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一个耄耋老人的大铜器情结

2012/6/21 11:34:57 点击数: 【字体:

 
    --记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西平县杨庄乡仪封村老艺人赵尊奎

  2007年春节前夕,西平县杨庄乡在仪封村举办民舞秧歌大赛,我奉命前往采访。

  那是一次规模很大的比赛,参赛的民间舞蹈队和秧歌队有38支,大铜器不下10班。根据我以往的经验,哪个队围得人多,那个队肯定表演水平高,于是,便专往人多的地方挤。

  刚挤进一个围观者最多的赛场,我立即被眼前的情景吸引着了。只见人群中10多对大铙大钹呈八字型排开,两个巨大的皮鼓擂得震天响,中鼓、中钹和大锣、小锣两厢伴奏,手持边鼓指挥者竞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老人虽鹤发童颜,但依然身手矫健,指挥有序,每一个恢谐滑稽的动作都赢得阵阵掌声。我问身旁的围观者:“这位老人……?”“他叫赵赖毛,今年已经87岁了,是咱省的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回答者声音宏亮,一脸自豪。

  老人连续指挥了3个鼓点,虽兴致未尽,但已气喘嘘嘘,一个年轻人急忙把他替换下来。

  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位老人正是我们要采访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赵尊奎。

  13岁的赵赖毛,成了赛场上最优秀的铜乐队指挥员。

  老赵小名赖毛,现在虽然已是87岁的老人,但在仪封和仪封周围的村庄,提起赵赖毛妇孺皆知,而知道赵尊奎这个名子的人却不多。

  老赵生于1920年,属猴的,8岁开始在村里上私塾,念《三字经》,背《百家姓》,因聪明好学,很受先生喜爱。

  仪封是一个有4000多口人的古老集镇,镇上有一半以上的人爱打大铜器和表演民间舞蹈。这里的大铜器有上千年的历史,表演乐器有大铙和大钹、中钹、小钹、大锣、中锣、小锣,还有大鼓和小鼓,演奏时由一人持边鼓用体语指挥。表演场面宏大,演奏起来如凤鸣龙吟,虎啸狮吼,排山倒海,震天动地,可演奏鼓点即曲牌上百个。民间舞蹈有龙灯舞、鱼灯舞、狮子舞、踩高跷、跑竹马、抬花轿、推花车、划旱船、拉犟驴、背媳妇、二鬼摔跤、鹤蚌相争等数十种。那时的赖毛一放学就往民舞队里钻,跟着大人扭呀、跳呀,很快成了民舞队里的出色演员。

  年龄稍在一点,他就往铜乐队里挤,开始打小锣、小钹,后来学打大锣和小鼓。那时的大锣有8斤重,他个小掂不动,就左手提着锣绳用两腿夹着锣击打。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对当乐队指挥产生了兴趣,每当本村和附近村铜乐队演奏时,他都在一边仔细观看,学习他们的鼓点和指挥技巧,并把学来的鼓点记在小本子上,晚上躺在被窝里熟背和练习。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不但学会了从“一铙”到“七铙”等常用鼓点,还熟练掌握了“狮子滚绣球”、“麻雀闹竹园”、“母驴思驹”等高难度鼓点的指挥和演奏技巧。1932年,周围乡村40多班大铜器汇集仪封镇举行比赛,13岁的赵赖毛成了赛场上会鼓点最多、指挥技巧最好的铜乐队指挥员。

  为把大铜器保存下来,他和好友挨了几次批斗。

  早在清代,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仪封镇就建立了梆子戏班、越调戏班和曲剧戏班。到民国年间,仪封已是方圆百里有名的戏剧之乡。既是大铜器迷又是戏迷的赵赖毛白天去私塾读书,晚上到戏班学唱戏和伴奏,到15岁时,已成了镇剧团唱“旦角”和“娃娃生”的主要演员,同时还学会了演奏二胡、板胡、坠子弦等乐器。

  赵赖毛20岁那年,被国民党的军队抓到26路军某部通讯连当壮丁,由于上过私塾和会唱戏,又被分到文工团当演员。两年后,他所在的部队派往泰国抗击日寇,文工团就地疏散,赖毛返回原籍。当时,申凤梅、毛爱莲、冯秀峰、刘松山、陈金英等组成的“同乐班”正在仪封坐地演出,赖毛先是在“同乐班”拜师学艺,后来成了正式演员。1950年,“同乐班”易名《醒民剧社》,被西平县人民政府接管后进入县城。当时,赖毛多想随剧社进城啊!但父母和妻子坚决反对,他们说:“现在解放了,咱分的有房有地,不愁吃、不愁穿,何必还去当戏子丢人!就是教个书,也比唱戏强。”

  这年秋天,已经30岁的赵尊奎根据一个亲戚的安排,和同村好友樊华一起到省会开封考中专,被郑州师范学校艺术短训班录取。入学时,老师赚赖毛这个名子不文雅、建议他改名为赵尊奎。一年半毕业后,老赵被分配到开封市第十三小学当教师,月薪40元。

  勉强教了一个学期,酷爱艺术的他说啥也不愿意在学校呆下去了。他要回仪封老家和村里人一起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春种秋收,一起打大铜器,玩狮子,一起拉弦子唱戏。

  1953年底,他到开封市人事局开了调动工作介绍信,调西平县文化馆工作。

  回到家乡的当天,他就和铜乐会的伙伴们泡在了一起,晚上打铜器、玩狮子,白天收集整理大铜器鼓点,并运用在学校学的音乐知识,结合在开封、郑州学到的大铜器打法,对仪封大铜器的鼓点、演奏技巧和民间舞蹈进行加工和改进,使仪封镇的大铜器和民间舞蹈锦上添花。周围几个县的铜乐会纷纷派人到仪封学习大铜器的鼓点和打法。

  春节过后,仪封镇曲剧团又接到不少唱春季庙会的订单。老赵是团里的头把弦和主要演员,从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把去县文化馆报道到的事全忘在了脑后。1953年麦收后,当他拿着调动工作介绍信到县文化馆报到时,馆长赵仿如告诉他:“你这个介绍信早过时了,要调回西平上班,需要再到省里开一个介绍信,也可以还回开封工作。”

  老赵不想再到省里开调动工作介绍信,更不愿再回开封上班,他心里只有家乡的大铜器和民间舞蹈,只有家乡的剧团。就这样,到县文化馆工作的事被永远搁置了下来。

  在以后的几年里,打铜器和唱戏成了老赵的主要职业。1958年大炼钢铁,仪封一带的大铜器绝大部分被砸碎上交,填进了冶炼炉。当时大队干部把老赵和铜乐会的几个骨干找到大队部说:“现在全公社各村的大铜器都上交了,咱村要不交,可要挨批斗”。老赵说:“这套大铜器陪伴咱几十年了,是咱的心肝宝贝,就是挨批斗,咱也不能上交。”当天夜里,老赵和几个好友一商量,趁夜深人静时,把大铜器放在红薯窖里保存下来。为这事,他和几个好友挨了几次批斗。

  “大铜器是咱仪封的宝贝,要把它传承下去,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间,老赵为了挣几斤红薯干养家糊口,曾到泌阳、遂平等县说坠子书、唱地摊戏;后来又到吉林省一个国营林场当林业工人。但他仍舍不下魂牵梦绕的家乡大铜器和民间舞蹈,家乡的生活稍有好转,他就又重返故里成了铜乐会和民舞队的成员。

  农村实行大包干后,已年逾花甲的老赵整天乐得像个孩子,在种好责任田和趁镇上逢集做些小生意的同时,一有空就和年轻人一起切磋大铜器的打法,研究民间舞蹈的表演技艺,使仪封大铜器和民间舞蹈的表演技艺更加精湛,在县、乡举办的大铜器比赛中连获一等奖,引起了省、市、县文化部门的关注。仪封周围很多乡村的农民上门向老赵请教大铜器的打法,舞钢、遂平、舞阳、郾城等县市的大铜器爱好者还把老赵请去传授铜器和民舞表演技艺。遂平县玉山镇的大铜器原来鼓点少、打法单一,经他多次指导,演奏水平有很大提高,在全省大铜器比赛中奖二等奖。西平县芦庙乡高槐树村的大铜器经他手把手传授技艺,连续6年在西平县大铜器和民间舞蹈大赛中获一等奖。

  近两年,党中央取消了农业税,又对农民实行了多项补贴,农民打心底里感谢党的好政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更加高涨。老赵所在的仪封村一下子兴起12支民舞秧歌队,大铜器也由2班增加到4班。老赵虽然年龄已高,又患有高血压等疾病,但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不减当年,只要听到村里锣鼓响,他都要去转转看看,发现不足之处立即上前纠正指导;有时还抡起鼓锤擂上一通,接过边鼓指挥上一阵子。若有人上门请教,他就是身体有病,也要强撑着,热情接待,悉心指教。2006年8月,以仪封为中心的西平大铜器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月份,老赵本人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他所在的杨庄乡也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艺术之乡。这样一来,年已87岁的赵尊奎比以前更忙了,每天一撂下饭碗,就到村铜乐会和民舞队指导排练;稍有空闲就坐下来纪录整理自己熟悉的大铜器鼓点和民舞曲牌及动作。有时来了兴致,还和年轻人一起,拉起弦子唱几段大调曲子和老越调。他常对儿子和村里青年人说:“大铜器、民舞和戏剧是咱仪封的宝贝,你们要好好继承下来,传承下去,让它们造福于子孙后代。”(原标题:一个耄耋老人的大铜器情结)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互联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