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独具地方色彩的桐柏山歌

2012/6/19 16:21:57 点击数: 【字体:


    桐柏山歌最先产生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较原始的顺口溜特点。早先内容也比较单调,仅是围绕季节生产或谈情说爱,打情骂俏等内容。后来随着文化知识的普及, 一些潦倒文人加入到山歌创作队伍之中,一些历史故事,佚人佚事,神话传说等内容也被编进了山歌,但一些无聊低级趣味的东西也随之增多了。
  
        桐柏山歌,作为一种独具地方色彩的文艺形式,无论是山歌格式,还是曲调唱法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独特的七言五句歌

  无论是江南小调,或是壮族民歌,草原情歌,就其体裁格式而言,大多为七言四句,只有桐柏山歌是七言五句格式。壮族民歌虽琅琅上口,但大多表现手法直白浅显,内容大多反应一些自然现象,生活现象及社会生活知识,无论内容的广度和艺术深度都无法同桐柏山歌相比拟。仅举一首壮族民歌为例,“什么有腿不走路?什么无腿走天涯?什么有嘴不说话,什么无嘴叫喳喳?”清快活泼有余,但含蓄凝重不足。

  江南小调,也为七言四句,多反映民间生活及社会现象,较壮族民歌,在反映民间疾苦,民俗民情方面有较大进步,涉及的内容更广泛些,但缺乏地方特色,例如:“月儿弯弯照高楼,高楼本是穷人修,盖楼穷人被冻死,富人高楼享清福”。但这些歌词天南海北都能唱,毫无地方特色而言。

  云南民歌及草原情歌,内容局限性就更大了,仅限于阿哥阿妹谈情说爱,涉及社会生活、历史知识的内容就更少了。

  例如:“阿哥阿妹情意长,好比流水叮当响,流水有时也会断,阿哥永在我身旁”。这些单就地方特色而言是有了,但内容狭窄,表现手法也较直白。

        桐柏山歌内容的广度和艺术表现的深度,都较其他一些地方民歌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即有反映生活生产知识,劳动场面的,也有反映民间疾苦,男女相爱的,尤其是把历史知识、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都熔入山歌,不能不说是桐柏山歌的一大创举。

  较固定的三段式表现手法

  桐柏山歌的固定格式为七言五句,表现形式大多采用比兴手法,即第一句说明内容,是唱什么的,二、三、四句是比兴,最后一句是点明主题,画龙点睛之笔。仅举一首为例:“姑娘打起青阳伞,好比鲤鱼跳上滩,鲤鱼上滩用网撒,撒网容易收网难。但愿鲤鱼不返潭”。

  第一句为起联,点明这是一首情歌。接着第二句就用了比喻。三、四句比兴展开,最后一句点明主题。通首比兴,尤其最后一句很有艺术技巧,简直是神来之笔,“谭”字谐音“谈”。即谈恋爱不要反悔之意,写得多么含蓄形象。这是其他地方民调中少有的。

  悠扬动听、宛啭高亢的曲调

  桐柏山歌还有其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曲调悠扬动听、宛啭高亢,学唱极不容易。这也是它不易继承流传的原因之一。

  江南小调,壮族民歌,云南民歌、草原情歌都以欢快流畅、好记好唱见长。而桐柏山歌悠扬宛啭,高亢的声调非男高音,女高音所不能及。

  在演唱形式上也与其它地方的民歌不同。桐柏山歌,先是由一人起唱,而后是众人接唱,一替一句,交替唱完。(原标题:独具地方色彩的桐柏山歌)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文化产业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