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长的舞者已近八旬。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禹州弓子锣舞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弓子锣舞起初是跳给关公看的。为了祭祀,每年庙会,铜器社都进行表演 (2月14日本报曾进行专题报道)。为抢救、传承弓子锣舞,使其重新焕发活力,2月21日上午,许昌关公文化协会工作人员专程赶到禹州市文殊镇坡街村,与村民相约共建,谋求发展。
当日10时许,应许昌关公文化协会负责人的邀请,坡街村村民放下手中的农活儿,纷纷搬出锣鼓器具,在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公大殿前打开了场子。喧天的锣鼓一响,立即引来附近百余名村民围观。场内数十名舞者在队长王振超的引领下,手持各类铜器,或哈腰慢走,或昂首疾奔,或一齐跳跃,队形奇幻多变,现场观众齐呼精彩。
舞毕,许昌关公文化协会会长赵升及秘书长汪爱群快步上前,与坡街村村民握手,并送上1000元慰问金。汪爱群说,弓子锣舞是我市稀有的传统民间舞蹈,由于种种原因,艺人越来越少,还缺乏有效的展示平台,发展后劲儿不足,濒临失传,这是很可惜的。关公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集忠、义、仁、勇于一身,深受民众推崇。许昌作为三国文化之乡,关公文化资源丰厚,希望双方加强合作,对这一“非遗”项目实施抢救和保护。在今年的关公文化庆典活动中,许昌关公文化协会诚邀坡街村村民前去表演,使更多市民了解“非遗”,参与到挖掘、抢救、保护、传承行动中。【原标题:关公殿前,弓子锣舞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