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特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兰考泡桐奏新曲

2012/7/30 16:12:40 点击数: 【字体:

兰考泡桐奏新曲
 

    为了防风固沙、根治盐碱地,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栽种了大量的泡桐树。而今,当地农民用自己的巧手把桐木板加工成外观精美、琴声悠扬的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销往国外赚取大量外汇。
  
    今年55岁的戴士永自1988年以来和4名农民从一把琵琶做起,逐渐把一个简陋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民族乐器知名企业。
  
    1985年,戴士永从一本《乐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北京乐器研究所经过对全国十几个地区桐木板材的研究鉴定,认为河南兰考的桐木疏松度适中,不易变形,制成乐器,音板纹路清晰美观,共鸣程度高,透音性能好,是制作民族乐器的最佳材料。颇有经济头脑的戴士永立即掂出了这条信息的分量,多年的困惑也一下子解开了。原来这么多年来上海人来兰考买桐木板是用来制作乐器的,其利润竟是桐木板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咱兰考人为什么不也生产乐器呢?
  
    1986年春节刚过,戴士永就说服村里的十几户农民,卖树、卖猪、卖鸡、卖粮筹得4万元钱购买了简单的设备。他和其他4位会木匠手艺的农民开始做乐器。几十个日夜过去了,几个农民硬是比葫芦画瓢,制出了第一台古筝。戴士永带着这台古筝,开始了中原试销之行。然而,一路红灯。开封乐器店说:“农民制作的不要。”洛阳乐器店说:“乡镇企业的不要。”郑州乐器店倒是挺认真,一边试弹一边直摇头:“做工太粗糙,音质太差。”结果还是不要。
  
    沉重的打击使戴士永一躺就是两天。冷静下来后,戴士永总结出失败的原因:缺设备、缺技术、缺人才。于是,他打算利用兰考优质桐材的优势,引进设备和人才,走联营办厂的路,并将目标选定为国内生产民族乐器最好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可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遇到的竟是:“你们那盐碱窝里有几个见过古筝的?又有几个见过琵琶的?既不懂音乐又不识乐器,就凭你们几个农民还想和我们一厂搞联营?”面对冷嘲热讽,戴士永没有退缩,他找到了乐器制作大师张连根的家,聘请他到兰考进行技术指导。张师傅深知兰考泡桐在制作乐器上的优势,但乐器制作是一个精细活,岂是几个农民能够制作生产的,不仅婉言谢绝了戴士永的好意,而且劝他重新找一条致富门道。戴士永岂能轻言放弃,一次不行,二次再请……半年间,戴士永就在兰考――上海之间往返了7次。戴士永的一片真诚终于感动了张连根师傅。1988年秋天,张师傅告别了上海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随戴士永来到兰考。
  
    张师傅从选材、加工、上漆到校音一遍遍地教,戴士永和十几个工人一遍遍地学。一次次的失败终于换来最终的成功。当年秋天,戴士永带着十多把琵琶和古筝,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参加广交会。令他没想到的是,展台很快被客商围了起来,他们有的抚琴,有的弹筝,纷纷要求签订购销合同或到兰考进行考察。
  
    不久,戴士永等人生产的“中州”牌古筝、琵琶就先后走进了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昆明艺术学校等十几个单位。1990年,新加坡乐器商慕名来兰考,与戴士永签订了两年的供货合同,购买古筝1200台。1992年,2000台古筝、1000把琵琶销到了台湾。也就在这一年,台湾商人李春正专程从台湾来到兰考,与戴士永洽谈联合办厂事宜。两人一谈即成。1992年7月,戴士永与李春正将原固阳乐器厂更名为开封中原民族乐器有限公司,李春正任董事长,戴士永任总经理并负责公司的全面工作。从此,戴士永的乐器公司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随后的几年里,公司生产的乐器达到八大系列80多个品种,产品俏销全国24个省(市)和自治区,并远销东南亚、日本、美国、加拿大等18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为国家创汇400多万美元。11月14日,记者在兰考见到了刚刚改任董事长的戴士永。他告诉记者:“中国加入WTO以后,咱兰考的泡桐将奏出更响亮、更美妙的音乐。”(原标题:兰考泡桐奏新曲)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中国青年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