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一个美丽而又充满幻想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寄托着人类探索月球的大胆幻想和追求。每当中秋节皓月当空之际,人们谈论最多的大概就是月中嫦娥,而嫦娥奔月不仅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更体现了人类飞向宇宙的美好愿望,吸引着人类去认识、去探索、去造访。
今天,中国的绕月探测工程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今年将择机发射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即将实现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夙愿,这一颗绕月卫星由此而被命名为“嫦娥一号”。
“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最早出现于我国战国时期。到了汉代,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不过汉以前的嫦娥叫“恒娥”,因汉文帝名叫刘恒,为避帝名而改名叫姮,又叫嫦。故事起因是:羿射九日,得罪天帝,与妻嫦娥同贬为平民,羿要长生不老,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不老药,被嫦娥偷食。羿发觉时,嫦娥已拔地而起直奔月宫而去。
我国东汉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在其天文著作《灵宪》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又“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像兔。”这实际上是古人发现了月亮上的高山和枯海所形成的阴影,于是就把它形象比作蟾蜍或玉兔,并与其神话附会在一起变成美丽的神话故事。1964年3月,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关发掘一汉墓,其中一块汉画像石(143×59厘米)上刻画的就是嫦娥奔月(如图示)。画面左上方刻一月轮,内有蟾蜍,其右刻一女子为嫦娥,人首蛇躯,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后拖曲尾,有双爪,双手前拱,面向月轮作飞腾状,画中散布九颗星宿,空间饰以云气。南阳汉画像石除了嫦娥奔月以外,还有很多刻有日轮、月轮、月食、玉兔、星宿的画面,这些图像与文献中的记录结合起来,可以称为图文并茂的汉代天文史册。(吕风林 梁同生)【原标题:汉画像石之“嫦娥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