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特产 >> 浏览相关信息

河南洛宁烟叶:从水煮烟籽到全国十强

2012/7/24 9:59:15 点击数: 【字体:

河南洛宁烟叶:从水煮烟籽到全国十强

    在河南豫西山区,有一个美丽的小城叫洛宁,上古仓颉造字和洛书出处给这里披上了神密的面纱,金黄的烟叶和鲜红的苹果使小城更加声名远扬。
       
    洛宁地处在海拔400-800米之间,土壤以红粘土为主,年降雨量600mm左右,具有生产优质烟叶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国家确定的烟叶生产最适宜区。近年来,洛宁县注重科技兴烟,加大烟田物资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烟农种烟积极性持续高涨,烟叶生产水平逐年提高。连续几年来,洛宁县烟叶种植面积 10万亩左右,年收购烟叶20万担以上,烟叶已经成为县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洛宁是洛阳市烟叶生产第一大县,河南省烟叶生产第二大县,全国烟叶生产十强县。
      
    看到今日的辉煌,也许你很难想到洛宁烟叶起步时的艰辛,发展中的挫折,混乱时的疑惑,困难中的徘徊,很难想到洛宁烟叶生产经历的风雨和坎坷。洛宁烟叶从无到有,从乱到治,从弱到强,凝聚了许许多多烟草先辈的心血和汗水,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史变迁。
       
    自发种植(1978-1983)
       
    说起洛宁烟叶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前。那时候,烟叶种植完全是农民自发的,自已种植,自已抽吸,自给自足,不成规模。
       
    1978年,洛宁开始种植烤烟,但种植面积不超过1000亩。两年后,受周边县影响,种植面积迅速增加,许多农民听说烟叶还能卖钱,并且比粮食的价格还高,纷纷开始烟叶种植。那时候,农田刚刚包产到户,许多农民把上好的口粮田变成了烟田。那几年,由县供销社下属的棉麻公司收购烟叶,但棉麻公司只管收购,不管生产,烟叶种植全凭烟农自已摸索。
       
    春节前后,就要育苗了,烟农把上年留下的烟种找出来,搓一搓,加上水,用塑料片包成一小包,揣在怀里,加温生芽。由于湿度掌握不好,透气性不好,生芽常常失败,有时候,别的烟农的烟苗已经在苗畦中变绿了,一些烟农的烟芽还没有生出来,早晚常常相差一个月左右。烟苗终于出来了,绿油油一片,密密麻麻,一寸见方的烟畦内有上百株,烟农找来小镊子,爬在畦边,象绣花一样,一株一株拔除多余的烟苗。烟苗栽进大田后,也就把收获交给了老天,农民们要忙的事太多了,就再也不管它们了。烟苗被虫子咬死了——少一棵没关系;烟株生病了——先忍着把;长芽了——顾不上管;开花了——正好下年有种了。好在老天格外风调雨顺,烟株一个劲地疯长,那时候有一个品种,长得格外高,产量也最多,人站在烟田里,举起手,常常够不到采摘烟叶,农民们称之为“一丈青”。
       
    要开炕了,几十户人家一个大炕房,大户几十竿,小户两三竿,青的,黄的,上部的,下部的,一次装进四五百竿烟叶,在“革命的大熔炉”内一起烘烤。每家要记清自已的烟叶装在什么位置,有多少竿,并且在烟竿上绑上记号,防止出现差错。烟叶出炕时,一家来一人,男女老少几十人聚在一起,非常热闹。一般由年轻人进入炕房,把烟竿取下来,老人、妇女、小孩在外面接自家的烟竿。出炕烟叶是黄色时,大家一齐欢呼,议论能卖到什么价钱,烟叶的主人就会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但大多数时候,总是出炕黑色烟叶,烟叶的主人就会连喊:赔本了、赔本了,炕烟的钱也卖不够了。烘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烟叶一直持续到12月还没烤完,每家的屋内各个角落堆满的烤好的烟叶。
       
    接下来就是烟叶分级了,烟农们管这叫“整烟”,意思是把烟叶扎把、整理好就可以了。青壮年有忙不完的庄稼活,根本顾不上“整烟”, 负责“整烟”的一般是干不了重活的老人和小孩。白天不行,小孩要上学,老人还有别的活要干,“整烟”多在晚上熬夜干,或者遇到下雨天,地里活干不成,就会全家齐上阵来“整烟” 了。黄色的、青色的、黑色的,把烟叶分成这三种颜色就可以了嘛,大人只要不是傻子谁都会干,即使小孩也是一学就会,呵,也太没有技术含量了!“整烟”时,还要把烟筋没有烤干的烟叶的挑出来(由于装炕过密,这种烟叶往往不少),一部分用来扎把(不容易折断),其余的在下次烤烟时再装进炕里。“整烟”时,大人们还要记得,挑出一部分颜色比较深,叶片比较厚,劲头比较足,并且卖不出好价钱的烟叶,供自已享用。
       
    那两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在1万亩左右,但由于生产上缺乏技术,收购上难以专管,分级技术差,保管仓库小,造成群众“卖烟难”,收入很低,一些烟农从此不再种烟。以后几年,烟叶面种锐减,烟草公司正是在这种现状下艰难起步。
       
    艰难起步(1984-1987)
       
    1983年11月,根据洛宁县人民政府通知,开始组建县烟草公司,1984年烟草公司成立,1985年开始在全县建设13个烟站,由烟草公司生产技术人员指导烟农种植烟叶,并开始收购。
       
    官庄村是洛宁县的一个人口较大的村子,由三个行政村组成,人口在3000人以上。烟草公司成立之前的那几年,这里几乎户户种烟,但也因此损失最大,群众对种烟有逆反心理,烟草公司的生产技术人员到那里开展工作,遇到的阻力最大。刚开始,技术员进村,村干部不管不问,到农户宣传种烟,群众不理不睬。随后,烟草公司取得政府部门的支持,由乡干部陪同技术员下乡,大力宣传科学种烟的好种,号召大家从头再来,发展烟叶生产,但响应者廖廖无几。政府部门不得不动用行政手段,制定奖罚措施,甚至不惜采用毁苗圈田等措施。
       
    村民们不敢与政府部门作对,但暗地里想尽各种办法,与种烟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到了要催芽时,烟草公司技术员带来了优良品种“红花大金元”,安排一名村民进行催芽,并手把手地教会如何一步步操作,应该注意什么事项等。技术员刚走,在村干部的暗示下,催芽村民偷偷把烟籽在开水里煮一下,再悄悄放进催芽盆里。许多天过去了,别村的烟芽都正常“露白”,只有这个村的烟籽毫无动静,让技术员百思不得其解。村民们要的就是这个结果,芽没催成,是你技术员没水平,可别怨我们不种烟,许多村民暗暗偷着乐。但别村催出的   烟芽都有富余,技术员很快从别处借来的烟芽,育苗工作如期正常进行。
       
    为促进育苗任务完成,乡里免费供应育苗户塑料薄膜。为了那不掏钱的塑料薄膜,按照技术员的各种要求,几十畦苗床很快整成,并播下烟芽。到了晚上,个别村民偷偷拿走自家苗床上塑料薄膜,这样,既可得到免费的塑料薄膜,又可神不知鬼不觉地把烟苗冻死在“萌芽状态”,到了第二天,还装模作样可以大喊大叫,“谁把我家塑料薄膜偷走了!”,以转移技术员的注意力。没办法,技术员只好天天住在村里,守在烟畦旁。
      
    按照技术员的要求一步步做下去,烟苗果然生长得整齐、粗壮。等到烟苗彻底移栽到了大田,包村的技术员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经过艰苦努力“生下的孩子”,可以茁壮成长了。好在烟农随后开始“听话”,不再与技术员“作对”,因为栽进自家地里的烟苗,现在真正地为自已所有,烟农也想靠它换来钞票呢。再说,人心换人心,技术员是真诚想帮助他们,他们还是能感觉到的。村里烟农最终向技术员“坦白”了原先的种种“恶作剧”,哈哈一笑,成了真正的朋友!
       
    随后,村里烟农严格按照技术员的各项要求中耕、培土、打药、防病、打顶、抹杈、采收、烘烤、分级,当年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收入。
       
    1985年至1987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稳步增加,在5万亩左右徘徊。
       
    虽然种植面积逐年增长,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烟农收入逐步增加,但由于管理粗放,收购混乱,烟草公司经营相当困难。
       
    抢购大战(1988-1990)
       
    那几年,各地纷纷建立小烟厂,对烟叶原料需求急剧增加,形成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局面,相邻地区之间抢购烟叶,愈演愈烈,1988年,烟叶抢购大战终于爆发。
       
    那时候,实行15级收购烟叶,中一、中二、上一是价格最高的级别,属于上等烟。1988年,上等烟收购量占到了收购量的一半左右。
      
    烟农分级时,几乎不用挑检、分级,只需把一竿烟叶扎成把就可以了,烟农们称之为“整竿码”,打包时,烟农把好烟打在烟包的上面和下面,中间加上低次烟叶,照样能顺利过关,烟农们称之为“菜包馍”。有些烟农比较“聪明”,在烟包中间夹一些苹果、红薯等食品,验级时被发现了,就笑呵呵地拿出来,请检验人员品偿,假若侥幸没被发现,这些苹果、红薯之类马上身价倍增,卖上个上等烟叶的价钱!
       
    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凭合同定点收购,烟农们卖烟并不固定在一个烟站,各乡之间,各县之间,到处流动,哪里的收购等级稍一放松,各地烟农蜂拥而来,收购政策稍一收紧,烟叶就会马上流向周边地区。烟站和乡政府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烟农:烟站在收购时对外地烟农实行“优惠政策”,在等级上可以适当放宽;乡政府对外来烟农额外“补助”,并免费管中午饭。
       
    烟叶进入收购站的仓库,不能及时打包,堆积如山,各等级烟叶无法分开存放,到最后,库内烟叶越来越多,各等级堆放处如“革命根据地”般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完全连成一片,只根据当初各个等级的堆放位置,知道每一方位主要是什么级别烟叶。打包时,全凭打包工人的感觉,把各级烟叶分开成包,把看上去差不多的烟叶划分为一个等级。
       
    进入12月份,北风呼呼地刮着,烟站还在零零星星地收购着,烟叶象饼干一样又酥又脆,根本无法成包,只好借来一个大水罐,加满水,用大火烧开,产生蒸汽,喷在烟叶上,增加水份,然后打成烟包。至于以后烟叶能存放多久,是发霉还是变质,也就顾不上了。
       
    那两年,洛宁烟草公司遭受重创,元气大伤,周边个别县市损失更大,濒临破产。
       
    步入坦途(1991-1999)
       
    进入90年代,烟叶生产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包衣种子、营养钵育苗、起垄、地膜覆盖开始大面积推广;炕房由大变小,由混到专,逐步实现一户一炕房;低温的三段式烘烤开始使用;烟叶分级由15级演变为40级;烟叶质量标准发生变化,上等烟叶要求的黄、鲜、净标准也被淘汰,桔黄颜色成为新的标准。这一时期,洛宁生产的优质烟叶受到许多烟厂的青睐,远销全国各大烟厂。
       
    90年代,涌现出一批种烟专业大户,他们生产技术高,种烟面积大,经济效益好,成为推动烟叶发展的带路人。在种烟大村,人人懂得技术,家家种植烟叶,农民靠种植烟叶逐渐走上致富之路。全县种烟大乡河底乡,每年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左右,烟叶成为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90年代,烟叶成为洛宁县的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洛宁烟叶快速发展的坚强后盾。
       
    收购过程中,约时定点,轮流交售逐步采用,烟农卖烟不再困难;收购服务意识明显增强,烟农与烟草公司的关系明显改善;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烟叶二道贩子受到打击,收购秩序越来越好。收购管理方面,仓储条件越来越好,等级合格率趋于稳定,成包规格明显提高。那一时期,烟草公司利润大幅度增加,实力明显增强。
       
    90年代,受全面烟叶形势的影响,洛宁烟叶种植面积起伏不定,基本上三年一个轮回,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在六、七万亩左右徘徊。
       
    飞速发展(2000-2008)
       
    2000年后,洛宁县被确定为烟叶生产最适宜区,为烟叶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洛宁烟叶生产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随后几年,洛宁烟叶生产一步一个脚印,向更高水平迈进。

    在烟叶生产上,实现了“育苗商品化、生产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烘烤自动化”。全县5000亩以下乡(镇)建一个育苗点,5000亩以上乡(镇)建1-2个育苗点,建设统一的育苗大棚,由育苗专业户集中育苗,出售给各种烟农户;通过三个标准化示范园区、百里万亩烟叶产业带、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建设先进经验,带动全县烟叶生产综合能力持续提高;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秸杆覆盖、豆浆灌根等新技术全面普及,增雨防雹点建设卓有成效,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烟水配套工程逐步完成,小密集烤房全面普及;扎实地与烟农签定种植收购合同,对烟农实行星级管理。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高烟叶内外在质量,促进烟农减少用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保持烟农种烟积极性。
       
    烟叶收购更加规范。以规范贯穿收购全过程,严格落实收购合同;进一步加强对验级员、预验员和烟农技术培训;实行入户预验、密码验级、约时定点、轮流交售政策;设置茶水棚、公平秤、打气筒等服务设施,提供便民服务;下派烟叶收购质量检查组,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确保收购公平公正。通过规范化收购管理,烟叶等级纯度、扎把规格、成包质量不断提高,洛宁烟叶连续几年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跨入“全国烟叶十强县”行列。
       
    近年来,省、市烟叶生产现场会经常在洛宁召开,国家局、省局、市局领导不断到洛宁视察,省级以上新闻单位多次到洛宁采访。2007年11月26日,国家烟叶总公司副总经理陈江华同志到洛宁视察烟叶工作,评价洛宁县的烟叶“出乎意料,非常吃惊”!
       
    三十年河东河西,几代人同心同德,洛宁县烟叶生产发展的历史,是全国烟草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回顾过去,酸甜苦辣尽品尝,展望未来,海阔天空任鸟飞。如今,社会和时代又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广大烟草职工一定能够笑迎挑战,把烟草事业推向一个新的辉煌!(黄元亮)(原标题:河南洛宁烟叶:从水煮烟籽到全国十强)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烟草在线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