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独特的七言五句歌
无论是江南小调,或是壮族民歌,草原情歌,就其体裁格式而言,大多为七言四句,只有桐柏山歌是七言五句格式。壮族民歌虽琅琅上口,但大多表现手法直白浅显,内容大多反应一些自然现象,生活现象及社会生活知识,无论内容的广度和艺术深度都无法同桐柏山歌相比拟。仅举一首壮族民歌为例,“什么有腿不走路?什么无腿走天涯?什么有嘴不说话,什么无嘴叫喳喳?”清快活泼有余,但含蓄凝重不足。
江南小调,也为七言四句,多反映民间生活及社会现象,较壮族民歌,在反映民间疾苦,民俗民情方面有较大进步,涉及的内容更广泛些,但缺乏地方特色,例如:“月儿弯弯照高楼,高楼本是穷人修,盖楼穷人被冻死,富人高楼享清福”。但这些歌词天南海北都能唱,毫无地方特色而言。
云南民歌及草原情歌,内容局限性就更大了,仅限于阿哥阿妹谈情说爱,涉及社会生活、历史知识的内容就更少了。
例如:“阿哥阿妹情意长,好比流水叮当响,流水有时也会断,阿哥永在我身旁”。这些单就地方特色而言是有了,但内容狭窄,表现手法也较直白。
桐柏山歌内容的广度和艺术表现的深度,都较其他一些地方民歌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即有反映生活生产知识,劳动场面的,也有反映民间疾苦,男女相爱的,尤其是把历史知识、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都熔入山歌,不能不说是桐柏山歌的一大创举。
较固定的三段式表现手法
桐柏山歌的固定格式为七言五句,表现形式大多采用比兴手法,即第一句说明内容,是唱什么的,二、三、四句是比兴,最后一句是点明主题,画龙点睛之笔。仅举一首为例:“姑娘打起青阳伞,好比鲤鱼跳上滩,鲤鱼上滩用网撒,撒网容易收网难。但愿鲤鱼不返潭”。
第一句为起联,点明这是一首情歌。接着第二句就用了比喻。三、四句比兴展开,最后一句点明主题。通首比兴,尤其最后一句很有艺术技巧,简直是神来之笔,“谭”字谐音“谈”。即谈恋爱不要反悔之意,写得多么含蓄形象。这是其他地方民调中少有的。
悠扬动听、宛啭高亢的曲调
桐柏山歌还有其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曲调悠扬动听、宛啭高亢,学唱极不容易。这也是它不易继承流传的原因之一。
江南小调,壮族民歌,云南民歌、草原情歌都以欢快流畅、好记好唱见长。而桐柏山歌悠扬宛啭,高亢的声调非男高音,女高音所不能及。
在演唱形式上也与其它地方的民歌不同。桐柏山歌,先是由一人起唱,而后是众人接唱,一替一句,交替唱完。(原标题:独具地方色彩的桐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