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重访大别山:寻访柳编大王

2012/6/26 18:26:45 点击数: 【字体:

 
     昨天我们走过了湖北的英山,今天陈伟鸿将带你们来到河南的固始。固始县地处豫皖两省交界处,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有160万人,是中原人口第一大县,地少人多,要想赚到钱,很多人都会出去打工,但现在其中不少人又回了家,而且日子过得不错,这是怎么回事?一起去看看吧。


  柳编之乡的“摇钱树”

  陈伟鸿:“我们重返大别山栏目组,今天来到了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乡,这里是中国有名的柳编之乡,刚才我们搭了一辆刚好要到乡里去送货车,师傅告诉我,在这儿几乎家家户户的人都会编柳编,小小的柳编都让这些人的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像我手边的这个柳编的筐,如果是出口到***的话,就能卖十几个美金,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了柳编给我们三河尖乡带来的利益,今天我带了一分特殊的任务来到了三河尖乡,我特别想亲自去学一学这柳编的手艺到底如何,希望在最后,能够有一个柳编作品我亲自做的柳编作品奉献给大家。”

  进这家看看两位老乡正忙着。

  陈伟鸿:“你好好两位老乡,打扰一下,我是中央电视台《重返大别山》栏目的,今天要来打扰你们,都在忙着自己手里的活,我觉得她的这个活好像容易一点。”

  老乡:“他那容易一点,他那就是定底,底子,他那容易。”

  陈伟鸿:“底子很重要,如果没底子的话看来整个东西是没办法做成的,如果我要学的话我觉得我应该从学底子开始,我们就斗胆向这两位老乡提一个要求啊,其实我很想要学一下编咱们这个柳编,肯不肯教,两位愿不愿意当老师?”

  老乡:“愿意当老师。”

  陈伟鸿:“但几乎这个老师也忙得够呛啊,这样吧,你愿意当老师的话,咱们就从这个底子开始教起好不好,那我试试看。”

  老乡:“你试试。”

  陈伟鸿:“打试试看,从这儿。”

  老乡:“折断了吧。”

  陈伟鸿:“第一下就把人家的这个已经半成品折断了。”

  哎呀,看上去容易的柳编底子,一上手编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陈伟鸿这叫一个手忙脚乱。
       
    陈伟鸿学的是给这种很漂亮的半成品柳筐扎上边,这个活儿看上去还比较容易,但操作起来并不简单。

  老乡:“错了。”

  陈伟鸿:“真是一心不能二用。”

  老乡:“你这样就错。”

  陈伟鸿:“这老师真厉害头都不抬都知道我错了。”

  编了半圈底子,陈伟鸿就错了三回,连隔壁的小姑娘都看不过去,主动当起了陈伟鸿的老师。

  陈伟鸿:“稍稍的编了几下,结果发现还是漏洞百出,又编错了,那我不编了。”

  第一回尝试柳编就现了眼,陈伟鸿决定要好好地找一个老师,说到三河尖的柳编就不能不说柳条,三河尖不缺柳条,因为包括淮河在内的三条河都在这里汇流,十年里面有九年洪水泛滥,河滩上种什么庄稼都长不活,惟独这柳条淹不死;三河尖更不缺柳编人才,这里是著名的“中国柳编之乡”,乡里3万7千人有3万在做柳编,在三河尖,看到最多的就是柳筐,门口堆着筐,屋里萝着筐,人人手里都在忙着编筐的活儿,即使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也在编,连打听一下路,发现迎面走来的人胳膊上都胯满了筐,最有意思的是马路上,甭管大车小车,运的没有别的,全是筐。

  陈伟鸿:“我估计在这个地方找一个老师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因为我看到家家户户多在做柳编,来这又是一家,几位老乡你们好,又打搅打搅。”

  老乡:“没问题。”

  陈伟鸿:“这是一家人都在编是吧?”

  老乡:“我母亲,我父亲。”

  陈伟鸿:“这父亲这么年轻啊,今年多大年龄了?”

  老乡父亲:“53了。”

  陈伟鸿:“我刚才在前面一家学了一个打底,紧张的手脚发抖,不过我想要做成这样一个成品可能还有很多工序是需要学的,可不可以在你这儿再学几招?”

  老乡父亲:“再做一个啊。”

  陈伟鸿:“行不行?”

  老乡父亲:“行。”

  这次陈伟鸿要学的是给这种很漂亮的半成品柳筐扎上边,这个活儿看上去还比较容易,不过在这一家发现了一个很不容易见到的东西。

  老乡父亲:“气死猫啊。”

  陈伟鸿:“是编一只猫出来吗?”

  老乡父亲:“不是,是编个东西。”

  陈伟鸿:“你们家还有这东西吗?”

  老乡父亲:“有。”

  陈伟鸿:“什么叫气死猫啊我非常的好奇,我看一看行吗?”

  老乡父亲:“好你看看。”

  陈伟鸿:“这个就叫气死毛猫啊,为什么叫气死猫啊?”

  老乡父亲:“盖子一盖上,它什么都吃不到,吊起来它吃不到。”

  看不出来吧,这个不起眼的筐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东西了,据说它可是当年家家户户存放食物必备的物件。

  陈伟鸿:“可以想像得出来,当这个香味飘出来的那一刻猫在外面心急火燎。”

  老乡父亲:“急得很,它又吃不到。”

  还真是有意思,可现在再也没有人编这种土玩意儿了,大家忙的都是来自***的订单,他们要编的都是些能漂洋过海,销往世界各地的漂亮的筐。

  一边教柳编一边和陈伟鸿聊,韩明说:“今年他最高兴的事,就是出外打工5年的儿子韩新宇又回了家。”

  韩新宇:“现在编的时候说我一个月要扎扎实实的编,也能编2000多块钱,毛收入。”

  哟,编个柳筐也能挣这么多钱了,难怪三河尖的年轻人很多都选择了留在家,出外打工反而只是为了开眼界、见世面,还有人干脆把这叫做“旅游式打工”,大多数人在外面干个一年半载就会回来,又和家人聚在一起编柳编。

  韩新宇:“还不如跟我父亲一起干这个。”

  陈伟鸿:“为什么这么说?”

  韩新宇父亲:“那边是收入高开支大,挣不到钱。”

  陈伟鸿:“还不如在这儿呢。

  韩新宇:“不如在家里面,我有小孩子,我每次走的时候我母亲就流泪,是这样的。”

  陈伟鸿:“大妈现在高兴了,因为孩子儿子天天都会跟你在一块。”

  聊到韩明三岁的小孙子,一个事儿让我大吃一惊。

  韩新宇父亲:“他也会编,我打了以后他跟着打。”

  陈伟鸿:“小朋友真了不起真会编啊,我开始还以为你爸爸开玩笑呢,看来一下我们小朋友的经典之作,这么小的小朋友三岁就会编了。”

  “柳编之乡”真不是吹的,连三岁的孩子都会编,这让我大受刺激,赶紧学吧。

  陈伟鸿:“怎么样今天给我这个新学徒一个评价。”

  韩新宇父亲:“完全可以。”

  可以是可以,但其实只有边儿是陈伟鸿扎上的,还得接着去拜师学艺啊!

  在告别的时候,韩明父子给陈伟鸿提供了一条新线索,这里刚搞了一个柳编比赛,比赛的冠军叫肖文霞。

  柳编之乡的柳编王

  韩新宇:“前一段时候肖文霞在万正和厂里比赛里面编的拿了第一名。”

  陈伟鸿:“还有一个比赛啊?”

  韩新宇:“我家亲戚呢。”

  陈伟鸿:“真的啊,那我待会儿就去找一找拿到了柳编比赛第一名的年轻能人。”

  几经打探,陈伟鸿找到了冠军肖文霞的家。

  陈伟鸿:“老乡你好我跟您打听一个人,你知道肖文霞他们家在哪儿吗?”

  肖文霞:“我就是啊。”

  陈伟鸿:“你就是肖文霞,你好你好,找了半天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我们为什么要找你呢,因为很多人告诉我你参加了一个编筐比赛速度特别快,拿了第一名对不对?”

  肖文霞:“是。”

  陈伟鸿:“这是你爱人吧。”

  肖文霞:“是。”

  陈伟鸿:“你好你好,你编筐有没有肖文霞编的快?”

  肖文霞丈夫:“没有。”

  陈伟鸿:“一般她编两个筐你编一个筐吗?”

  肖文霞丈夫:“差不多。”

  冠军究竟有多快呢?肖文霞给我们现场表演,只见她手指翻飞,短短18分钟,一个筐就编出来了,哎呀,冠军不愧为冠军,得赶紧拜这个师傅!

  陈伟鸿:“赶紧让肖文霞教我迅速的编一个筐好吗?”

  肖文霞:“好,今天你就编这个吧。”

  陈伟鸿:“今天就编这个啊?”

  肖文霞:“这个是小号,不大好编。”

  陈伟鸿:“这个编出来是什么模型,是这个筐吗?比这小一号的。”

  肖文霞:“比这小一号的。”

  陈伟鸿:“比这小一号的筐,现在先从打底开始。”

  肖文霞:“对。”

  有了前两家的经验,这回陈伟鸿可是编得有模有样了,很快得到了师傅的夸奖。

  肖文霞:“这编的赶上我编的。”

  师傅教得快,陈伟鸿也学得快,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一个柳筐在陈伟鸿手里竟然成形了。

  陈伟鸿:“看一下这是我刚才辛辛苦苦编出来一个的筐,但是在我们这个师傅的手把手的指导之下。”

  肖文霞:“这个筐编的很好。”

  陈伟鸿:“真的很好啊。”

  肖文霞:“在我们这里刚学的时候,还没你这么聪明编这么快。”

  陈伟鸿:“看来我是一个可造之才,待会儿可不可以跟着你们去送货。”

  肖文霞:“可以可以。”

  陈伟鸿:“至少我也有一分小小的成就感。”

  一起取交货。

  陈伟鸿:“就在这儿验货。”

  验货人员:“这个是?”

  陈伟鸿编的筐被捡了出来!

  肖文霞:“这个是我们老师编的,主持人编的。”

  陈伟鸿:“他怎么一下子看出来这个是主持人编的。还行吧?”

  验货人员:“还可以,还能卖掉。”

  陈伟鸿:“还能卖掉,要求不高。”

  验货人员:“能卖掉,如果你想学的话我给你多介绍一个老师吧。”

  陈伟鸿:“多介绍一个老师?谁啊?”

  验货人员:“我们老板啊,我们老板编这个挺厉害的。”

  陈伟鸿:“真的啊,难道在这儿还有比肖文霞编的更快的人吗,真的是山外有山吗,这个人我倒是很想见一见,那你带我去找你们老板好不好。”

  验货人员:“好,现在他把公司办到美国去了。”

  陈伟鸿:“真的啊?把公司开到美国去了,那么这么一个能人你一定得带我去认识一下,在哪儿在哪儿。”

  验货人员:“在那儿摸鱼。”

  陈伟鸿:“那个是你们老板啊?你们老板姓什么?”

  验货人员:“他姓万。”

  陈伟鸿:“还真的摸出鱼来了,我是中央电视台重返大别山栏目。”

  万正和:“你好你好,非常欢迎。”

  陈伟鸿:“你是传说当中的编筐高人,而且现在把公司都开到美国去了。”

  万正和:“编筐高人不敢当,会编筐。”

  陈伟鸿:“今天我们见识到了在美国开公司的万总,打鱼的工夫,但是真正说到他的真本领,其实据传说就是编柳筐,可是我现在都还没有看到,有没有机会让我们见识一下你的真把式啊好不好。”

  万正和:“好,我去编筐。”

  为了亮出真把式,万正和直接把我们带到了柳条地里,要表演他的绝招——徒手编筐。
      
    柳编之乡走向世界

  陈伟鸿:“昨天看到很多的村民他们在编的时候,旁边都会放很多的工具,但是今天要老万来徒手给我们编一个的话,我估计是有一点难度,还有一个难度就是我昨天刚刚知道的,很多人编的时候用的都是一些处理过的木条啊等等,像这样完全没有处理过的是不是特别难编。”

  万正和:“因为它比较脆,这个是脆的,因为它里面水分太大了。”

  陈伟鸿:“你这已经十几年没亲手来编了,有时候手会不会特别痒痒特别想要编。”

  万正和:“有时候确实是这样。”

  陈伟鸿:“你从小的时候就开始学编这个?”

  万正和:“我从九岁时候。”

  陈伟鸿:“九岁就开始了。”

  万正和:“九岁就编这个篮子。”

  原来是童子功,难怪。

  编着编着,一件工具被扔到了过来,是一把剪刀,噢,原来是万正和的叔叔想帮他一把,但万正和却连说不用,坚持徒手,连破开柳条都是用手指头。

  看这么娴熟的编法,你能想到这个柳编大王已经十几年不怎么编筐了吗?

  陈伟鸿:“就像我们今天这样在田间地头,可能也一样有这样的想不到,根本不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来自大别山区的普通农民,虽然他有着很精湛的编筐的手艺,但是有一天他会把自己的企业做到美国去,让我们也觉得非常的惊喜。”

  1988年,万正和办起了三河尖第一家柳编厂,开始自己当老板,2000年他又把公司直接开到了美国,十几年间,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从大别山跑到了亚特兰大,从编筐高手变成了市场高手,人人都觉得玄乎的事儿,在万正和自己看来却是顺理成章。
       
    万正和在三河尖办了第一家柳编厂,自己当起老板,2000年他又把公司直接开到了美国,十几年间,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从大别山跑到了亚特兰大,从编筐高手变成了市场高手,人人都觉得玄乎的事儿,在万正和自己看来却是顺理成章。

  万正和:“93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就去看到篮子,我们一个篮子比我这个篮子单个的小一点,我们卖出口价一块六美金,那么在洛杉矶就卖16美金,当初惊呆了,我说我们天天辛辛苦苦的,这个篮子在这儿居然卖这么高,我们才拿了一点点,所以这个回来以后,脑子中闪出来我怎么去挣这个钱,95年的上半年,就制定了一个五年规划,就是决心要把公司开到美国去,咱们要去挣美国的钱。”

  陈伟鸿:“像今天咱们编这个筐要拿到美国市场上去,你估计能卖多少钱?”

  万正和:“这个篮子要在美国编就贵了,在这边出口到那边去最终价格就他的零售价也要卖个十几个美金。”

  柳编大王果然名不虚传,万正和不用任何模子、任何刀具、甚至连个板凳都没有,短短半个多小时,现拔的一堆柳条就在他手里变成一个翠绿的柳筐。

  陈伟鸿:“大功告成,我们刚才看了老万编筐的整个过程,手艺还是没有荒废,跟原来九岁的时候,边放牛边编的筐相比。”

  万正和:“比那个有长进。”

  陈伟鸿:“真的是比那个有长进,所以这么有长进的一个筐,我一定要把我刚学的一个词送给你很俏巴(漂亮)。”

  编完了筐,万正和又把我们拉回他的工厂,要让我们看看他更多的宝贝。

  陈伟鸿:“到了,真是凉快,刚才在田间地头一身汗,现在进来这空调真舒服,你们家很特别,真是柳编之乡的家,什么东西都是柳编的。”

  万正和:“是屏风,椅子,花瓶,我喜欢这个花瓶。”

  陈伟鸿:“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花瓶呢?”

  万正和:“古色古香,它叫什么它叫精编,有一道柳,有一道绳子在里面。”

  不看不知道,原来陈伟鸿学的编筐只是最基本的柳编产品,现在的柳编早就不只是编筐了,传统的工艺加上草、木、藤、铁,什么都能编,编出的东西,从家具到精美的工艺品,各种颜色,各种款式,可以说是没有编不出,只有想不到。

  陈伟鸿:“我觉得有这样的手艺真是幸福啊,因为如果在家里家里缺个沙发我们就编个沙发,缺个花瓶我们就编个花瓶,缺个茶几就编个茶几。”

  万正和:“可以做到。”

  陈伟鸿:“所以我猜你家肯定还有很多的宝贝。”

  万正和:“可以。”

  陈伟鸿:“在哪儿呢,在楼上是吗?真像你说的啊,这楼上真是宝贝多多,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每一件家具好像都是柳编或者木编的,那如果说你现在坐的这个沙发,这么大的一个沙发,如果在国内能卖多少钱,在美国能卖多少钱。”

  万正和:“这个在北京卖的话,也得一万五千块钱。”

  陈伟鸿:“一万五千块钱。”

  万正和:“对。”

  陈伟鸿:“那如果到了美国去?”

  万正和:“那在美国的话这一套要卖3000块钱。”

  没有想到山里的手艺到了国外会这么值钱,万正和称,他公司生产的柳编有一万多种,而且他就是主要的设计师,真的这么神吗?我们临时决定再给这个柳编大王出个难题。

  陈伟鸿:“我看到你这里家具特别多,但是缺一样东西,有没有可能把它编成像一个台灯,好编吗?”

  万正和:“台灯,好编。”

  陈伟鸿:“我想今天我们可以在这里做一个现场的模拟,假设刚才我们这个台灯是希望让万先生公司帮我们制作和生产的,那现在我们就现场来看一看他们的设计能力能不能符合我们的要求,来看一下。”

  说干就干,只用了五分钟的时间,万正和就完成了设计图。

  陈伟鸿:“临时要一个货,马上要出设计图纸,马上要出样品。”

  万正和:“对。”

  陈伟鸿:“你觉得他们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万正和:“我不敢讲。”

  陈伟鸿:“但是我们今天试一试。”

  万正和:“咱去试试吧,现在有一个设计需要你去编,这是一个灯的灯座啊,这有尺寸你去量一下看看对不对,大概是九寸,我来量,九寸的底座,那么高度呢你编好也是九。”

  这回可不是老万自己编了,他把设计图交给了厂里专门负责编样品的师傅。

  陈伟鸿:“好吧,这个是我们临时为工人师傅增添的一个要求,希望他能够在限定的时间之内保质保量的把它编出来,究竟他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呢,我们看到他脸上有笑容,但是没看到真正编出来之前,我心里还有有点疑虑,加油干我们待会儿等着你的好消息。”

  陈伟鸿:“趁着我们师傅在做台灯的时候,我请万总带我参观一下他的工厂没想到万总一下子就和旁边的工人师傅聊起来了,现在这是最后一道工具了是吗?在检验这个篮子。”

  万正和:“检验篮子。”

  陈伟鸿:“这是不是你从美国带回来的定单?”

  万正和:“是。”

  陈伟鸿:“这张定单大概有多大?”

  万正和:“这个篮子十万个。”

  陈伟鸿:“十万个总价值是?”

  万正和:“20多万美金。”

  陈伟鸿:“难怪我看到现在在厂里有很多人都在忙着,那边有人在洗,那边有人在编等等,那作为你们厂来说,一年总产值有多少?”

  万正和:“五百多万美金。”

  陈伟鸿:“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字,可是在这么小的一个厂里面,这么少的一些人怎么可能一年就完成五百万的年产值。”

  万正和:“这个篮子我们把这工厂办到千家万户去了。”

  把工厂办到千家万户去,老万说得很形象,其实他讲的就是固始县大力发展柳编产业“公司加农户”的做法,1988年,三河尖乡还只有万正和的一家柳编厂,但现在全乡已经有柳编企业48家,而这48家企业用订单牵动了全县11万人从事柳编,3万多农户依靠柳编脱贫致富。

  陈伟鸿:“虽然在万总的公司当中看不到太多的工人,看不到太多的厂房,但是你看到这么规模浩大的运输队伍,你就可以想象刚才万总所说的把公司办到农户家里去是一个什么样的庞大的概念,在这个工厂之外还有多少的千家万户正在投入到这样的事业当中。”

  四十分钟很快过去……

  陈伟鸿:“万总是不是时间差不多了,你觉得我们应该。”

  万正和:“他已经编好了,看看编得怎么样,很好。”

  陈伟鸿:“完全跟图纸上一模一样我觉得。”

  万正和:“非常完美。”

  陈伟鸿:“拿一下图纸对照一下,这个是当时我们给师傅留下的一个考题,我们随手画的一个样子,结果他就编出完全一样的。”

  万正和:“非常完美。”

  陈伟鸿:“师傅的手艺都这么巧啊,就你想要什么形状他都能出来是吗?”

  万正和:“是。”

  陈伟鸿:“那你在美国就可以直接把你的思想传过来。”

  万正和:“对,我有些什么想法画好图告诉他。”

  陈伟鸿:“好了,既然我们当时让万总做了是一个台灯,我们就得把这个台灯的帽盖上,看看像不像一个台灯,真是太不简单了,我想大家已经看到了我们整个柳编制作的一个全过程,从我这儿的一个定单,而且是临时的突然的一个定单,到我们的设计师妙笔生花把图纸交到我们师傅的手里,短短的参观完工厂的这么一段时间,回到我们工作现场就已经看到完工了的一个台灯,非常的棒,而且跟我们的设计图纸差不多是分毫不差。”

  万正和:“分毫不差。”

  陈伟鸿:“辛苦辛苦,我们要特别感谢我们的师傅,我们会记住这位师傅的,也会记住这个台灯,当然也会记住我们的设计师。”

  柳编为固始县带来了翻天的变化,有160万人口,是河南第一人口大县,固始有70万富余劳动力,11万固始人正在从事柳编,相当于每14人就有1人在做柳编,柳制品出口世界86个国家和地区,创产值2.3亿元人民币。

  陈伟鸿大别山之行的一个收获是一个亲手编的柳筐,去大别山之前,谁也不相信陈伟鸿能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学会这门手艺,所以特地把这个筐带回了北京,一看到它,陈伟鸿就又会回想起大别山人的一张张笑脸,在柳编之乡的采访,给我们印象特别深的就是,我们的新大别山人不仅心灵手巧,而且还有非产独到的商业意识,今天的他们已经不用出家门,就走上致富之路了。(原标题:重访大别山:寻访柳编大王)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央视国际 2006-08-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