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太昊伏羲和他的天下第一陵

2012/6/28 11:07:51 点击数: 【字体:


太昊伏羲和他的天下第一陵

      
    伏羲,是我国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首。据说他是其母华胥氏踩了雷神的足印应“孕”而生。其时世界混沌初开,伏羲带着他统一了的东方夷族部落,为了繁衍生息,从干旱、荒芜的成纪(今甘肃天水)沿黄河东下,终于来到了一个湖泊辽阔、水美土肥、树茂林密、水中有鱼、林有禽兽的地方——宛丘(今河南淮阳)。
 
  据文献记载,太昊伏羲氏部落在宛丘长期经营期间,曾创建了当时最灿烂的文明——东夷文化。伏羲的主要功绩有:造书契,取代了以往的结绳记事;画八卦,观天地气象的变化;结网罟,教导民众捕鱼打猎;取火化腥,创始熟食,驯养六畜,用兽皮缝制衣服;制嫁娶之礼,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设立官员,管理人民,官员身上都画着一条龙,表示他们的身份……就这样,太昊伏羲氏部落以龙纪官建制,自号龙师,宛丘就成了龙都,部落子民的后代也就是龙子龙孙,繁衍生息下来也就成了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
 
  那伏羲部族、东夷集团又是如何演变成中华民族的呢?据《礼记·礼运篇》描述,远古的人“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庄子·盗跖》说他们“昼拾橡栗,暮栖土木”,那个时期的人们能不能活下来主要看老天赏不赏饭吃。为了改变这种不靠谱的活法,伏羲试着用绳子结网捕鱼,接着又把网罟支到了树林捕捉鸟兽。这样一来,食物的获取变得容易了,而且开始有了富余,可以圈养,留待雨天或冬天食用。伏羲还进一步教会了人们用火烹饪,烧煮食物,在用葫芦底部涂泥防火以便烧煮食物的过程中,又最终发明出了陶器……
 
  我们从伏羲这些了不起的功绩就可以得知,在上古时期,伏羲氏的各种创新,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代表了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他的东夷集团也就越做越大,逐步统一了天下“部落万国”,其东夷文化也像叶脉一样从中原地区渗透开来,深深影响着其周围的其他文化,最后九九归一,形成了华夏文明。伏羲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关于伏羲名字的由来,民国著名学者闻―多曾提出一个很有创意的观点。他认为,伏羲氏本名最大可能是“匏析氏”。在陶器发明之前,寻找合适的专用取水用具是先民们急于解决的大问题。先民可能会尝试着用各种瓜皮取水,在一代又一代的尝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葫芦最适合用做取水用具,又逐渐形成制瓢技术。这就是“匏析成瓢”。伏羲氏本名另一个可能是“匏系氏”,就是把葫芦系在腰间增强浮力以便涉水渡河的意思。
 
  闻一多的这个说法也许有点穿越了。因为按庄子的讲法,在距离伏羲相当后的战国时代,连智者惠施都还曾为大葫芦不知其用而犯愁。《庄子·逍遥游》记载,惠子有次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粒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下去后结了个大葫芦。其体量大得足可以盛装五石粮食。但用它来盛水盛浆,它却因质地太脆,承受不了自重,容易破碎。把它切开做瓢用吧,但又太大了,舀水舀浆哪里用得着那么大的瓢。能说它不够大吗?很显然不能。但它就是枉然其大,大而无用。我瞅着这么个看着挺大个却不顶用的东西就来气,于是一锤子下去把它砸了。”结果被庄子嘲笑,“你有容量五石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镂空内瓤,做成大腰舟,浮游于大江大湖呢,却愁它大而没有用处?可见你的思路是被茅草塞住了,让成见蒙蔽了你的心,太不开窍了。”

  看来有点扯远了。但在民间传说中,确有伏羲从使用葫芦的烦恼中得到灵感,最终发明出了陶器、陶埙的故事。话说当年葫芦河两岸的葫芦多,伏羲和族人都很爱用它来盛水。可是问题就来了:葫芦盛水时间长了容易腐朽,而且天生的葫芦往往还有漏眼。怎样才能让葫芦不漏水而且还耐用呢?一天,伏羲抱着一个朽漏的葫芦坐在火塘边往朽漏处抹泥巴,边抹边想,抹着抹着,不知不觉就把葫芦全身都抹上了泥。伏羲想困了也抹困了,结果身子一歪就睡过去了,怀中的葫芦掉进了火塘。等伏羲一觉醒来,发现掉在火塘里的葫芦不但没有烧坏,反而变硬了。这就是人工制陶的由来。

  中国的英文china,本义就是瓷器。中国人烧制陶瓷的始祖就是伏羲。从陶瓷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而言,伏羲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地位也是无可争辩。而在今日甘肃天水地区的秦安大地湾前仰韶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葫芦形人首彩陶瓶等文物,也佐证了传说有据。

  据东汉的《白虎通义》记载,“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相传伏羲氏在宛丘完成了他的大业后,寿终正寝,享年196岁。后人在宛丘建陵寝以祭之,曰太昊陵。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宛丘为古陈国(也就是《论语》中说孔子“在陈绝粮”的那个陈国),当地已经有了陵墓,汉代在陵前建祠,宋太宗诏立陵庙,明清两代累加修葺,陵园规模也就越来越大。外城、内城、紫禁城三城墙依次护围,蔚为壮观。号称“天下第一陵”。

  资料显示,今日河南淮阳城北的太昊陵古建群,面临万亩龙湖,背阔无垠平川,坐北朝南,气势宏伟。占地875亩,十门九进,从午朝门经统天殿、显仁殿到太昊伏羲陵,中轴线长达750米。其中,在统天殿前有这样一副对联:“华夏文明三始祖,淮阳伏羲第一人。”联中所说的中华文明三始祖依次是: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后人又分别称之为:太昊、炎帝、黄帝。在民间传说中,太昊伏羲较之炎帝神农、黄帝轩辕更为古老,因此位居三皇之首。而太昊伏羲陵的规模,在三皇陵园中也是堪称第一。

  在太昊伏羲陵的统天殿里,有一尊巨大的伏羲坐像。其造型为散发披肩,身披兽皮,双手怀抱八卦图,目光深沉、睿智。 而在民间神话里,伏羲的形象多为人首龙身或人首蛇身。有一种说法称,人首龙身(蛇在民间亦名小龙),即是汉字的“道”字。而现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春祭和农历七月十九的秋祭,也是根据伏羲生于春死于秋的传说而来的。

  2008年春节,我从北京回深圳。休假期间看望了一位在深的“老”友。特意说“老”友,是因为:(一)他是一位年纪比我大很多的长辈,(二)我们认识亦有些年头了。那天,他和我聊了整整一个下午。话题大体还是围绕着国学与民俗在游走。我告辞时,他特意将闲谈中提及的一本市面上没有的内部资料友情相赠。当时我翻开那本沉甸甸的大书,在扉页上就见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李铁映的名字,其所作的《颂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辞》是该书的代序。

  该颂辞开篇两句8个字,只看一眼就能让人记住:羲皇吾祖,龙脉绵延。(原标题:太昊伏羲和他的天下第一陵)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晋城广电网 作者:王扉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