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信俗”申遗:警惕甘露变毒药
2013/8/23 16:59:0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如果执着于“关公信俗”外在的形式,忽视其精神实质,就会破坏这种信俗的教化作用,甘露就会变成毒药。 据报道,“关公信俗”即关公信仰的风俗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筹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山西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负责人介绍,“关公信俗”是山西惟一申报世界“非遗”的项目。为申“非遗”而进行的资料片和申报片,目前正在当地拍摄。
看了这则报道,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这是利用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以建设现代公民社会的绝佳良机。忧的是,过度商业化也许会破坏关公文化的发展。
山西运城是关公祖居地和“关公信俗”的发源地。此前,“关公信俗”已于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公信仰经过长期演变,在广大民众心目中,关公已经成为理想人格的代表,成为“忠、义、仁、勇、义、礼、智、信”等品德的化身。对这些优良品质的推崇敬仰,是关公文化的精髓,它是关公信仰对海内外炎黄子孙巨大精神感召力的奥秘。
事实上,一代代人正是在对关公的供奉祭拜中,灵魂接受洗涤,精神得到净化,社会的道德伦理秩序得到了自觉的认同和维护。尤其是对于缺乏正规教育的草根阶层来说,关公信仰在价值观教育和熏陶方面的作用,更是难以替代。因此,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组成部分,弥足珍贵。
过去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对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态度。关公文化也不能幸免,关帝庙被普遍摧毁,关公信仰被全面禁止。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许多关公信众的感情,更严重破坏了教化民众的宝贵资源。今天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与此关系甚大。
今天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在社会快速转型期,由于法制建设的滞后性,社会某些阴暗面的影响,道德伦理秩序的状况不容乐观,诚信、守法、仁爱、正义等品质正在成为稀缺的资源,关公信仰因而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意义。民间奉关公为武财神,就生动体现了诚信、守法、正义等品质在商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关公信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社会充分认识到了关公文化的社会价值。但即使申遗成功也只是弘扬关公文化的第一步,揭示关公文化精神内涵才是真正艰巨的任务。应该结合当代实践的具体情况,把民众对关公的朴素信仰落实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上,落实到诚信文化的建设上。这才是“关公信俗”申遗对于公民社会建设的真正意义所在。
然而,如果将民众对关公的敬仰当作敛财工具,执着于外在的形式,忽视其精神实质,把原本强调人格提升的民间信仰蜕变成庸俗低级的迷信,就会破坏关公信仰的教化作用,反而会败坏社会风气,甘露就会变成毒药。
因此,需要提醒有关部门注意,必须要以尊重和敬畏之心对待传统文化。只有尊重关公文化自身的独立发展,只有关公信仰自身具有活力,的确可以净化人心,发挥止恶扬善的教化作用,培育诚信守法的商业文化,才能在民众心中生根发芽,关公文化才能发扬光大,也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其巨大的商业价值。
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必将适得其反。关公文化,历经磨难延续至今,不绝如缕,极其珍贵;绝不应该再次受到伤害。关公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富矿,不应该因为不负责任的胡乱开采,而造成文化资源的严重浪费资源。关公信仰有助于商业发展,但是关公文化自身决不能商业化。(蒋劲松)【原标题:“关公信俗”申遗:警惕甘露变毒药】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新京报 201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