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吕村集村:战鼓声声响四方

2013/8/28 9:26:07 点击数: 【字体:


吕村集村:战鼓声声响四方

图片均为吕村战鼓表演
 
    咚咚锵、咚咚锵……近日,在“中原古韵——首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首场演出中,人们又一次从铿锵的锣鼓声中感受到了吕村战鼓的威风,领略到了我市文化产业特色村——安阳县吕村镇吕村集村传统文化的深厚韵味。
                  
    话鼓  艺人口中传奇多
                  
    4月9日上午,当记者来到吕村集村时,吕村战鼓发起人之一——南太生正在和战鼓舞团的小组长们商量外出表演的事。

    当记者问起吕村战鼓的起源时,他告诉记者,最早的故事来源于武王伐纣。据说周武王和姜子牙率领大军一路胜仗,打到了商朝的都城。可就在此时,殷纣王突然得到了“哼”、“哈”二位神将的帮助。二位神将各怀绝技,只要“哼”、“哈”一声,就将对手灵魂摄去。交战中,周军人人自危,一连数日不敢应战。无奈之下,姜子牙只好向九天玄女求救,九天玄女暗示姜用鼓来破邪法。于是,周武王下令连夜杀牛宰马,制作了99面大鼓,列队出战。“哼”、“哈”二将闻听出战,正要作法,姜子牙将令旗一摆,99个鼓手甩膀击鼓,震天鼓声把邪法压下去了,二将慌忙逃回城中。在以后的战争中,周武王组建督战队挎鼓作战,一举推翻商王朝,建立了周朝基业。

    当南太生绘声绘色地描述完击鼓震天将的故事后,一旁的老艺人刘希林接过话茬说:“关于战鼓的传说还有很多呢!”他说,公元1644年冬,闯王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攻占北京城,一举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但好景不长,清军入关,义军不得不撤到河南河北交界处的鲤鱼村(现在的吕村集村)。当时,漳河正在向北改道,义军与清军隔河对峙。鲤鱼村一带群众出于对义军的爱戴,在鼓队会首的号召下,列出126面战鼓,鼓手们画上脸谱,扎上靠旗,形似天兵天将,为义军擂鼓助阵。没想到,鼓声过后,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滚滚洪水从西北卷来。清军见状一个个吓得屁滚尿流,慌忙逃窜。

 “这些都有依据吗?”记者问。南太生笑着说:“这些都是口口相传留下来的,虽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战鼓在古代打仗时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他告诉记者,1935年,考古人员在殷墟发掘出一面已经破损的木腔蟒皮鼓,这证明在商代确实已经有了鼓,至于它是用于战争还是用于祭祀,或者另有他用,则不得而知了。

    听鼓  铿锵有力催人进|太咚咚  咚咚|咚咚咚咚  咚|锵锵 

     采锵|采锵|……在吕村战鼓舞表演中,节奏紧凑、铿锵有力的鼓点鼓舞士气,催人奋进。

    在吕村集村村委会,记者见到了一份战鼓舞的简谱。南太生告诉记者,这份简谱的初稿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为了传承战鼓舞,他根据老艺人骈另云所述写成了鼓谱。经过不断完善,现在的简谱分为4段、6大部分,共16个鼓点,其中,咚代表鼓、大铙、大钗、扣钗、大锣等铜器,太代表小锣、长号,锵代表高音锣,采代表小钗。

    说到此,南太生告诉记者,解放初期,吕村集村有12面鼓,分为3支鼓队,战鼓表演主要与民俗有关。每年农历腊月初八,会首便将鼓拿出来晾晒,称之为“亮鼓”,并集中年轻人学习打鼓。从除夕夜开始,战鼓活动进入高潮,直到农历正月二十四,会首将鼓收回保管。此外,战鼓表演还用于庙会,偶尔外出参加文艺比赛。1955年,吕村战鼓曾代表安阳参加第四届河南省民间艺术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一等奖。但从1957年开始,“大跃进”、“文革”等使这一民间文化艺术遭到冲击,搁置了很长时间。到1969年,南太生进入吕村集村革命委员会,出于对战鼓的偏爱,他决定把吕村战鼓恢复起来。于是,他积极筹集资金,制作了12面鼓。此后,随着外出表演次数和参加人数的不断增多,战鼓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今,吕村战鼓舞团共有180面小鼓、12面中鼓(鼓面直径1.5米)、2面大鼓(鼓面直径2米),可以组成一支500人的表演队伍。

    看过战鼓表演的人都知道,与其他鼓比起来,吕村战鼓鼓声震天,听起来令人心潮澎湃。这其中有何奥妙呢?为让记者弄个明白,南太生领着记者来到存放战鼓舞道具的吕村集村村委会活动室。他拿起一个一头弯弯的鼓槌说:“这就是原因所在,它形似古代战场上武士们的战刀,弯曲处可以增加打鼓击触面,声音大大提高。”

    除鼓槌外,南太生还向记者展示了锣、铙、钗、靠旗、服装等配合战鼓舞表演的道具。他说,在吕村战鼓舞表演中,尚武精神贯穿始终,整个舞蹈动作包括12种步伐、6种队形变化和4种对击方式。表演中,人数可多可少,六七个人可以表演整个舞蹈,也可以组成几百人的庞大阵容,适合各种庆典活动。
                   
    打鼓  谁说女子不如男
                   
    如今,吕村战鼓享誉四方,可谁能想到,手握鼓槌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呢?

    问其原因,南太生说,20世纪70年代初,吕村战鼓刚恢复时,击鼓的都是村里的青壮年,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几乎无人靠打鼓为生。到了1992年,市里举办第二届殷商国际文化节,由于大会主办方要求的参演人数较多,一时间把南太生给难住了。这可怎么办呢?正当他一筹莫展时,他的四女儿南志红突然从外面跑了进来,这让他眼前一亮,想到可以动员村里的女人上台表演。可当地有“女人不挂鼓”的风俗,谁会让自家的女子出来抛头露面呢?正在南太生为难之际,南志红主动请缨,找来自己的十几个同学和朋友参加鼓队的排练。最终吕村战鼓舞团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这些当时才十五六岁的女孩子成了吕村战鼓舞团的第一批女队员。

  “但问题接着又来了,这些女孩子都是‘飞鸽牌’的,没过几年就到了出嫁的年龄,我们付出的辛苦又都白搭了。”南太生说,“为了让鼓手们成为‘永久牌’,我们专门定下规矩,打鼓传儿媳不传女儿。不过,由于战鼓舞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村里不管男女老少,谁都能舞上那么一段。”

    那么,这些嫁到吕村集村的媳妇们喜不喜欢打鼓呢?今年53岁的杨先的笑着说:“咋不喜欢啊,我打鼓都有一二十年了,以前腿疼、胃疼,浑身是病,自从打鼓以来,不仅身体好了,心情也舒畅了。儿媳妇进门后,我动员她也参与了进来,现在,我们每天都一起打鼓,关系好着呢!”

    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的吕村战鼓舞团可谓婆媳、妯娌齐上阵。在训练场上,记者见到了王改连、牛瑞红妯娌俩。王改连今年60岁,是战鼓舞团第一小组组长,负责教授新学员学习打鼓。她告诉记者,她家是吕村集村的大家族,共有妯娌17个,她排行老大,自十几年前学习打鼓后,便不断动员弟妹们加入进来。如今,除了最小的弟妹牛瑞红正在学习打鼓外,其他弟妹都是老鼓手了。正说着,牛瑞红凑过来说:“嫂子们都很棒,我可不能落后了。除了参加团里组织的训练外,有时候在家里我还敲桌子、敲锅盖儿练习节奏呢!”

    如今,吕村战鼓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老艺人的执著和鼓手们的热爱中,记者仿佛看到了吕村战鼓的光明前景。【原标题:吕村集村:战鼓声声响四方】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安阳日报 2010-4-14 作者:李瑞峰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