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代表吉祥的一种动物,其造型为“龙头、鹿角、蛇身、羊蹄、牛尾”,形状奇异。在民间有驱鬼避邪之说,历代百姓都把它当做祥瑞的象征,在它们身上寄托了许多美好的心愿。
睢县的“麒麟舞”具有300多年的历史,原为明末宫廷中的娱乐项目,它的鼻祖叫冯玮。明朝末年,冯玮曾经任宫廷掌管文化娱乐的职官,明朝灭亡以后,冯玮带着一对麒麟舞道具返回老家睢县蓼堤镇大刘寨村,教给冯姓子弟玩耍取乐。在当时,大刘寨村有很浓厚的练武风气,村民们都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冯玮带领大家一边舞麒麟,一边练武,麒麟舞很快就在村子里兴盛起来。之后,麒麟舞就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麒麟舞的师承关系非常特殊。他们以冯氏家传为主,世代传授,不举行拜师仪式,但他们在收徒时条件非常严格,首先要求武术功底厚实,其次要有很好的身材。穿头、穿尾、执绣球每个行当只选二到四人,并强调所学技巧不许外传。因此,大刘寨村冯家就形成了一个奇特的“麒麟世家”。今在睢县蓼堤镇大刘寨村还有唯一健在的麒麟舞第十四代传人冯敏义。
麒麟舞不同于舞狮,也异于舞龙。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麒麟舞的道具分麒麟头、麒麟皮和绣球。麒麟头长100厘米、宽70厘米、重约30公斤,舞动麒麟头需要很大的臂力。加上动作难度大、活动剧烈,因此非常消耗体力,几分钟下来,他们也都会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麒麟舞的表演技巧有十多种,有“扑三扑”、“头上尾不上”、“上头不上尾”、“上尾不上头”,还有“剪子股”、“挠痒”、“麒麟下蛋”和“甩钩子”、“单甩双甩”等。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革新。最初仅限于平地表演,至清末时,随着当地武术水平的提高,麒麟舞第十二代传人冯永汉、徐延瑞、韩克顺等,开始增设并逐步完善了桌上表演。在麒麟舞的鼎盛时期,舞者可以将13张桌子叠成三层,两只“麒麟”做着各种动作往上跳跃,把整个舞蹈推向高潮,动作惊险,观众无不屏息凝神。
近几年,睢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麒麟舞的挖掘,投资重新制作了舞具,2007年被河南省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类保护项目,今年6月入选扩展类国家级“非遗”。目前,在大刘寨村已81岁高龄的冯氏第十四代传人冯敏义老人的指导下,村里的年轻人开始争相学习麒麟舞。他们一边锻炼身体,一边学习技巧,使麒麟舞重新焕发出活力。(原标题:农家场院舞“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