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唐代女皇武则天一生长居洛阳,称帝后也定都于此。唐朝东都洛阳宫殿楼阁鳞次栉比、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武则天独掌唐朝大权的21年间,留下许多文物胜迹。世人只晓则天女皇出资十万胭脂钱雕刻的以卢舍那大佛为代表的龙门石窟,却鲜知她同样出资组成的被誉为“音乐活化石”的“十万宫廷乐舞”。由于音乐工作者的努力,武皇“十万宫廷乐舞”已走出历史酣梦,展示古朴优美的旋律,再现了昔日大唐宫廷乐舞盛大、威仪的风采。
史载,武则天即位后,登游嵩山。行至途中,随从乐师为女皇奏乐,优美的旋律使女皇龙心大悦,乘兴登上了嵩山顶峰。随后,女皇将这首乐曲钦定为《嵩岳抒怀》,拿出十万胭脂钱,组建了一支规模宏大的宫廷乐舞队,即后人所传的“十万宫廷乐舞队”。
据专家介绍,“十万”有两种说法,一是指乐舞队由十万胭脂钱组建,二是隐喻女皇统治的十万江山稳如磐石之意。女皇驾崩后,随着唐乐改制,乐师们流落民间,武皇“十万宫廷乐舞”仅在东都洛阳得以流传。在民间,除因袭固存的表演形式、内容外,逐渐加添了反映市井、山野生活的一些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至今在洛阳市洛龙区所辖的田山、老贯庄、石人等地得以继承保留下来。
有关专家认为,宫廷乐舞,仅供皇室、达官贵族欣赏享用,讲威仪、图声势、尚奢华。乐曲内容主要是歌颂太平盛势,赞美大好河山等;乐器主要有:管子、笙、琵琶、琴、筝、编钟等数十种。武皇“十万宫廷乐舞”流传到民间以后,仍保留着贵族风范,仅在祭祀、庆典及重要大型活动中演出,从不参加民间的婚丧嫁娶。后来,由于先辈渐逝,后继乏人,乐谱多已失传等原因,武皇“十万宫廷乐舞”濒临灭绝。在武皇“十万宫廷乐舞”遗留下来的乐器中,目前仅有的管子仍在被发掘、整理、包装后的武皇“十万宫廷乐舞”演奏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管子是由管身和管哨组成,管身是用锡合金制成,长18厘米,七孔;管哨是用生长在嵩山石头上的芦苇做成,做工考究,工艺复杂,百里择一,每天需用汗水摩挲几次,浸润管哨。多年来,数十位中外音乐专家和收藏家慕名来洛,欲出巨资买这只管子,均被乐师婉拒。文物级珍品乐器还有笙、笛、云板、星等,有数百年历史,依然韵清声圆,现在新制的均无法可比。由于多方面原因,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武皇登基》、《大唐盛世》、《媚娘游春》、《嵩岳抒怀》、《颂升平》、《绿腰》、《龙门情韵》等数十首乐曲。
武皇“十万宫廷乐舞”历来被洛阳一些村民呵护着。他们采用古老的“工尺”记谱和口传心授法世代相传。以前,每年的关林庙朝圣大典上,流传下来的乐队争相登场,展示自己的精湛技艺。彩旗前列排阵,黄罗伞殿后,锣鼓声声,管笛清声,音韵悠长,幽雅动听,场面好不威风、庄严。武皇“十万宫廷乐舞”曲目古老,现有演奏者皆为老人,最大90余高龄,最小的也60有余。他们满脸虔诚,银髯飘洒,像仙翁一片。
近年来,随着演奏者年事已高,洛阳市政府十分重视这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成立了由主要领导及专家组成的发掘继承等相关组织。为了使这一濒临失传的皇家绝响再现昔日辉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河南省、洛阳市及洛龙区旅游局对武皇“十万宫廷乐舞”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在保持原来乐手、曲谱和演奏风格基础上,有关部门聘请音乐专家和史学专家严格按唐代的史料记载对曲谱进行整理。聘请器乐演奏家加盟,同时依据史料记载,添配了编钟、编磬、唐鼓等大型乐器。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乐舞推出后,深受广大旅游者的喜爱。如今,武皇“十万宫廷乐舞”声势浩大,古风古韵浓郁,演奏者身披唐时华丽盛装,再现了大唐宫廷乐舞的辉煌。洛阳丰富旅游文化、推出武皇“十万宫廷乐舞”的消息也不径而走,央视和诸多地方电视台及报刊等新闻媒体慕名前来采访和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原标题:洛阳推出则天女皇“十万宫廷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