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而隆重的开幕式
品种繁多的禹州道地药材样本展示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
杭白菊熟了,农家姑娘采菊忙。
无街不药行,处处药飘香。
10月26日至28日,“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2007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会”如约在药都禹州举行。
伴随着禹州街头扑鼻的药香,在鲜花和礼炮声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兼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来了,韩国中药材之都庆尚南道山清郡副郡首金钟湖来了,河北安国、安徽亳州、江西樟树等全国四大中药材专业市场的代表来了,中国药材集团、北京同仁堂、上海华宇、天津天士力等著名制药企业的代表来了……
来自韩国、泰国等十多个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特区及200多家中外知名制药企业的2000多位客商,使禹州这个拥有1400多平方公里县域、120万人口的古都新城,深深地陶醉在中医药文化历史辉煌和现代繁荣交相辉映的巨大喜悦之中。禹州人载歌载舞,敞开胸怀,以中原人特有的热情与至诚迎接来自天南海北的宾朋,也收获着用汗水与付出换来的惊喜与自豪。
五块“金字招牌”
“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会”始办于2002年,6年来,禹州市每年都要推出一个新的主题,展示一些新的亮点,同时也要收获一些新的成果。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今年的药交会带给人们的,则是“大不同”。
首先是开幕式当天,作为“地主”的禹州市连捧五块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一下子映亮了来宾们的眼睛:中国中药协会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河南工作站设立在禹州的授牌,“禹州药会”、“禹州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两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授牌,禹州市森林植物园被命名为河南省首家药用植物园以及河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揭牌仪式。
禹州市中药材生产办公室主任南林坡告诉记者:“这几块‘金字招牌’落户禹州,是禹州市中药材产业在中国中医药及河南中药材产业中独一无二地位的昭示,也是近几年市里以药交会为平台,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结果。”
他介绍,中药协会种养委河南工作站设在禹州,既是对禹州中药材产业在河南龙头地位的确认,也为禹州赢得了掌握最新中药材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机遇;全省仅有的两项医药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落禹州,使该市成为全国拥有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县市之一;河南首家药用植物园在禹州森林植物园的揭牌,更使禹州拥有了一个占地3200多亩、栽植药用植物3128种、植被覆盖率超过90%,全省唯一、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生态型药用植物园。
南林坡说,这五块“金字招牌”的获得,将使禹州在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弘扬、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以及加强中药植物的研究、探索开发药用植物观光旅游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个“高端第一”
本届药交会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中国中医药行业的高层事务活动不断,显示出禹州药交会在业内的巨大影响力。
10月25日下午,全国道地药材基地评选标准论证会在禹州召开,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和中药行业的顶级专家济济一堂,其讨论内容将为今后全国中药材道地药材基地建设规范化铺平道路。这既是禹州药交会的第一次,也是全国中药材行业的第一次。
10月26日下午,中药可持续发展高层峰会在禹州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药协会以及大专院校的高官和知名教授轮番走上讲台,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几十家制药企业代表和数百名禹州土生土长的药商和药材经纪人,深入探索中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分析市场行情,把握行业趋势,这在禹州药交会上也是第一次。
同一天下午,中国中药可持续发展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禹州举行。促进会由河北安国、安徽亳州、江西樟树、河南禹州四大中药材专业市场,以及中国药材集团、北京同仁堂、上海华宇制药、天津中新药业、天津天士力等知名制药企业共同发起,旨在弘扬传统中药文化,推进中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其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禹州召开,通过了促进会章程、常任理事单位及近期工作安排意见,必将在中国中药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一位具有样板意义的禹州药商
禹州是我国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历史。早在唐朝初年,一代药王孙思邈就长年在此采药行医,著书立说,所以有“药王爷在禹州”之说,并留下了“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不香”之说。后来的每年三月都在禹州形成药交大会,由此形成禹州“药交会”的源头。
1996年,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被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为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定点中药材专业市场。2002年,该市投资2亿元,建成了可容纳2300多家商户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并成功举办了五届药交会。目前该市场拥有商户600多家,中药材年交易额达12亿元。
马建民的民兴药材行就是其中一家。马建民今年53岁,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和其他数百名药商一起,津津有味地听北京来的专家作报告。
老马1987年就开始做药材生意,现在经营着400多个品种,其中大货品种(销量在数吨以上)有五六个,年销售药材80多吨,销售额达100多万元。
老马的生意是家族生意,自己是“总拿”,负责对外沟通、联系购销,店铺里则由老伴、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打理。虽说药材生意不错,老马一大家子还保留着老家的农田。而药材购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就忙个一冬一春,秋夏农忙时就回去务农。
“做药材生意是个良心活,这是药王爷留下来的精神。” 老马说,禹州的药商大都是坐商(有固定销售店铺),行商(无固定店铺)较少,因此很有信誉,从而在禹州形成了大进大出的兴盛局面,甚至他所经营的品种99%都是从外地购进而非本地生产的。“这可是禹州永不枯竭的资源。”他说。
谈起来听课的事儿,老马乐呵呵地说,每年药交会的高层论坛都是药商们的充电会,他们听课的认真劲一点也不比面临高考的中学生差。不过他也坦言:“有时专家讲的也不顶事。因为他们光研究理论,不了解实践,只有和我们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才管事。”
瞧,这就是禹州药商的精明劲!
也正是有了他们这种诚信经营和头脑清醒,禹州药市才长盛不衰,现在已跃进到了全国17个专业市场的第三位。
药交会的“会中会”——山货“菊花会”
10月25日下午,当各路媒体记者风风火火地赶赴禹州颍河迎宾馆,参加药交会的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河南省第一个从中药材角度召开的菊花会——禹州市菊花文化交流会。
菊花文化交流会在该市偏僻的山货乡召开。会由是该乡1000余亩杭白菊丰收,千亩杭白菊种植基地的厂方浙江桐乡春发菊业有限公司邀请禹州各路乡镇“诸侯”到会,推广杭白菊种植事宜;会议内容是品菊、赏菊,参观厂方投资的菊花加工生产线。
山货乡副乡长陈俊坤告诉记者,虽然该项目菊花的种植规模并不算大,然而却探索成功了中药材企业加基地返祖承包经营的种植模式,其运作方式是:由企业出面承包土地建设基地,再雇用农民进行耕种。该模式彻底消除了传统种植模式的市场风险,有助于扩大全市道地药材的种植规模。
另一方面,杭白菊种植的效益也得到了市场的验证。陈俊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斤杭白菊的市场价是1.5元左右,一亩菊花的正常年景收成是900公斤到1000公斤,扣除成本后每亩的利润是1500元左右,而种粮食作物的年利润只有500多元,比较效益十分明显。目前该乡正在加大宣传,让广大农户都明白这笔账,提高他们种植中药材、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山货乡的探索与成功,很好地为禹州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作了注脚。
近年来,禹州市把发展药业作为强市富民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编制了50万亩种植规划,对26个地产中药材品种颁布实施了地方标准,对4个品种实施了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在巩固发展“禹南星、禹白芷、禹附子”等“禹三样”的基础上,引进适合本地种植的中药材品种100多个,建成了15个标准化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2.5万亩,年产值5亿元,推动农民人均增收300多元。
在搞好种植的同时,禹州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和制药产业,先后建成药王制药、金地实业、久源堂、青山饮片等30多家企业,还有中加生物医药、千方药业、华中药业等一批涉药项目正在建设之中。目前,全市已形成集种植、加工、流通于一体的中药产业体系,年产值已占总产值的七分之一,已成为禹州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原标题:禹州金秋十月药飘香 药交会成果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