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最初跳给关帝看,距今已近三百年

2013/9/4 14:29:44 点击数: 【字体:


最初跳给关帝看,距今已近三百年

最初跳给关帝看,距今已近三百年

最初跳给关帝看,距今已近三百年

    表达的内容好像有种神秘的东西

  正月十五(2月6日)下午,许都公园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第二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表演大赛正在进行。由禹州市文殊镇坡街村村民表演的弓子锣舞排在第三个出场。

  头戴白色小毡帽、身背弓子锣的男子一出场,便立即吸引了观众们好奇的目光。

  “咦?毡帽哥!”一位年约30岁的小伙子给这位表演者取了这么一个生动的名字。

  弓子锣舞上场成员约40人,旗手、锣手、大铜镲手威风凛凛地往台上一站,顿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直接跳舞的不到10人:一名领舞手举小鼓满场飞跑,一左一右两个人敲两面大鼓制造气氛,3个弓子锣手及3个铙钹手在中间是主角。

  记者在现场看到,舞者全部是成年男子。他们各持乐器,或弯腰慢走,或昂首疾奔,或一齐腾空跳跃。他们根据配乐默契合作,队形奇幻多变,令观众不解其意。

  “从北头到南头,我跟着这个表演队连看了3次表演,感觉这个舞蹈很特别,不像舞龙、舞狮、扭秧歌那么热烈,所表达的内容好像有种神秘的东西。”魏都区半截河街道办事处孔场社区居民孔先生对记者说。

  在市区龙湖湾小区居住的杨明华说,这种舞蹈很少见,他头一回看弓子锣舞,“有点儿看不懂”,不知道是不是古代人们在祭祀或祈福时跳的舞蹈。

    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

  现年48岁的王振超既是弓子锣舞的领舞,也是弓子锣舞的传承人。他告诉记者,弓子锣舞是禹州稀有的民间舞蹈之一,仅在禹州市文殊镇及郭连镇流传,其他地方没有。弓子锣舞由禹州市文殊镇坡街村铜器社首创,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坡街村有座关帝庙,为了祭祀,每年庙会期间,铜器社都进行表演。”王振超说,到了清顺治年间,当地民间艺人觉得小型铜器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便把小型铜器改成大型铜器。这样一来,虽然声音浑厚、气势磅礴多了,但由于铜器太大、太重,表演时需要不时换人等,常常出现晾场或混乱现象。为了增强铜器表演时的节奏感,消除晾场或混乱现象,艺人又增加了两面小马锣,由演奏者提着来回在乐队中穿梭敲打。艺人后来发现,提着小马锣在铜乐队中往返不停地敲打,既费力又不雅观,于是,又用竹片弯成弓形,把小马锣挂在弓子前部,这就是最初的弓子锣。表演时,舞者把弓子锣背在背上,腰中束条彩绸,弓子一头插在背后的绸子里,经左肩拉到前胸。舞者左手握弓子锣,右手握小锤击打锣面,借助弯弓的弹性,弓子锣上下飞舞,既省劲儿又好看。

    集铜器演奏、舞狮及舞蹈于一体

  “比赛有时间、空间限制,今天我们有一些道具和动作无法展现出来。”王振超略显遗憾地说。他还说,弓子锣舞集铜器演奏、舞狮及舞蹈表演于一体,时长近30分钟。大赛时间要求控制在20分钟以内,所以这次表演只选取了精华部分向观众展示,舞狮部分省略掉了。

  记者注意到,用竹片制成的弓子长约1.5米,上面缠绕着花花绿绿的布条和丝绸,从外形上看既像飞龙,又像凤凰。聪明的民间老艺人根据这些特点设计了舞蹈动作和队形。舞步基本上采用自由步,主要舞蹈动作有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二龙戏珠、大闹天宫、天女散花等。其采用的舞蹈队形主要有:走8字、穿十字、剪子股、满场热等。弓子锣舞的伴奏音乐主要由民间打击乐器,如鼓、锣、镲、铙、钹等演奏。跳舞时所击打的节拍叫铜器歌,有《五虎下西川》、《锣鼓套》、《鸳鸯套》、《大上轿》、《狗撕绞》等,另外还有一个简短的“铜器首”,叫《凤凰三点头》。

  记者注意到,该舞蹈表演动作幅度不是太大,但是节奏感强,激越豪放,一场表演下来,几名舞者的额头上全冒出了汗。

    迈出保护第一步

  据禹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弓子锣舞是中原地区稀有的民间舞蹈之一,是禹州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立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群众基础广泛,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弓子锣舞鼎盛时期,数十个铜器社1000多人踏歌表演。弓子锣舞不但在祭祀仪式上出现,还经常出现在各种集会上,表达百姓乞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诉求。

  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文化产业科科长安玉龙说,从弓子锣舞的起源来看,它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状况、民间风俗等,对研究禹州当地的历史沿革、民风民俗等都有积极作用。由于大型铜器表演者需要在表演过程中连续敲打几十公斤重的铜器,只有身强力壮的中年人或青年人才能胜任。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年轻人参与热情不高,弓子锣舞的传承受到了很大影响。现今只在文殊镇坡街村及郭连镇流传,熟悉舞蹈套路、技巧,精通演奏乐谱的艺人越来越少,铜器歌也仅剩9首。此外,弓子锣舞由最初的祭祀演变成一种文化活动,乐器、服装的购置多是群众自发捐赠,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加上这种群体性演出受到人员、季节等因素限制,缺乏有效的展示平台,发展后劲不足。

  “入选‘非遗’名录的项目,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由于种种原因,濒临失传,发掘、抢救、整理和保护势在必行。”安玉龙说,“非遗”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入选“非遗”名录对于弓子锣舞来说,只是迈出了保护的第一步,以文字、录像、录音等手段记录下来,使其物质化、资料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非遗基因”留住,让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永不消亡、焕发活力是当前最关键的问题。【原标题:最初跳给关帝看,距今已近三百年】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许昌网 2012-2-14 作者:张莉莉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关公殿前,弓子锣舞再上演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