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中华瑰宝--洛阳龙门石窟扫描(二)

2012/6/19 15:27:38 点击数: 【字体:


    离开宾阳三洞,即可游览敬善寺。千佛洞,万佛洞,下万佛洞台阶,继续南行,路右侧壁上下,放眼望去都是北魏和唐代的洞龛。经一积水深潭,即到莲花洞,奉先寺。游览了奉先寺下山,循山崖登台阶南行三十余米,即到了药方洞,这也是至今为止,全世界遗产中发现用石窟保存药方的遗产,也是龙门石窟与其它石窟不同的第二大特色。
 
    相传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有一位叫道兴的人,在龙门石窟造了不少像,并在造像中曾写下了这样两句话:“若不勤栽药树。无以治兹聋瞽”。从这以后,不知是人们对这两句话感兴趣,还是对药方感兴趣,龙门石窟就进入了大刻药方的医药王国。药方洞,全洞深四点三米,宽三米,主像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狮子,为北齐时所造。当时正值雕凿风格承上启下的变革时期,作品形体和神韵都欠完美。
 
    值得细看的洞口过道两侧刊刻着一百四十个药方。在这些药方中,属于炙法的二十三方,药物治疗的一百一十七方。我国的古刻药方,见于名家著录的有:西岳莲花峰的《固齿方》,广西刘仙岩的《养气汤言》,邕州宣代厅的《千金宝要碑》等,但那些都是宋、明代的刻石,远不及龙门石窟药方洞的石刻药方年代久远。
   
    这些石刻药方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对于研究史有重要价值。药方中提到的病名,现能看清的有四十六种,如疟、反胃,漆疮,心疼,消渴,遍身生疱,五痔,丁疮,失音不语,温疫,癫狂,赤白痢,小便不通等。药方中提到一种疰病,就是结核病。古书中以“疰”的解释是“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气相灌注”,实际是指病菌传染。药方中还有“灭瘢方”,瘢,是北齐时代对天花病的叫法。这些提到的病名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以及五官科。
   
    在用药方面,一百四十个药方中,除残缺过甚者外,现能看出用一种药物的四十三方,两种药物的二十九方,三种药物的十方,四种药物的五方。用一、二种药物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而且所用药物都是农村生活中极易找到的。这些药方的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用药方式有内服、外敷、洗、熏等,还有针炙和熏、洗并用的。这些石刻药方,反映了当时民间医药已经具有丰富的知识,说明了当时我国的医药技术已经具有相当水平。
  
    药方洞南面毗邻的一个大洞,是龙门石窟著名的古阳洞。这个洞壁内侧刻有“古阳洞”三字。相传老子曾在这里炼丹,所以也有叫“老君洞”。自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开凿,到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完成,是龙门石窟中开凿得最早的一个洞窟。
   
    古阳洞四壁及顶镌满佛龛造像,这引起龛像多有造像题记,记录了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和造像缘由。这些题记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最珍贵的资料。在金石碑者的姓名、年月和造像缘由。这些题记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最珍贵的资料。在金石碑刻艺术中外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中。不熟悉书法的人可能还不知道龙门二十品究竟是何物。其实它就是被书法家雅称的魏碑精品,也就是林龙门石窟中精造的20块造像题记。这些造像题记具有不同程度的历史价值与书法艺术价值,把这二十块题记汇集成册,最受后人青睐。
  
    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中一种比较成熟的独特字体,字形大小如呈散,体势顾盼如鱼戏水。清朝武亿在《伊阙诸造像记》中说:“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龙门的古阳洞,真可称为佛教碑林的缩影。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赞美魏碑书法 “魄力雄强”、“笔法跳跃”、“精神飞动”、“结构天成”。《龙门二十品》可以说是龙门石窟碑刻书艺术的精华,数百年来为书法家所称道。
   
    音乐在北魏时特别繁荣。当时盛况今日不能再见,唯独龙门石窟给我们留下了当时洛阳音乐的宝贵资料。据统计,现存伎乐人176身,乐器17种,丝、竹、管、弦应有尽有,这对于研究音乐舞蹈是弥足珍贵的形象载体。
  
    龙门西山的洞窟及胜迹各有千秋,使游人目不暇接。然而,当你站在西山极洞目东望时,就会被乐山的胜景所吸引,“欣然得山水之乐,未尝有筋骨之劳”,你会不由自主地迈步前往东山游览。(原标题:中华瑰宝--洛阳龙门石窟扫描(二))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广播网 2003-04-2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