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汴绣 “秀”中待“变”

2012/6/15 17:26:58 点击数: 【字体:


    河南文化产业网讯:上海世博会上,汴绣大师王素花选送的作品再放异彩,尽管价格超过20万元,但《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水浒一百单八将》等汴绣作品,还是深受国内外游客热捧。


  王素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年74岁。她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汴绣作为高档的工艺品,越来越受人们欢迎。“现在是汴绣历史上最好的时候。”

  但与苏绣、湘绣等全国其他绣品相比,汴绣的产业现状却让人高兴不起来。年销售收入湘绣超过10亿元,苏绣超过30亿元,但汴绣的年销售收入一直徘徊在4000万元左右。与快速发展的苏绣相比,汴绣仿佛被“锈”住了:产业规模小、人才储备少、市场影响小,横亘在前面的这些“拦路虎”,让汴绣始终难以做大做强。

  作为秀甲天下的宋绣的传承者,汴绣迫切需要“秀”中谋“变”。

  思路谋变

  从精品化到大众化

  名满天下的宋绣,在北宋覆亡后就随优秀艺人转到了江浙一带,皇宫贵胄专有的“官绣”自此彻底流落民间。新中国成立后,开封汴绣厂探索恢复宋绣时,选择的突破口是日用绣品。

  王素花至今记得姐妹们走街串巷收“绣片”的事儿。当时专找以前的“大户人家”,就是从这些一鳞半爪的绣片中起步,发展到后来,开封汴绣厂成功绣出北宋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长卷,王素花作为绣女的代表,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清明上河图》改变了汴绣的发展道路。原来以日用绣品为主的汴绣厂,慢慢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工艺品上。在国际交往中,开始不断出现汴绣的身影。开封汴绣厂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最辉煌的时候,绣工超过1000名,产品不断从这里飞到世界各地。”

  作为我省民间工艺品产业的一个代表,汴绣一直高举着“精品化”的旗帜。丰厚的利润,引得民营资本纷至沓来,抢食汴绣工艺品的蛋糕。但随之而来的是产品同质化,仿冒产品大量上市。

  一些抱定“精品化”理念的企业,宁丢市场也不愿放弃高额利润,致使产品大量积压。大批艺术精品,有价无市,成了躺在仓库里无人问津的“艺术废品”。曾经辉煌的企业,无以为继,惨淡经营。

  以针代笔,以线润色,位居中国五大刺绣行列的汴绣,为何难以成长壮大?

  “关键是产品结构失衡,完全抛弃了市场广阔的大众化日用品。”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认为。市场本身就是一个细分的市场。社会上有庞大的需求,汴绣不去占领,苏绣、湘绣就去占领。这两年,汴绣市场上的中低端产品大部分来自苏州,也是市场“无形的手”的力量。

  十多年前,湘绣也曾遇到了相同的尴尬,单一的精品化路线也让湘绣陷入困境。湘绣大师曾应明尝试着刺绣了20多个款式的500多双绣花鞋、10多种湘绣靠垫,没料到在当年广州秋交会上引起轰动。当年便在意大利销售了10万双。此后,绣花鞋成为湘绣独有的拳头产品,在意大利市场畅销不衰。

  尝到成功的甜头后,曾应明源源不断地将湘绣日用品打入国外市场:韩国、日本的湘绣服装,西班牙的湘绣披巾,美国的湘绣晚礼服,新加坡的湘绣手袋……苏绣也有大量日用产品占领日本、韩国服装市场。最近几年,大量苏绣产品变身汴绣流入我省市场。

  为此,郑泰森在接受采访时说,汴绣也要在发挥实用功能上做文章,不能只绣在布上,挂在墙上。还要能披在肩上,穿在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只指望国家拨款扶持保护,而要用产业化的方式来传承。只有做成日用品,才能形成大产业。

  经营谋变

  从传统销售到现代营销

  到开封采访汴绣,印象最深的是开封汴绣厂和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

  曾经培养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汴绣厂,由于严酷的市场竞争,如今又面临改制的命运。这里一些汴绣工艺美术大师的月薪只有1000多元。相比之下,王素花的厂子如今充满活力,订单接不完。但她也有自己的烦恼:厂区很偏,顺着一条小街走很深,刺绣车间也分布在七八个地方。

  布点分散,规模又小,企业之间很少交流。这些,都制约了汴绣的发展。

  与之相反,湘绣、苏绣走产业集群式发展道路大放异彩。仅苏州一个镇湖镇,8000绣娘,300余家绣庄,联结全国270多个刺绣工艺店,年销售4.98亿元。产业集群发展,即显整体竞争优势,苏绣规模效益在四大刺绣中一马当先。湘绣借助民间资本力量,高起点建设湘绣产业园区,仅湖南湘绣城,占地就达328亩,旗下的长沙湘绣城、金霞湘绣城、星沙湘绣城三大板块,共进驻湘绣及配套企业58家。分工协作,产品互补,资源整合效应显现。

  早年的开封汴绣厂,曾经培训了一批飞针走线的“绣娘”,她们像种子一样撒在开封,成了汴绣发展的有生力量。后来,王素华从开封周围县市先后招来了10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学成后大部分在从事汴绣。公司开拓市场,绣女专心技艺,大大降低了汴绣单家独户面对市场的风险,有效地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对接和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双赢”。

  传统工艺品要突破做不大的“魔咒”,必须借助现代营销方式。一味囿于传统营销模式,将大大限制这些文化产业的发展。欧英明德咨询首席咨询师陈琳翰认为,汴绣要体现精神文化价值,必须与现代市场进行融合,在创意设计、品牌塑造、营销方式等方面下工夫,搞好市场调查,做好市场定位,整合媒体资源。郑泰森说,实践证明只要有好的创意,汴绣还是能赢得市场认可的。他们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创意的《国色天香》在北京获得首肯,一位专家愿意出10万元买下。当时国内另一家名绣提出奉送,都被这位专家婉拒。

  陈琳翰说,在现代营销过程中有一种“品牌议价”作用,质量相同的产品因为不同的品牌,价格相差非常悬殊。法国产的某款LV手提包开价5万元,而温州生产的同样款式、质量的包,价格也就在500元左右。在精神文化产品中,品牌议价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实际上,开封汴绣厂和汴绣领域率先注册成功的“素花”商标,已经开始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市场上的汴绣,甭管是不是开封汴绣厂出的,都乐意说产品是开封汴绣厂的。

  产业集群发展、现代营销和资本的力量注入汴绣,将给汴绣发展带来更加强大的动力。

  人才谋变

  从口传心授到系统培养

  开封汴绣厂走出了一批汴绣大师级人物: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王少卿、第一位汴绣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杜秀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素花……如今他们都成了汴绣的标志性人物,扛起了汴绣发展的大旗。

  但随着汴绣市场扩大,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绣娘”渐渐成了稀缺资源,产能不足让其他绣品大举侵入。老“绣娘”老矣,新“绣娘”青黄不接,培养汴绣接班人迫在眉睫。

  刺绣技艺的传承一直是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学艺者因缺乏系统学习,成长缓慢。而规模化的汴绣生产需要有大量绣工。“汴绣发展的突破口,就在于培养人才:一是培养大师,二是培养绣工。”郑泰森说。景德镇瓷器中大师的作品往往一件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普通作品可能就是几百元。汴绣属于精神文化类工艺品,销售时不能“见物不见人”,要在培育产品和培育人才两个方面下工夫,形成大师级的创作队伍。

  刺绣不是简单地将绘画作品用针线表现出来,而需要刺绣者对绘画作品进行深刻理解和再创造,这是一份艺术性、创造性都很强的工作。提高绣女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对作品的美学理解,往往能使绣品增色,更富有诗情画意。湖南已经有高校开设了湘绣设计与制作专业,为国内刺绣的发展趟出了一条新路,河南发展汴绣完全可以“萧规曹随”。

  在采访时,大师和专家建议成立汴绣博物馆,集汴绣的创意、制作、培训、销售、展示于一体,把汴绣与旅游结合起来。抓住几位大师健在的宝贵时光,迅速把汴绣发展成为河南文化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也为开封发展带来新的收入和动力。

  在开放和融合中成长

  萧 放

  这些年有一种怪现象,民间工艺品产业似乎都难以做大。汴绣如此,朱仙镇木版年画如此,唐三彩、泥泥狗也是如此。但是,湘绣和钧瓷近几年的跨越发展,让人们看到了民间工艺品成长壮大的灿烂前景。这说明,民间工艺品并非长不大,关键是学会“现代化生存”,学会在开放和融合中成长。

  省文产办副主任闫立强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省是民间工艺品大省,有钧瓷、汝瓷、唐三彩等许多种类,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遗憾的是,我省民间工艺品普遍存在着“小、散、滥”现象,规模偏小,点多面广,产品缺乏创新,人才青黄不接,市场意识淡薄。民间工艺品难以做大,归根到底还是受到发展理念的制约。

  经营民间工艺的个人和企业必须具有现代市场意识,走出象牙塔,做到精品化与大众化高度融合,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具,才会有生命力。“‘艺术无价’有时候是一种阿Q精神的体现,没有经济衡量的标准,价值就是空话。”

  最近几年,钧瓷走出了一条值得借鉴的发展之路,最值得肯定的就是开放和融合,这一点值得地方政府和汴绣业者借鉴。接纳现代创意、现代营销,借助资本的力量,才能实现自身的跨越发展。(原标题:汴绣 “秀”中待“变”)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文化产业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