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关于八卦符号及史前研究问题

2012/6/11 14:57:31 点击数: 【字体:


    提要:河南淮阳大朱村平粮台古城遗址采集龙山文化陶纺轮上的刻划符号应该是数字卦(三爻“离”卦),但它却不是“最早的符号”,也不能说它与“伏羲画卦”相关。史前考古材料和刻画中表达与反映八卦六十四卦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数字卦、阴阳爻画卦都有比平粮台数字卦年代更早的资料。八卦起源在古代文献中是与中华文明和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但中国历史、考古界在了解和释读出土材料、研究史前历史文化方面深入不够,需要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思考。
 
  关键词:八卦  数字卦  文明起源  史前研究  考古材料
 
  《光明日报》2007年4月12日发表了李学勤先生的文章《谈淮阳平粮台纺轮“易卦”符号》,对2006年5月发现的一件龙山文化陶纺轮上的刻划符号及其相关问题做了介绍和解说。该陶纺轮是在河南淮阳大朱村平粮台古城遗址城内东北隅采集到的,据《文物》2007年第3期简报报道,其为龙山文化无疑。由此,李学勤先生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理解和推测。笔者认为,有关言说大多不符合中国历史传说与中国考古的实际,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历史、考古界在了解和释读出土材料、研究史前历史文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这里将笔者的了解和认识作一简介,期望能引起学界注意。
 
  “伏羲画卦”神话传说在古代文献中是与中华文明和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中国传说时代“三皇五帝”历史和文化也大多与“易学”、八卦相关,《周易》更是儒家六经之首,三千年来被视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核心构成之一。因此易学起源、八卦起源问题向来为学界所关注与重视,它们的解决不仅可能为梳理中华传统文化、古代思想的源流关系带来实质性突破,更重要的是可能为中国传说时代历史研究的重要突破和解决带来契机和希望。
 
  八卦起源在学术界有两种主要的认识,一是认为八卦起源于远古天文历法,一是认为起源于商周占卜或者史前时代的占卜活动。多年来这两种认识都没有过硬的考古证据。1980年张政烺先生释读商周数字卦后,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后一种认识和理解,以为是发现了一些证据或可供支持后一种说法。唯金景芳先生和李学勤先生等少数学者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商周数字卦与八卦的起源无关,而只是八卦起源和成熟后用于占筮而得到的一种筮数即据以判断吉凶的卦象,李先生还推断“这种筮数已经比较复杂成熟,应该有更早的渊源,有待将来的发现”[1]。淮阳大朱村平粮台古城遗址陶纺轮上的八卦符号无疑是对金景芳和李学勤等先生卓然见解的有力支持和证实,但它却不是“最早的符号”,更不是“惟有平粮台这一件纺轮”才有八卦符号。
 
  张政烺先生1980年曾说到距今5000年前崧泽文化中有一组数字卦符号但是后来放弃了,饶宗颐先生指称的辛店文化(约当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刻画也难以认定[2]。近年有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出土陶壶上有一个三爻数字卦[3],不过据我看这个也很模糊和难以认定。笔者的了解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器刻画中,有两个十分明确的并列在一起的六爻数字卦,二者均是一五六五五六巽卦(由于发掘报告中笔画挨近不好判断,有一个也可能是一六六五五六蛊卦。见附图),而且在两数字卦的下端还夹了两个重叠的数字“六六”,应该是在起卦的过程中废弃的卦爻[4]。而且据此可以判断,当时画卦的顺序与商周时期及至今也是一样的,即依序由下往上画。
 
  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的八卦符号是三爻“离”卦(不论它是数字卦还是阴阳爻画卦),柳湾墓地出土的两个八卦符号均是六爻卦,二者的年代目前还不好论早晚,它们都属于龙山时代。但是平粮台发现的三爻八卦符号绝不是中国“最早的”八卦符号,因为根据学理和文献传说,三爻单卦的产生必定早于六爻重卦,即柳湾六爻数字卦之前必定还有年代更早的三爻卦的存在。至于年代能够早到什么时间,目前尚难以论定。
 
  曾被认为产生于汉代或周代用阴阳爻画表现的“正宗”八卦六十四卦符号,实际上在已出土史前考古材料中也有不少(只是考古学者一直把它们称为“线段”或者“平行条纹”之类,而且往往忽视它们的条数,甚至可能画错而与器物实际不合)。如青海柳湾出土Ⅱ3式46:15彩陶盆外壁画的是复卦,柳湾Ⅱ3 式214:4彩陶盆外壁画的是颐卦,柳湾Ⅱ1式760:31侈口双耳陶罐外壁画的是临卦,柳湾Ⅱ4 式902:23彩陶盆外壁画的是三爻离卦,《青海柳湾》所列马厂类型彩陶单独纹样之487号是剥卦和复卦[5]。又如甘肃海石湾下海石出土半山类型或马厂类型双耳彩陶罐外壁画有三爻的坤卦、六爻的复卦等[6]。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仰韶文化第三期白衣彩陶钵上有一周三组六个六爻坤卦符号而且其数量关系完全吻合古天文历法之历数[7]。
 
  数字卦和阴阳爻画卦之外,还有多种表达或表现八卦的符号与刻画形式。比如用八角星纹(这种八角星纹的年代在史前早到距今六、七千年前),用数量为八或六十四的线段、圆点以及其它各种刻画形式等都可以。陈久金、张敬国曾经论证安徽含山县出土5000年前玉版上刻画的八角星纹和分布八方的八个圭形箭标均是表现和寓意八卦[8],最近笔者在一篇文章中列举和证明了更多的八卦表现和表达图形方式[9]。
 
  上述这些材料为我们探讨八卦起源和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十分难得的线索和依据,只是囿于成见和传统,考古学者多半不识而其他相关学者又了解不够、深入不够,才使我们至今都有所不知。
 
  李先生将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的八卦符号与“伏羲画卦”相联系,比较牵强,不仅年代上有差距、“赶不上传说中伏牺的时代”,而且也与史前考古出土八卦资料的分布及其年代差得很远。至于据《系辞》伏牺“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而说“前人已指出伏牺时尚无重卦,离只能是三爻卦,而纺轮上出现的恰恰是这个离卦。再想到纺轮就是制作线绳的工具,又有可能充当网坠使用,看起来我们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就联想得过于遥远并且过于牵强附会了。
 
  《系辞》那段话原文是:“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叙说伏牺画八卦是观天地、取万物的结果,而各种器物的发明均受到八卦符号的启发和启示,从文理看,这种八卦符号指的是六爻重卦如益卦、噬嗑卦等等,而非三爻单卦。所以包羲氏(伏牺)“取诸离”不当理解为三爻的离卦而应当是指六爻的离卦,不能勉强与平粮台八卦符号拉上关系。
 
  李先生说“前人已指出伏牺时尚无重卦”没有指明具体文献,除了司马迁《史记·周本记》说周文王“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外尚无可靠文献和依据,而司马迁的说法已被商周大量六爻数字卦的存在所否定。中国古代文献和传说中倒有不少讲伏牺时有《连山》易、神农时有《归藏》易、黄帝时有《乾坤》易(即《周易》)的资料,而连、归、周“三易”都是六爻卦而且应该是阴阳爻画的六爻卦而非数字卦,说明伏牺时可能已有阴阳爻画的六爻卦、重卦,而这与上面分析列举的考古资料、刻画纹饰更能够吻合。虽然目前尚不清楚六爻卦存在的年代到底有多久,最早的八卦符号又产生和出现在哪里,其发展和传播情形如何。伏牺时代“画卦”以及伏牺时代的存在看来不是凭空想象和捏造,但是伏牺时代和伏牺“画卦”到底有多久、画卦的“伏牺”是在甘肃成纪还是河南淮阳或者其它地方,还无法说明和证明。
 
  我国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讨论和研究已经越来越重视和热烈,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发掘出土的考古材料尤其是史前考古材料、史前刻画纹饰尚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深入释读研究以及充分利用。一方面考古学家忙于抢救发掘和整理出土资料,缺少可靠理论、方法和某些相关知识对所得材料尤其是纹饰进行深入研究、释读,甚至器物纹饰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而普遍地存在随意对待纹饰的现象[10];另一方面考古界之外的学者由于学科隔离又大都不熟悉和理解考古材料,甚至对读懂考古报告、论文感到头疼以及茫然无绪,极其丰富和庞大的考古材料难于应用到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去。本文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讨论、批评,希望学界在了解、释读和研究考古材料方面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思考。(原标题:关于八卦符号及史前研究问题)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互联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