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济源市历史悠久,以古四渎之一济水的发源地而闻名。济源市有王屋山、太行山两座名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历代帝王曾多次登王屋山主峰天坛山祭天,到明成祖朱棣在位时,碍于交通不便,便在北京建了天坛。
济源冬凌草是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该植物药用记载始于明代朱橚所著《救荒本草》,朱橚为朱元璋五子。该书初刻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书中附以说明:“生田野中,茎方、容面四棱,开粉紫花,叶味苦。”济源冬凌草在济源民间用以“茶疗”的历史悠久,相传老愚公挖山不止,长寿不老,就因常食“冬凌草”;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曾在王屋山用“冬凌草”炼制长生不老的仙丹。
上世纪70年代初,农村面临着缺医少药的状况,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数以百万计的赤脚医生活跃在广阔的农村。在这次大规模的中草药群众运动中,发现了许多在过去典籍中未曾载有的中草药,扩大了药用植物的来源,同时利用现代提取分离检测技术,发现并提纯了震惊世界的抗疟成分 ——青蒿素,以此代替了长期进口抗疟药喹咛。河南省在这次中草药群众运动中也发现了不少新的药源,其中济源冬凌草的发现最为著名。
济源当时隶属新乡地区,是豫西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济源冬凌草治疗“噎嗝症”(即食管癌)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据《济源县冬凌草专题报告》记载:1962年济源县人民医院老药工史守礼谈到,他在日寇占领济源后,避乱到山里,曾见到一位老中医患了“噎嗝症”,是服用一种叶上结有冰凌的草治愈的。 1971年,轵城乡东天浆村张福兴、邵原乡白坡村崔进福二人服用冬凌草治愈食管癌成为实例。1973年,济源“癌症防研”小组医生钱希涛、郑宣传走山庄、访药农,终于在克井乡圪针村访问到一位放牧老人,他说:在北山上放羊,见过一种草,非常苦,牛、羊等牲畜都不吃,每到霜降后,这种草根茎地上部分,挂满了薄如蝉翼的薄冰,遇阳光不化,遇风沙不落,非常神奇,故当地老百姓称其为“仙草”、也叫“冰凌草”。
这一发现引起了当时的调查组长——河南医学科学研究所张覃沐教授的重视,他凭直觉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种新的药用植物。张覃沐教授率众小组成员踏遍了济源王屋山的崇山峻岭,了解了济源冬凌草的分布、生长情况,又从植物学的角度进行了鉴定,认为冬凌草属唇形科植物碎米桠种。
由于受当时检测仪器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河南省尚不能检测和确定冬凌草的化学结构,交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董进行冬凌草的化学结构的分析。经孙汉董院士30年的研究及河南中医学院、河南医科大学、河南医学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多学科的研究证明:济源冬凌草中含有大量贝壳杉烷类化合物,其中冬凌草甲素、乙素,迷迭香酸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冬凌草甲素、乙素是抗肿瘤的有效成分,迷迭香酸是抗菌消炎的有效成分。
大力开发药用植物——济源冬凌草资源,采用最为先进的工艺技术,分离冬凌草的活性有效成分,开发有效的制剂,保证质量可靠,必将会更好地造福全人类(原标题:济源冬凌草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