目的无非两个,一是传承祖业,这要收些入门弟子。到郑州后张震领收了二三十个入门弟子,他们正式行拜师礼,有学武底子和兴趣,经考察品行不错,会学综合性的东西。二是发扬光大拳术,这需要广收学员。这类学生,张震领总共收了二三百个,学些基础性的东西。 
 
    传承祖业的目的,张震领说:“我往下还未立(掌门),教这么些也没选出来,现代人和过去人不一样,现代人向钱看,吃不了苦。过去(师对徒)说个啥是个啥,很忠实。现在口与心不一致,所以难选。”至于发扬光大拳术,他以古稀之年,穷尽一己之力,其中包括他与外国武人有过数度交往,收过数位外国弟子,比如俄罗斯的亚历山大曾跟他学过三个月,美国驻韩国签证官李伟(中文名)也曾邀请他去美国大学授课。但总体来看,张震领对现状并不满意。 
 
    传统武术流派当下大都面临此种窘境,就小圈子而言,能保证血脉不断。就全社会范围内,张震领等人的“武林绝技”,没能赢得更大市场,他们再难赢回一个霍元甲、黄飞鸿的时代。 
 
    记者数度到访张震领设在某大学生活区内的培训基地,给张震领出主意:“武术的未来还要靠年轻人传承,近水楼台,发动他们来学,啥问题都解决了。”“他们不愿学这个,他们去网吧,离这不远有个网吧,几百台机器,天天挤得满满的。”张震领叹息。 
 
    除了张震领外,当代两仪拳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段宝华,他长期在北京发展,为两仪拳的推广普及也做出了贡献。记者多次通过他的朋友联络他,但一直联系不到。“他走高端(即收身份显赫的弟子),手机常年不开。”他的朋友解释道。 
 
    稀有拳种路在何方? 
 
    近年来,关于两仪拳,一方面是两仪拳师们“救亡图存”努力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两仪拳已成功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进展顺利,通过省文化厅已经上报,有望明年春上能批下来。”两仪拳弟子、长期负责搜集整理资料的陈杰道。 
 
    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其传承特征表现为脆弱性、师承性、长期性和非标准性。民间武术传承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是,武术家们文化水平不高,功夫上境界,表达能力弱,精髓没出处,只好长埋肚子里,人亡艺息。这需要有人帮他们对自己的源流、造诣系统梳理和记录。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一个很好的系统梳理过程。 
 
    具体到两仪拳的发掘、整理、保护,在现代社会中有何价值? 
 
    “第一是学术价值。它目前仅存于沈丘县一地,有稀有性。第二是实用价值。它既能点穴又能解穴,制人而不伤人,也能治病救人。对‘经络性气机性疾病’疗效显著。第三是有养生益寿延年之功,它集气学、医学、经络学、力学与武术于一体,由中医理论演变而来,处处有阴阳之分,刚柔相济,以内气催力,调节神经,使全身阴阳平衡,气息畅通,减少疾病。”《两仪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上如是说。 
 
    两仪拳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据陈杰讲,沈丘县体育局牵头办了两仪拳研究会,沈丘县文化局则对其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支持。 
 
    更切实可行的支持,应是来自当地“父母官”。沈丘县大邢庄乡(申段庄属此乡)党委书记赵文琪看上去文质彬彬,做事则颇有魄力,他从1983年就在这个乡工作,熟知社情民意,对两仪拳也相当了解。他告诉记者:“首先要改善两仪拳存留地申段庄的基本设施,硬化道路。计划往这个村打通三条路,其中一条南北路宽四米,路线已规划好,马上动工,一个月就完工。已申报乡镇级综合文化站,文化站最近动工。文化站一挂牌,两仪拳武校就开班。你再迟一个月来,肯定不是现在这样了。” 
 
    赵文琪还有做大产业的想法,他想建设“华夏两仪拳养生园”,具体分三大块,“养性、养身、养心”,把强身健体和治病救人结合起来。“武医院、两仪拳馆、草药种植基地加在一起,计划达到1500亩。”赵文琪说。 
 
    河南是武术大省,少林功夫太极拳天下闻名。太极拳有“国拳”之称,中国功夫中,它在全世界有许多学生。少林功夫美誉度极高,一句“天下功夫出少林”点明其显赫地位。和这二者比较,“两仪拳是小家碧玉,就是咱家自己会炖的小鸡会煮的饭。因自身特点所限,无武德者不能学(点穴太厉害),无天赋者也学不会。”郑州市武协副主席刘一邦道。我翻读张震领所著《两仪拳点穴拳谱》书稿,看到“两仪祖传歌诀”中也有这样的提醒:“得了点穴要保密,轻易不可胡乱传,穴位本来不可打,一旦失手命不全,解穴还得内功好,武功高人不易找。我今留下这几句,传给后人作防身,学了两仪得诚心,佛祖差人后边跟,学生若是干坏事,佛祖惩罚犯开命。”这足以说明历代传承者教授之时均十分慎重。“收弟子收学生时,如学点穴,我们一定要教会解穴,不然就不教。我们更希望他们学了之后用来健身治病。”陈杰道。【原标题:“揭秘两仪点穴拳” 民间武术家的自我拯救之路】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 2009-09-29 作者:盛夏文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