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社火:鼓乐喧天闹千年
2012/6/25 11:16:38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逛庙会、看社火”是浚县老百姓过年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社火表演一直是庙会上的重头戏,精彩纷呈的演出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浚县社火表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如何演变发展的?它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浚县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马金章为您揭开浚县社火表演的层层面纱。
起源:社火的起源与庙会密不可分
“说起浚县的社火表演,不得不说说浚县古庙会,是浚县古庙会给民间社火提供了孕育、发展、壮大的土壤。”马金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浚县古庙会是我国著名的古庙会,2007年3月份浚县古庙会和庙会上的民间社火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6月浚县民间社火又被国家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马金章介绍,关于浚县民间社火的来历,从地方志以及各种历史文献上无处可查,也无确切的时间记载,但据《礼记·杂记下第二十一》中记载:春秋时,子贡和他的老师孔子观看为酬谢农神而举行的蜡(zhà)祭活动时,子贡看到盛大的祭祀场面,激动地说“一国之人皆狂”。“从这句话可以推断出,当时已经有民间社火表演,才会出现‘一国之人皆狂’的盛大场面,由此也可以推断出,社火表演来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马金章说。
谈到庙会,马金章表示,“庙会”二字,庙在前,会在后,这说明因庙生会,浚县古庙会正是如此。浚县是古黄河流经之地,古代黄河水经常泛滥,大禹治水到了这里,水患平息后,当地人祭祀治理水患有功的神灵和英雄,修建了和大禹、二郎神、弥勒佛相关的庙宇,逢年过节浚县就举行大型庙会活动,这也是浚县古庙会的雏形,在庙会上举行大型的“娱神”活动,期盼来年风调雨顺,祈求“神灵僻佑”,这就是浚县民间社火的重要起源之一。
“例如小河镇与新镇镇之间的‘九流渡’庙会,民间又称之为‘添仓会’,在这个庙会上还保留着一种名为‘刀耕舞’的社火表演,参与表演的人员身披兽皮、树叶,模仿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借此祈祷神灵保佑。”马金章说,由此可以看出,社火表演来源于远古时代的祭祀活动,这表明社火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萌芽。
浚县是佛道儒三教汇聚之地,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最为兴盛,浚县开凿大佛,引来无数香客,浚县古庙会在唐宋时期已初具规模;明朝时期,又先后修建了碧霞宫、文庙、文治阁、阳明书院等多处寺庙宫观楼阁,宗教上的三教合一,为分散的庙会聚拢合流奠定了基础,浚县古庙会在明朝时期达到高潮,一年十二个月要有100多场庙会,有庙会就会有社火表演,浚县的社火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潮。
发展:“娱神”发展到“娱人”
在浚县古庙会上,社火表演有火神会、老君会等,不管什么会都以在正月期间表演为主,而正月又以正月初九和正月十六为主要表演日。正月初九上东山朝拜玉皇,在吕祖祠门外平台上表演;正月十六上浮丘山朝拜碧霞元君。由于社火表演的参与,浚县古庙会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间社火又多了一层“娱人”的含义,浚县正月古庙会主要有四个特点:时间长、规模大、民俗味浓、民间工艺品奇特,其中,时间长、规模大、民俗味浓的特点都和浚县民间社火有关。
从时间上来说,农历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都是庙会时间,而庙会上的主要活动就是社火表演。
“从规模上说,浚县只要是大点的行政村都有一到两支社火表演队,庙会期间,全县上百支社火表演队都会出来表演,‘娱神’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老百姓看一看哪支社火表演队更有实力。”马金章笑着说,特别是正月十六的社火大赛,全县上百支社火队在南山碧霞元君庙前一争高下。
从民俗味道浓的方面来讲,在各乡各镇上百家社火表演队伍里,主要表演形式有秧歌、高跷、武术、舞狮、舞龙、旱船、背阁。“民国时南关的武术表演很有代表性,整个队伍前边有4位大会首,高高的个子,穿长衫、戴礼帽,鼻梁上还架副眼镜,每人托一个画眉笼,迈着四方步,一派绅士形象。他们身后是打旗的、敲锣鼓和铜器的,紧随其后的是舞狮表演,之后有两排手持刀枪剑戟的武术队员,队员们头扎黑色武士巾,下穿皂色灯笼裤,脚蹬黑色行者靴,每到一个地方,一声呼啸,狮子辗转腾跃,打旗的及其他人围好场子,武术队员们或单人表演,或两人对打,无不令人眼花缭乱。”马金章说。
传承:祖祖辈辈口传身教延续下来
浚县古庙会上的社火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如东街的秧歌、北街的背阁、北关的小竹马,以及分散在四乡村落里的抬老四、打花棍、舞龙、跑旱船等。踩高跷是社火表演中的常见的表演形式,参与表演的一般有20多人,每个人有固定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一定的内容和寓意。
每一个村的社火套路都是祖祖辈辈口传身教延续下来的,也有一些热爱和热心民间文化的人去继承和发展,城镇西街村70多岁的李顺波就是其中一位。“李顺波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社火表演队的骨干,有些社火小曲唱词还是李顺波祖上编创的,到了李顺波这一辈,他对社火更是情有独钟。”马金章说。
1996年,李顺波到陕西渭南串亲戚,当地的社火表演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当他看到古战船表演时,一下就入了迷。为了学会古战船这一社火表演,李顺波跟着当地的社火表演队一起来到潼川,经他的努力,终于弄明白古战船表演的道具制作技巧和表演要领。从陕西回来后,他把学到的古战船技艺和浚县当地的社火表演进行了融合,经过他改编的浚县古战船社火表演在西街村的社火大赛中一经演出,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
还有类似古代角抵戏的二鬼打架,也是李顺波抢救发掘并保留下来的节目。
展望:传统模式下寻求创新
“不少艺人一直在传统模式下进行社火表演,形式、内容缺乏创新。”马金章说,为了让社火表演既不失传统味儿,又有新颖的内容,浚县每年正月十六举办社火大赛,这就为艺人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不少社火表演队伍纷纷亮出自己的新节目。
马金章说,浚县城关镇东关村的舞狮团队就是一个敢于创新的典型例子。2006年,东关村村委会为了让村里的舞狮技艺更出众,筹资20万元让18名舞狮演员到广东佛山去“取经”,现在,东关村在保持“北狮”恢弘大气表演特点的基础上,又将“南狮”注重表情、侧重灵活的长处吸取过来,这样表演出的“狮子”不仅雄壮有力,而且更加惟妙惟肖。
据马金章介绍,旱船也叫花船,在浚县社火表演中叫跑旱船,早在隋炀帝时期,浚县东有黄河、西有大运河,水上交通便利,船来帆往,浚县水道在宋代被称为“御河”,后来黄河改道,船只没有了,浚县人为了纪念船只如云的景象,就在社火表演中加入了划旱船。
“我们本地社火队伍在发展的同时,还经常与外省市的社火队伍切磋。”马金章表示,社火是民间艺术,只有多样化、普及化,才能让这门民间艺术越来越兴盛,世世代代薪火相传。(参考文献:《浚县正月古庙会》)(原标题:浚县社火:鼓乐喧天闹千年)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