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百年卢钧再现珍品 禹州钧瓷又造神话

2012/6/25 14:12:53 点击数: 【字体:


百年卢钧再现珍品 禹州钧瓷又造神话

价值连城的钧瓷残片



百年卢钧再现珍品 禹州钧瓷又造神话

钧瓷上品      

    河南文化产业网综合消息:卢钧始于1870年。历史上由于战乱,钧瓷的烧制技艺至清初时期已基本失传。清光绪五年,神垕镇窑工卢振太立志恢复钧瓷,于1902年烧制成功“禹贡九鼎”,成为慈禧太后60大寿时的寿礼,后又代表国家参加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为期一个月的第六届禹州·中国钧瓷文化旅游节上,一件正在展出的珍品级钧瓷作品令国内众多钧瓷爱好者和收藏家的高度关注,并最终以30万元巨额定金,被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位钧瓷收藏家订购。
  
  一件钧瓷作品缘何价值数十万元?神垕镇“百年卢钧”钧窑的总经理卢志军说:“这主要是因为这件作品体现了正宗卢钧窑变的艺术特征,而这种窑变形式已经因失传而销声匿迹很久了。”
  
  本次被钧瓷收藏家给予特别垂爱的钧瓷作品,出自禹州市神垕镇“百年卢钧”钧窑,为传统的梅瓶造型,这件作品通体金黄,隐约有黑色釉斑相间,似云间龙腾,像山峦叠嶂,充满帝王霸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灯光照耀下,钧瓷釉色层次分明,中间似有千万条细如发丝的金丝线上下贯穿,熠熠生辉。正是传说中卢钧“金丝线”窑变艺术效果的集中体现。
  
  卢钧,是继宋代官窑之后,钧瓷发展史上又一个高峰期的代表作,在钧瓷界素有“唯卢钧可与宋钧相媲美”之说。
  
  卢钧始于1870年。历史上由于战乱,钧瓷的烧制技艺至清初时期已基本失传。清光绪五年,神垕镇窑工卢振太立志恢复钧瓷,于1902年烧制成功“禹贡九鼎”,成为慈禧太后60大寿时的寿礼,后又代表国家参加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据《钧瓷志》记载,新中国建立后,钧瓷的恢复就是通过人们对卢钧的记忆而进行的。因此,卢钧不仅是近现代中国钧瓷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更是当代钧瓷总根源。
  
  卢钧在钧瓷领域的声誉虽然很高,但由于受到“传长不传幼,传男不传女”等落后思想的影响,正宗的卢钧窑变釉色却极难见到。尽管有不少钧瓷烧造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传说中的“金丝线”、“金斑釉”等窑变艺术效果却始终未能面世。
  
  谈及卢钧这次在第六届禹州钧瓷节上一鸣惊人的原因,刚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神垕镇“百年卢钧”副总经理卢鹏飞如此说,恢复卢钧是他第一年去英国时就拥有的梦想。在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博物馆他亲眼看到了里面收藏的卢钧“八钉馆”、“折沿碗”等艺术作品,不仅萌生了振兴卢钧的强烈愿望。回国后便催促其父亲把精力转移到卢钧的恢复上,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投入资金300多万元,最终使他们掌握的百年卢钧秘方得到成功实践。在“馒头窑”中,经过一次施釉,碳烧出这件精美绝伦的卢钧珍品,这也是他们一家三年来烧出来的唯一一件带有“金丝线”窑变效果的钧瓷作品。
  河南钧瓷产业期待“窑变” 应着力提升附加值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作为中国传统五大名窑当中产量最大的品种,这句谚语是建立在钧瓷非常稀有的基础上的。如今,河南禹州作为钧瓷的故乡,钧瓷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和重要产业,2008年年产值接近10亿元。
  
  然而与此同时,大量机械化生产的钧瓷“产品”,正在逐渐降低钧瓷的艺术价值和品位。钧瓷究竟应该是“产品”还是“作品”?在我国1000多年陶瓷文化的基础上,河南钧瓷产业应经历怎样的“窑变”,才能产生夺目的光彩?
  
  “黄金有价钧无价”
  
  钧瓷产于河南禹州市神垕镇,北宋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中的三大名窑均在河南,以钧瓷为首。
  
  作为河南陶瓷产业的资深专家,中国陶瓷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会长王爱纯对钧瓷产业如数家珍。
  
  “钧瓷属于青瓷的系统,在青瓷的技术上,出现了红斑,演化到现在以红色调为主,”王爱纯介绍说,钧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幻而著称。钧瓷始于唐代,盛于宋,又经历了元、明、清。直到今天,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彩。“特别是宋代以来,钧瓷一直被皇家定为御用珍品,只能皇家使用,不许民间收藏,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盛誉。”
  
  而在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高级工程师张西林眼里,钧瓷实则是火的艺术,其灵魂就在于窑变,钧瓷最突出的成就在于铜红釉的稳定烧成,改变了以往单一釉瓷的局面,因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
  
  张西林认为,窑变核心在于“一把火”。他认为,自然窑变不等同于刻意地用其他色彩来追求某种效果,“那种饱满、丰富的窑变通过烧制火候的掌握,使得铜红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显示出来,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具有特殊美感和艺术情趣的瑰丽色釉。”所以一般精品钧瓷应具备以下特点: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紫者或像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红者如盛开的牡丹、深红的海棠。
  
  张西林认为,每一件钧瓷成品,其实都像人的面孔一样,无法复制。
  
  是“作品”还是“产品”?
  
  “目前中国的五大名窑当中,从产量上来说,钧瓷做得最大,然而不是做得最经典的。”王爱纯说,现在河南钧瓷产业量很大,然而古语云“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是建立在钧瓷非常稀有的基础上,“现在河南钧瓷产业不是缺量,而是缺精品”。
  
  她指出,眼下钧瓷产业的普遍状况是,一些生产者虽然在设计上下的工夫大,但做的东西太花哨,没有整体设计感。
  
  “近年来,由于注浆等工艺的普遍使用,手拉坯制作得越来越少”,王爱纯说,现在也有一些钧瓷大师,一直坚持手拉坯制作,其作品是独一无二的。“只有通过手拉坯制作的艺术、烧制的艺术、上釉的艺术等结合在一起才能成就钧瓷艺术精品。”张西林十分赞同这种观点。
  
  张西林很赞赏神垕镇钧瓷大师杨国政的作品。作为土生土长的神垕人,杨国政自幼耳濡目染的都是钧瓷,可以说闻的是窑火烟,看的是七彩火,听的是长辈们怎么烧好钧瓷的心经。在禹州的神垕镇,有一个顺口溜:邢国政的型,辛国政的釉,杨国政的火。而钧瓷的美贵在窑变,窑变又贵在烧制。“钧瓷的艺术就是火的艺术。钧瓷以窑变为神,而窑变就在于一把火。”杨国政说。
  
  王爱纯说,杨国政熟知钧瓷的各种工艺流程,集手拉坯、适器配釉、烧窑观火于一身,这些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手工制作的钧瓷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着古代宫廷的崇高和法度,表露出清新练达的民族含蓄之美,蕴含着人性与作品属性融合在一起的深刻哲理。也希望更多的制作者不要只求量,而要追求精品。
  
  杨国政告诉记者,手拉坯是钧瓷传统造型的重要表现形式,手的感觉很重要,线条是否流畅,厚薄是否均匀,不仅在于对造型艺术的理解,更在于手对泥土的熟练把握。“遗憾的是,现在由于注浆等工艺的普遍使用,学习手拉坯的技工越来越少”。
  
  应着力提升附加值
  
  记者了解到,目前河南省钧瓷产业生产厂家已发展至近百家,2008年年产值接近10亿元。
  
  “河南钧瓷产业眼下应着力提升附加值”,王爱纯说,钧瓷的附加值主要在于其文化、技术和品牌。
  
  “要想提升河南钧瓷产业,就做出我们这一代人认为尖端的东西,做出个性、品位。让人家提到钧瓷会说‘这东西我非常想要,但是很难得到’,而不是‘到处都是钧瓷’”,王爱纯建议钧瓷不走普及的路线,而应用手工做,因为“模子做的东西很‘呆’,而手工做的一件一个样”。现在,由于注浆等工艺的普遍使用,学习手拉坯的技工越来越少。为此,杨国政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将拉坯的心得分几个章节详细记录下来,出版了《中国钧瓷工艺》一书。“我现在又写了一本《钧瓷艺术与工艺流程》,明年就会出版。”杨国政表示,希望这些用心血和汗水总结出来的体会,能使手拉坯这朵艺术奇葩得到更多的传承。
  
  王爱纯还指出,钧瓷产业可以向紫砂产业借鉴,通过把钧瓷做精,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而不是希望通过大批量生产,提高产业规模。
  
  王爱纯建议钧瓷应以手工制作,往高端走,甚至“把模子砸掉一些”。
  
  此外,王爱纯建议钧瓷产业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学习,提高知名度。(原标题:百年卢钧再现珍品 禹州钧瓷又造神话)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文化产业网 2010-3-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