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这个既无资源和区位优势,又无雄厚工业基础,且一度被边缘化的国家级贫困县,以其独特的“固始现象”,一跃而成为河南5个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吸引了上百家新闻媒体,近千名专家、学者、领导前来解读固始。
今年以来,固始县又结合当地实际,大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柳编、水暖器材、银针、茶竹木加工、粮油加工和畜禽养殖等五大产业集群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到“十一五”末,五大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的宏伟目标。
近日,本报记者专程赶赴心仪已久的固始。
“做大做强以柳编产业为代表的五大集群产业,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这对于提升固始工业化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7月20日上午,中共河南省信阳市市委常委、固始县委书记郭永昌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此前一天的7月19日上午,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陈全国、副省长刘新民,深入固始县检查指导。在该县柳编产业最集中的三河尖乡,陈全国一行看到群众家家户户都从事“不用油、不用电,男女老少都能干,一天能赚50元,赚的都是老外钱”的柳编产业时,指示固始县委、县政府一定要发展壮大这一既富民又富财政,能为河南省出口创汇的产业。
作为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联系点,在2005年初,徐光春曾在两个月内两赴固始调研,指出“固始让人看到了河南发展的希望”。
如今,当记者漫步在固始县城,仰视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流连于纵横交错、热闹非凡的一条条商业大街,再浏览204(省道)工业长廊、城南工业区、民营工业城、香樟苑住宅小区、凤凰新城、水云居小区,倘佯在川流不息的车和人的海洋中时,顿生“人在街中走,如在画中游”之感。
富民强县,“中国柳编之乡”扬名世界
“早在2003年,固始县就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柳编之乡’,柳编作为我县一项传统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是县委、县政府重点发展的五大集群产业之一。”固始县委书记郭永昌告诉本报记者。
固始柳编产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以部分农户生产巴斗、粪筐等农业用具为主,产品主要销往本县及周边县、乡。
千里淮水十八湾,留下万顷淮河滩。三河尖乡近2/5的面积系滩涂地,适宜柳条生长。
1972年固始开始生产面包篮,产品通过外贸渠道销往国际市场。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勤劳智慧的三河尖人民因地制宜,开发柳条资源,发挥传统工艺技能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和出口创汇工业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1987年,外贸体制改革后,万正和、陶丽华等柳编能手建立了乡办的集体柳编厂,外销品种由单一产品增加到5个,外销渠道拓宽到河南、天津、北京三个进出口公司。
1995年,固始县三河尖乡政府成立了河南省翔宇柳制品总公司,同时,华丰、新兴、顺发、广发等10多个较有规模的柳编厂家纷纷成立。
1997年,河南省翔宇柳制品总公司首次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当年,河南省正和工艺品集团公司宣告成立,注册资金6800万元。
2000年,河南省正和集团公司在美国纽约注册了亚洲工艺品公司,在美国的洛杉矶、芝加哥、亚特兰大、纽约等6大城市设立了长期固定的直销中心12个。
2006年,全球最大的居家销售集团——瑞典易家经过长达两年的综合考察,选定丰港乡华丰公司为其在华东地区的产品代理商。
去年,河南省正和集团公司研发出柳陶工艺品,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华丰公司开始生产集柳木、铁、藤等于一体的家居产品,柳编正由一代产品迅速向二代产品过渡,其前景非常广阔。
截至目前,固始县柳编生产企业发展到103家,其中15家企业拥有出口自营权,年出口创汇4000多万美元,带动沿淮河两岸数万群众致富。
2006年,固始生产柳制工艺品4000万套件,实现销售收入40020万元,出口创汇4800万美元。
1999年,固始县被河南省外贸厅、财政厅、农行、发改委评为“出口创汇基地100家”;2002年三河尖乡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出口创汇先进乡”;2003年,固始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柳编之乡”。
坚持四个统一,打造柳编产业集群
由于受政策、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加上人们传统种粮思想的影响,柳编产业存在着基地不大、龙头不强、工艺不新、创汇不多的实际问题,难以实现大跨越、大发展。
2005年,固始县委、县政府出台四项扶持政策,激发了柳编产业新的发展活力。
2007年,固始县委提出工作重心下移,把工作重点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由抓城建转移到抓工业,确立了五大集群产业开发战略,进一步为***柳编产业发展难题、推动柳编产业壮大升级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今年以来,固始县提出打造柳编产业集群,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专人负责。4月份还组织了领导小组成员和8个乡镇书记,专程赴山东考察学习。
同时,他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柳编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培育龙头、扩大基地、创新技术三大主题,打造品牌、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拉长链条、形成集群”的指导思想,重点抓柳条基地生产,扩大柳条生产面积,抓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柳编生产集群化发展。并制订了具体措施,设立了一整套田间生产、小组编织、协会管理、人员培训、产品展销等机制。
其四项扶持政策:
一是统一规划。统一规划出柳编工业园区、柳条交易大市场及柳编贸易城,聚集柳编企业,形成规模效益。柳编工业园区现已全面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达2000多万元,建成后可实现产值3亿元。
二是统一品牌。他们先后邀请中国外商投资协会、郑州西亚斯学院等单位专家来乡授课,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同时积极促使企业在广交会上统一使用“三河尖工艺”品牌,提高知名度。
三是统一扶持政策。对所有柳编企业,实行相同的扶持政策,不偏不倚。
四是统一营销。成立“柳编商会”和“编织品协会”两大柳编企业发展组织,做到“统一经营,品牌共享,独立核算,竞争有序”,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模式。
现在,固始县的柳编产业集群,以三河尖和丰港两个乡为中心,有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生产能力3000万套(件),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86个国家和地区。
投资4000万元的三河尖柳编工业城建设项目正在建设当中,并统一全乡10家大中企业,注册了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柳制品工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统一经营、品牌共享、分散生产、独立核算”的松散型柳编产业集团。
7月19日,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陈全国、副省长刘新民,在深入固始县检查指导工作时,对固始县发展柳编产业集群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刘新民当即表态,省政府协调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固始柳编产业发展。
固始县委、县政府当天中午即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制定五项措施扶持柳编产业开发,增强沿淮河低洼地区抗灾能力,一是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配套资金专项补贴柳编产业发展;二是协调正和、翔宇等10家龙头企业向灾民赊销柳条,并优先收购其产品;三是县信用联社向灾区群众发放小额贷款,并简化手续,直接到户;四是实施“阳光工程”,为灾区群众每户培养一个柳编熟练技工;五是加大跑项力度,争取省商检、外汇管理部门在固始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柳编产业出口创汇。
到“十一五”末,全县要实现柳条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规模柳编厂家发展到120家以上,拥有出口经营自主权厂家30家以上,总产值突破10亿元,出口创汇达1.2亿美元。
水暖产业,崛起中国第三大器材城
素有“固始南关”之称的郭陆滩镇位于固始县城以南18公里处,南连宁西铁路固始火车站,北接312国道,204省道穿境而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是固始历史重镇之一。
近年来,郭陆滩镇党委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强镇富民的主体来抓,大力实施“工业兴镇,商贸立镇”战略,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就使一个大型的水暖工业集群——中原水暖器材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奇迹般地在郭陆滩镇崛起。
郭陆滩镇党委书记曾志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水暖工业集群引进工程取得成功,还带动了一大批有实力的本地老板也投资加盟。
2005年下半年,中原水暖器材城全面开工,主要生产高、中、低档水暖洁具系列产品、手柄洁具系列、单双把洁具系列、毛巾架洁具系列,产品涵盖了商用、家用大部分水暖洁具领域,品种多达100余种。当年实现工业产值两亿元,安置就业劳力数千人,有8个省市人员在此务工。
目前,郭陆滩镇生产的水暖洁具系列产品,已迅速打入了国内国际市场,销往台湾、广东、福建、江苏及东北三省、浙江、上海等省市,并出口东南亚、韩国、西欧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2006年,中原水暖器材城二、三期建设工程开工,占地200多亩,投资逾亿元,入驻企业达76家,吸纳4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此就业,年产值已达5亿元。
以郭陆滩镇、南大桥乡为主要区域的水暖产业集群,是在固始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回归工程”背景下催生的,开创了固始外出创业人士“打捆式”返乡创业之先河。
目前两个水暖城内设施齐全、配套完备。共完成投资11500万元,入驻企业160余家。不久的将来,随着三期建设工程的全部完工和韩国具备国际水准现代化的大型工业企业入驻,这里将成为继温州梅头、广东开平之后的中国第三大水暖器材生产基地。
鼎足而立,五大产业托起魅力固始
除了柳编和水暖这两大产业集群外,固始县还拓展了东部的医用银针产业集群,西部的粮油加工和畜禽养殖产业集群,南部的茶、竹、木加工产业集群。
1996年,外出务工青年孙开明回到张广庙乡,创办了第一家银针加工企业,凭着在外获得的技术和市场信息,加工量越做越大,逐渐成就了东部的医用银针产业集群。银针产业集群如今已形成了以张广庙乡为中心,辐射分水、泉河、石佛、柳树等乡镇,200多家企业的加工格局,带动了从业人员近万人,年产半成品银针8亿支,占全国的80%。
孙开明向记者介绍说:“半成品只要经购货方贴牌,就是成品,直接出口到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市场。”
在西部的粮食加工产业和畜禽养殖产业集群,2006年粮食深加工200万吨,是整个信阳市粮食加工的40%,“顺心莲”大米、金丝燕挂面厂也创出了品牌,还有米糠做成油的豫申公司,科技含量之高、加工规模之大、链条之长,让人惊叹。
在固始县南部,有以陈淋子镇为中心的茶、竹、木加工产业集群。茶园面积达到7.1万亩,年产值1亿元,从业人员3000人。九华山竹木工业园2006年就实现产值2.6亿元,大到出口美国、日本的高档实木地板,小到利用竹木屑、树皮等加工废弃物生产的高档佛香,将竹木业的链条进一步拉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据记者了解,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固始的每个产业都有排行榜,对进入前十位的企业,政府给予重奖,并在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使各行业形成规模,形成互相竞争的局面。
“2007年,固始将全力打造经天纬地的集群产业、顶天立地的骨干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固始县委书记郭永昌告诉本报记者。
如今,这五大产业集群已经“修炼”成型,呈鼎立之势,其规模和势头,足以担当起“工业强县”的重任。
他们制定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全县要培育五大集群企业400家,五大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6%。
全县粮油加工以年平均17%的增速发展,到2010年产值突破35亿元。
畜牧业以年均11.1%的增速发展,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5%,肉类总产量达到22.1万吨,畜牧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
茶园面积达到13万亩,开采面积8万亩,年产干茶300万公斤,社会总收入3亿元以上。
水暖器材企业发展到40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5家,总产值达到30亿元。
银针加工规模企业达到20家以上,年加工银针20亿支,占全国总量的八成以上,总产值1.5亿元,解决就业人员3万人。着重发展成品针加工,力争把固始建成全国最大的成品针加工基地。
而固始县重心下移策略的实施,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不啻于锦上添花。
重心工作下移,全力打造和谐固始
“近年来,固始的创新不是单兵突进,而是整体推进、全面开花。”郭永昌告诉本报记者。
记者了解到,固始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并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预计2007年,固始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00亿元。为此,在信阳市委2007年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信阳市市委书记王铁7次点名表扬固始。
“明年我们不再看城市了,只看乡镇。”县委书记郭永昌告诉记者,“今年整体工作我们提出重心下移。”
重心下移,既是对中央建设新农村的呼应,更是从固始的发展实际出发做的决策。
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固始自2004年强县扩权之后,县城已从2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50平方公里。同时,城市的“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也完成了目标,拥有了城市的灵魂。
与此同时,固始县城的工业园区也基本满员。过去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一家没有,到2006年已经有8家,还培养了一批势头很好的工业企业,但由于土地所限,大的项目不再有地可用。
而在广大农村,以乡镇经济组成的经济腹地,是县域经济区域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县域经济地域运动格局的底盘。这里有广袤的土地,绝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中的产业基础和100多万农村人口,可谓潜力巨大。
在这种情形下,大量的精力就可以也必须用来解决农村问题,“解决农村问题靠什么?就是产业集群。依靠产业集群,以产业拉动乡镇和农民的发展。”郭永昌如是说。
近年来,固始农村主要产业虽有长足发展,企业赋税不公等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有的企业年利润高达数千万元,却只上缴两万多元的税收。
在这种情况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产业集群的做大做强以及农、林、牧、渔全面开花上,通过税收管理重心下移和项目资金支持下移,双管其下,已是顺势而为之举。
此前,固始县城关镇在税收下移方面已经摸索出一条可行的办法。作为最先进行属地管理和税收下移试点的乡镇,城关镇自2005年初开始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入,基数上解,超收分成”,14个地方税交由城关镇征收,并按可比口径调整后的加权平均数作为城关镇地税收入上解基数和分成数,超收部分五五分成,3年不变。结果,全镇当年实现财政收入1932万元,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2006年,全镇财政收入达到2739万元,比2005年增收807万元,增长41.7%,城关镇由此跨入河南百强乡镇行列。
城关镇试点的成功让固始决策层兴奋起来。2007年初,固始在全县推行这一模式。
除了税收下移,对重点产业集群、纳税大户和龙头企业将重点资金支持。同时创新扶持机制,对产业集群,在流资不足的问题上,政府和个人各出担保金的一半,银行即划出5倍于担保金的贷款,用这种方法解决融资问题。
风光无限固始县,碧波万顷生态园。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中国柳编之乡”,固始有一个美丽的现在,必将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原标题:走进“中国柳编之乡”感受实力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