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皇家绝响”落民间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有4000余年文明史,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乐师趋之若鹜,因此,不禁有“诗都”之美誉,宫廷音乐也奏出了人间绝音,其中“十万宫廷乐”最具仙乐神韵。
据记载,武则天即为后,朝拜嵩山。登山途中,武则天身心疲惫,坐下喘息,遂命众乐师奏乐。武则天精神大振,一口气登上了嵩山顶峰。回宫后,她将次乐钦定为《嵩乐调》,并拿出十万两白银,组成了一支专门供她个人享乐的宫廷乐队,可奏百余支曲子。文武大臣暗中称这支乐队为“十万宫廷乐队”。
后来,武则天驾崩,唐室衰微,“十万宫廷乐队”的乐师们纷纷归隐洛阳白马寺、汝州风穴寺,后又从寺庙传入民间,在洛阳市龙门镇田山村得以较好的保存。
田山村位于洛阳市西南10公里处,东临武则天皇家花园,北望隋唐遗址,距龙门石窟仅有4公里,东靠历史名镇关林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后裔散居于此。
300多年前,天上村有个音乐爱好者到汝州风穴寺进香,偶然听到和尚奏乐。他就恳求和尚传艺。和尚念这位村民心诚志高,乖巧伶俐,便毫无保留地口教手传。那就是“十万宫廷乐”。
自此,“十万宫廷乐”被这位村民发扬光大。他回到田山村后组织乐队,龙门、关林庙会上演绎着一曲曲皇家雅乐。“昔日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龙门附近,这支乐队又更替绵延了几百年。
■ 数代乐师苦苦支撑
到了1946年,由于几经战乱,田山村真正懂得“十万宫廷乐“的人,就剩盲人张银河一人,他不识字,又无法营生,就常在阡陌沟壑间吹上一曲,笙、笛、管子等等样样得心应手。彼时,村上年轻人张自新刚刚中学毕业,也喜爱音乐。他懂得宫廷音乐的价值,就联系村上的牛建永和张春青三个人一起向张银河学了起来。几年后,当他们能够娴熟地吹奏一些曲子时,全国已经解放。50年代初,当地政府发现田山村村民吹奏的乐曲很别致,多次调他们参加工农联谊活动,但依然按民间文艺对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文革”中,全国上下“破四旧”,田山村“十万宫廷乐队”转入“地下”活动,各种流传下来的古乐器也分头保管,曲谱深藏在村民们的心中。
1985年,赋闲在家,又欣逢盛世。他很想重建“十万宫廷乐队”,一来老有所乐,二来老有所为,使这笔文化遗产不至于失传。他找到当时的负责人张红宝和白居易第53代孙白贵。
接下来,三人找来“十万宫廷乐队”的老队员,搜集古乐器,回忆曲谱,但一些曲谱已经淡忘。他们没有灰心,就拿起乐器,一点一点试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队员们的手一搭上乐器,往日烂熟与心的曲子便飘扬开来。毕竟是心记不如手熟啊。
重建的“十万宫廷乐队”再现了往日风采,但队员们一直恪守着一条不成文的“行规”,不进行商业演出,不参婚丧嫁娶,只在一年一度的关林庙会朝拜关公时演奏。因为“十万宫廷乐”是大雅,如果流俗就是对“圣乐”的玷污。
■ 古乐器均为“文物级”
宫廷乐队是皇帝的娱乐工具,讲威仪、图盛世啊、尚奢华,“十万宫廷乐队”也是如此。如今,田山村的“十万宫廷乐队”已非昔比除几件“文物级”的乐器外,其它配器皆为仿制。
在田山村“十万宫廷乐队”中,“珍品”当数管子、古笙和古笛。
管子是锡制,长18厘米,气孔。吹管子的张彦强说,管子很金贵,也很娇气,管子上用发声的“叫子”是用生在石头上的芦苇做成,要时时刻刻带在身上,每天都要用脸上的汗水摩挲几次,润滑“叫子”,不然,不是吹不响,就是音质差。去年,外地一个宫廷宴乐队到洛阳演奏时,要出巨资买他的管子,被他婉拒,他说:“全国也恐怕只有这一支真正的管子了。”张自新的古筝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依然韵清声圆,现在新制的笙均无法可比。除此之外,田山村尚有云板、碰铃等“文物级”乐器。
古乐器可以仿制,但让人忧心的是,一些乐曲的失传已无法复原,虽然,田山村一直呵护着“十万宫廷乐”,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如今能演奏出的曲子只有《颂升平》、《翦翦花》、《青天歌》、《富贵不断头》等十八支曲子了。由于他们不懂乐理,依然采用的是古老的“工尺”记谱和口传心授的方式,后人学习起来异常困难,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甚至失传的危险。虽然,田山村现在的“十万宫廷乐队”有24人,但均年事已高,少辈人原学者不多,这让队员们常常忧心如焚。
子去年以来,田山村有一支“十万宫廷乐队”的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央视和地方电视台多次采风、报道,洛阳市洛龙区旅游局也给予了必要的资金扶持,但由于缺乏专家的挖掘整理,缺乏“包装”,“十万宫廷乐”依然深藏深闺无人识,只在节日庆典、旅游旺季来到之时,随便拉出去奏上一曲,这种“游击式”的演奏,多少让田山村的“十万宫廷乐”乐队耿耿于怀。
■ 与纳西古乐比伯仲
那么,“十万宫廷乐”如何才能被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呢?我们或许能够从纳西古乐的繁荣得到一些启示。
纳西古乐是广泛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的古典音乐,起源于14实际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朝诗词、曲牌音乐都奇迹般的融汇在纳西古乐的旋律中,多元化的相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清纯、空灵的韵味。令人惊奇的是,纳西古乐与“十万宫廷乐”有着很多相似的特点:曲目古老,乐器古老,演奏者也均为老人;纳西古乐的老乐师们全部长衫、马褂,像一群仙翁,长髯皓首,满脸虔诚,“十万宫廷乐”的演奏者也皆为村中长者,银髯飘洒,演奏时着深蓝色长袍、圆口布鞋。不同的是,纳西古乐苍魂,鼓、铃、锣、木鱼撞击,丝竹并奏,既有道教音乐的神秘感,又富昆曲神韵,大俗大雅,;而“十万宫廷乐”节奏平缓,韵律悠扬,颇具“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皇家大雅之气;纳西古乐早在1995年便走出丽江,走向世界,轰动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日本等专家和参考团还专程来到丽江考察,并著有专著,丽江旅游业也因纳西古乐繁荣起来,而“十万宫廷乐”虽来自宫廷,却苟延残喘,靠数十位不懂乐理的老人苦苦守候,躺在深闺无人识。
纳西古乐和“十万宫廷乐”都是“古音乐活化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但那系古乐发展了,壮大了,而“十万宫廷乐”尚未拂去历史烟尘,是什么原因呢?一句话,就是有关部门是否真正重视。纳西古乐之所以再次奏出绝响,一方面是当地政府舍得投资,善于“包装”,另一方面,有一批“知音”音乐家甘为他人做媒衣。因此,不仅救活了古乐,也拉动了旅游经济。在这一点上“十万宫廷乐”似乎有比纳西古乐更得天独厚的条件:位于洛阳“皇城”根下,毗邻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旅游资源丰富,如果从旅游的角度去设计开发,当然不会落于纳西古乐之后。
可喜的是,去年河南省旅游局有关负责人看“十万宫廷乐”乐队演出后,当即与纳西古乐进行了比较并嘱咐洛阳市有关方面抓紧时间对“十万宫廷乐”进行挖掘整理,洛阳市洛龙区旅游局也聘请专家对乐队进行了考察,并组织人员,在对唐代宫廷礼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计划在乐队中加入编钟、古琴等乐器,同时配以仿唐乐舞,力求使“十万宫廷乐”的演奏形式和规模恢复原貌。
但是,2001年7月下旬,记者赴田山村采访时,发现“十万宫廷乐”乐队境况依然不容乐观。我们相信有关部门的一切计划和愿望都是好的,关键看如何去落实。我们不希望看到,有关部门在需要“十万宫廷乐”时,只拉出来装装门面;我们惟愿,有关部门应尽快实施抢救方案,老乐师多已进入暮年,是不我待!尽快拯救“十万宫廷乐”,让这“河洛一绝”再现“皇家绝响”之风采。(原标题:洛阳“十万宫廷乐”濒危状况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