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当时锤斫民脂,万金不惜穷妖奇”。
宾阳中洞主尊佛
宾阳中洞高九米,进深和宽各十一米,正面是以释迦牟尼像为中心的五尊雕像。
释迦牟尼结跏跌坐,两足交结,足背置于左右股上,是佛像中修禅者的坐法,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八点四米。面部修长清秀,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表示佛在说法,叫作“说法印。”本尊座前蹲有两只昂首挺胸、姿态雄健的石狮,胸毛左右分向后披,这是北魏雕刻狮子的特征。释迦牟尼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含睇若笑,温雅敦厚。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放在覆莲座上。
在宾阳洞诸像的后壁上,雕饰着众菩萨、弟子闻法浮雕像。窟顶做工穹隆形,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有莲花宝盖,莲花周转是八个会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供养天人,也叫飞天。飞天在佛教艺术中称“香音神”,是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得气的美丽仙人。这就是《法华经·臂喻品》所描绘的“诸天会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场景。
洞中前壁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分别介绍佛教的典故和传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宾阳南洞。是魏王李泰为他母发愿造像的洞窟。该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多。主佛是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高8米多,脸形稍长,嘴唇厚大,颈有模纹,胸部稍隆起。本尊两侧侍立弟子,其中左侧是迦叶的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双手合十,生动显示了一个饱经风霜、严谨持重、深谙世故的形象。左右弟子外侧侍立的菩萨,披巾,璎珞厚重,造型古朴,具有北魏造像的遗风。在洞内的四壁上,布满大小一百五十多个佛龛,其中有隋大业和唐贞观年的像龛多个。在窟顶雕刻着莲花宝盖,莲花四周有两个手捧果品的供养人和六个手持不同乐器的会乐天人。天衣当空,典雅飘逸这就是洞外《伊阙佛龛之碑》文中描写的“宝花降祥,敞五云之色;天乐振响,夺万籁之音”。
宾阳南洞雕像体现的艺术风格,上承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是两种风格过渡变革之中的形式。
宾阳中洞的北面,是宾阳北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主佛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迦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左右两侧雕刻罗汉及胁侍菩萨,四壁散刻小龛佛像。洞内前壁南北浮雕二天王,造型威武有力。
宾阳洞外,北、西南三面崖壁上,是隋和唐代造像龛较为集中的地方,其中唐代佛龛居多。(原标题:中华瑰宝--洛阳龙门石窟扫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