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唐青花的兴衰、外销及其在国外的影响

2012/3/19 18:08:42 点击数: 【字体:

 
    内容提要:
            

    近20年来,唐代青花在国内外陆续被发现,并己确知,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本文仅就己掌握的唐青花瓷料,对其兴衰、演变、外销及其在国外的影响等方面加以探讨。
      
    唐代巩县窑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境内的洛河支流黄治河两岸。窑址南北相连绵约8千米,宽约两千米,其中包括水地河村(又称白河村)、铁匠炉村、大小黄治村等。在初唐时期开始烧造出精细白瓷、三彩制品以及唐青花的前身——白釉蓝彩器。盛唐时期,三彩制品的制作工艺已达鼎盛阶段,并以氧化钴为蓝彩呈色剂大量应用到三彩制品的纹饰中。与此同时,白釉蓝彩器也开始教大规模生产,器类、装饰纹样逐渐增多,烧成温度也普遍提高到1000摄式度以上。在白釉蓝彩的基础上,大约盛唐中晚期,以氧化钴为呈色剂,采用绘画技法在釉下装饰纹样的唐青花以新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问世。20世纪80年代,在扬州发现了巩义窑的唐青花碗、枕等标本,以后又陆续发现唐青花标本与器物。   

    盛唐中期到中唐中期,正是巩义窑陶瓷生产最兴旺的时期。窑炉、作坊遍布黄治河两岸。唐三彩制品与唐青花犹如盛开的一对并蒂莲, 成为巩县窑的两种重要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漂洋过海,销售到世界各地而享誉国内外。
      
    (一) 巩县窑唐青花产生与发展的多种因素

    1、唐青花的生产    

     2002年以来,巩县窑止区内的水地河与黄治村的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时期便以开始烧造白瓷,初唐到中唐时期,烧制出精细白瓷。巩县窑精细白瓷的生产为唐青花的产打下了胎质的基础。三彩制品的烧制,以其雍容华贵、庄重大方的造型与斑驳离的色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表明,巩县窑的工匠师们对多种彩料、釉料的化学组成、配制与呈色机理以及焙烧核技术熟练地掌握的运用,特别是对青花彩料——氧化钴性能的掌握和应用,在工艺技术上为唐青花的产生准备了色彩方面的必备条件。

    2、 唐青花生产的物质基础   

    黄治河两岸属浅山丘陵地带,地下有着丰富的瓷土、高岭土层和作为釉料的矿物。地面上草木繁茂,黄治河水清流急。这种自然环境为当时陶瓷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

    3、唐青花外销的交通条件   

    巩县窑的位置正外于洛水与黄河交汇的洛河地带,这里正是沟通北方大半个中国的槽运枢纽。水上、溯洛水向可达东都洛阳和京师长安;顺黄河东去,可抵郑州、开封,转入大运河向北直通华北太平原,由天津到朝鲜、日本;向南直达当时重要港埠、国内国际商留城市扬州;再顺长江东去,可直航***达东亚、南亚与中东地区。陆上,从巩县窑址向西南,经轩辕关即达唐代大都会东都洛阳,洛阳当时是丝绸之路的东端,成为巩县窑产品陆上输往西域和欧洲的重要通道。

    4、唐青花的出现是扩展对外贸易的需要   

    入唐以后,巩县窑的白瓷、三彩制品和青花瓷等陆续输出国外,除东亚的日本、朝鲜外,还有中东、伊斯兰地区。此外,伊斯兰国家中的波斯、埃及等地,不仅盛产优质钴料,而且当地人们有着崇尚蓝色的习俗,认为蓝色象征着纯洁和高尚。中唐明期,当巩县窑精美艳丽的唐三彩制品已从颠峰迈过,逐渐跌入谷而趋于消失之际,唐青花的产生却作为一个新兴的瓷器品种,沿着自己的道路持续发展了一段时间。但是,另一个方面,由于社会习俗、风尚等原因,唐青花始终未能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没有像唐三彩制品那样形成宏大的规模,产品的种类数量也和唐三彩制品相差甚远。   

     晚唐时期,大约9世纪末,巩县窑唐青花的生产开始萎缩,随之凋落。
      
    (二)   唐青花衰落的原因

    1、  社会动荡,战乱不止   

    发生于天宝14年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而衰,中原地带藩镇割锯,兵 不断,经济与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陶瓷也不例外,窑工逃亡, 一时的巩县窑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2、交通受阻   

    由于巩县窑生产唐青花的氧化钴材料需要外购,这时通往***的交通受阻,钴料匮乏,同时,产品外运也无法保证,失去了对外贸易的刺激,生产不得不停下来。

    3、唐青花没有受到国内各阶层的青睐   

    唐代京都西安和东都洛阳,是帝后大臣、皇亲国戚陵墓最集中的地方,陵墓中普遍随葬唐三彩制品和绘画陶制品,却少见唐青花的踪迹。只是及个别的中小型唐墓中随葬有唐青花。这说明唐青花既未能迎合上层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未能获得中下层人民的喜爱。在唐代遗志中出土唐青花的只有当时国内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对外贸易港口城市扬州。主要集中出土于唐代扬州城内市(官)河两侧的唐代文化中层。这种情况充分说明唐青花主要是一种为了扩大对外贸易而生产的外销品,一旦断绝外销之路,唐青花的生产基地也就随之丧失了。   

    总之,唐晚时期,已经有100多年烧造历史的唐青花,由于遭遇了不可抵御的连年战争,外销之路中断,钴蓝彩料匮乏以及窑工逃亡等原因而陷于绝境,进入委缩阶段。
           
    二 由白釉蓝彩器到青花瓷的演变与特征   
         

    唐青花生产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积累经验、革新工艺、提高质量,由粗到精,逐渐形成自身艺术风格的过程。它从早到晚发展演变的轨迹比较清楚。   

    作为唐青花前身的白釉蓝彩器大约创烧于初唐时期。器形主要有罐、碗、壶、三足炉钵、杯、水注、盂、盒、盅等。罐、碗的数量较多,并且有多种形式。一般说,罐、钵物的形体较大,其他器形都形体较小,因而实用性甚差。器体造型仍保持着隋唐与初唐时期原有的风格特点,多与初唐时期巩县窑所产三彩瓷皿的同类器相同,如罐、碗、执壶、水注等器均为饼形足,足的外侧下端多斜削一周,器行显得凝重、敦厚、古朴等,均以高岭土为胎,胎质可分为陶质、瓷质两种。陶质的烧成温度约在900摄式度左右,胎质比较疏松,胎体断面多呈米黄色或粉红色,吸水率较高,基本上属于釉陶。瓷质的烧成温度可达1100摄式度以上,瓷化程度较高,胎质坚硬,胎体断面多呈灰白色或米黄色,吸水率较低。制作工艺上白釉蓝彩器都是在烧过的素胎上先施一层化妆土,然后施釉饰彩,再次入窑烧制。器表所罩透明釉,稍呈淡青色或淡黄色,碗、杯、盂、盅类器物内外壁均施釉,内壁施满釉,外壁一般施釉到腹部,底、足部露胎,露胎处可见釉下所施的化妆土。壶、三足炉、罐等器物从腹部到下腹部。有的器物因胎釉结合欠佳,往往器面出现面积不等的脱釉现象。蓝色彩料均为氧化钴,烧成后的蓝彩呈色深浅不一,深蓝处可见闪光晶体;有晕散现象。蓝彩纹饰比较简单,主要是以点或洒的技法形成的排点纹、散点纹、斑块纹、条斑纹等,或利用彩釉的流淌性形成条带状纹饰。纹饰多装饰在口沿、上腹部、柄部或流部,部分碗类器内外壁均饰彩。   
       
    初期阶段(初唐到盛唐期)的白釉蓝彩器,作为巩县窑首创的一个新品种,最突出的标志是基本上以单一的氧化钴为呈色剂来装饰器物表面,这就初步具备了唐青花的雏形。这种具有明显地方色彩与时代风格的白釉蓝彩器,尽管在胎、釉、装饰与烧造技法上跟成熟期的唐青花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它的出现对于唐青花的产生却有着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后期阶段(盛唐中晚期)的白釉蓝彩器,常见器物主要是碗,其次是盘、罐、三足炉和杯等。器物造型规整、稳重、大方。碗多为侈口、卷沿、弧壁、圆底,饼形足消失,出现壁形圈足。盘为宽斜沿,平底,多有三个拄行短足。烧成温度一般在1100摄式度左右,有的达1200摄式度,瓷化程度普遍升高。胎质一般较粗,但相当坚硬,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断面多呈米黄色或灰白色,有的含黄色或灰色细砂粒,并形成小气孔。也有一部分器物烧成温度较低,仍属于陶质器,这部分器物往往因胎质疏松、胎釉结合不良而出现面积或大或小的脱釉现象。从制作工艺上看,首先在烧过的器胎表面施一层化妆土,入窑焙烧,然后罩透明釉,施彩,再次入窑烧成。多为釉后施彩,少数彩后施釉,可能因器中而异。还发现有的是在未经素烧的坯体上施化妆土,施彩,罩透明釉,然后入窑一次烧成。器表所罩透明釉略呈淡黄色或淡青色,釉层厚薄不一,碗类器往往内壁、底部釉釉较厚,厚处手触有凸凹感,其他部位釉面光洁明亮,多有细碎开片,一般内壁施满釉,外壁施釉到腹部,足、底部露胎。露胎处可见胎釉之间的一层化妆土。钴蓝彩料经成后呈深蓝色,发色纯正、艳丽,在放大镜下可看到黑色晶点,多有晕散现象。釉后施彩者有的彩料渗于釉中,因此有人称之为“釉中彩”。装饰技法上多采用点、绘综合手法。纹样多见在碗的内壁底部点绘二至三层的梅花组成的图案,作为主体纹饰。一般为中心一朵,周围5朵,最外层为6至7朵。每个朵花多由5个蓝色的花瓣和一个黄色的花心组成。花朵排列均匀,蓝彩、黄彩合理搭配,显得格外醒目。整个图案的布局富有规律性,装饰效果明显。此外,碗的内壁口沿下往往绘一周蓝彩竖平行直线纹作为辅助纹饰。这种梅花形多花图案也见装饰于唐三彩器皿的表面。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以串点纹组成的多种几何图案,这种纹饰形式多样,富于变化,清新自然,去不见于唐三彩器皿的装饰。   

    后期的白釉蓝彩器有着明显的由初期阶段过渡的性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造型与装饰风格上与唐三彩器皿有了更大的差别。此外,胎质方面尽管瓷质器数量曾多了,瓷化程度也普遍有所升高,但仍然存在一部分烧成温度相对偏低的陶质器。瓷质与陶质并存,釉上彩与釉下彩并存,表现了这一时期白釉蓝彩制作工艺并存的特点。   

    成熟阶段的唐青花,最早可能到盛唐晚期。常见的器物有盘、碗、执壶、罐、枕、盆等。造型丰满、素雅、庄重、大方。经理化测验,烧成温度一般在1200摄式度以上,已经完全瓷化,1000摄式度以下的陶质器极为少见。胎质细腻,胎体断面呈乳白色或黄色,内含极细灰、黄色沙粒。胎质之间仍施一层化妆土。所罩透明釉白中稍泛灰或泛黄,有的呈乳白色。釉层表面有细碎开片,器物内外壁均施釉,而碗、盘内器物底、足部无釉。个别器物有脱釉现象,脱釉处可见釉下的化妆土。器行相当规范,盘、碗内器物,一般为侈口,弧壁,口沿稍外撇作4瓣行,内壁凸起4道凸棱,环行圈足或壁行圈足。执壶器行饱满、典雅,一般为敝口,直径,弧壁,平底,一侧有双条形柄,连接口、腹部,另一侧有圆形流。蓝彩纹饰大多发色浓艳,呈色稳定。仅个别器物发色较浅淡。绝大多数为釉下彩,蓝彩中可见黑色结晶点,有的手触有明显凹凸感。花纹图案,盘、碗类大口器物均绘于器体内壁。作为主体纹常见的有菱形纹、花卉纹等,作为辅助纹饰的有卷云纹、散叶纹、蔓藤纹、棕榈叶纹等。饰彩技法全部采用毛笔绘画而成,显然是由绘画艺术移植而来,富有浓郁的写实或写意韵味,这是我国把绘画技法应用于青花瓷器装饰的肇绐。(原标题:唐青花的兴衰、外销及其在国外的影响)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互联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