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特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八里营的香瓜故事

2013/12/18 16:27:52 点击数: 【字体:

  
    夏天到了,八里营的香瓜又快熟了。站在乡里的万亩香瓜基地前,看着连方成片的香瓜大棚,河南省滑县八里营乡的副乡长刘振威很是感慨。

 他和乡里的许多干部一样,都是看着这片香瓜,从零零星星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这期间,有过丰收的喜悦,也经历过滞销和减产的痛苦,前前后后,历时十多年。

 刘振威至今还记得1999年那个冬天的晚上,当时他还是乡党委办公室主任,已经过了半夜,睡得正香时,被一阵急促的拍门声叫醒。开门一看,漫天的大雪正纷纷扬扬地飘洒着。

 叫醒他的是当时的乡党委书记巫利亚:“雪太大了,赶紧去给大棚刮雪。”

 那一晚,几乎所有的乡镇干部和村干部都被从被窝里叫了起来,来到乡里新建的大棚基地巡察,看到哪个棚上的积雪太多了就往下刮,以防被压塌,从凌晨一两点钟,一直到雪停天亮。

 像这样的故事,在这十几年中,刘振威经历过太多了。这些看似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的片段,事实上反映着许多共性的问题。在很多地方,一个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类似曾相识的故事。一个地方产业的成熟,要经历多少时间、多少困难,才能实现突破?把“八里香”的故事当成一只麻雀来解剖,或许可以从中透视到一些具体的答案。

 “我们这个地方,自古以来种瓜就甜”

 八里营开始大规模种香瓜,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的乡党委书记巫利亚,与许多农业乡镇的领导一样,都在考虑着怎么样才能让农民从土地里多赚点钱。

 究竟种什么好?这不是拍脑袋就能做决定的事儿。巫利亚带着一帮人,先后到河南省的扶沟、内乡等地考察学习,光扶沟县就去了7趟,最终确定了香瓜这一产业。

 “我们这个地方,自古以来种瓜就甜。”八里营乡刘苑村支书刘树整说。乡里特地请专家测验,这里的土壤特别适合香瓜种植。

 确立一个主导产业,需要因地制宜,科学研判,但这也只是第一步。真正把这个产业发展壮大,需要长期的坚持,八里营乡这一坚持,就是十多年。从老书记巫利亚到现任书记张兴义,十几年间,乡里的领导班子换了又换,但是一直瞄准着香瓜不换镜头,没有另起炉灶。

 既然是市场经济,就必然要面对各种各样难以完全预料的风险。这十几年中,八里营的香瓜产业同样经历过许多的坎坷和波折。

 1995年的秋后,那是八里营乡第一次大规模引进香瓜,搭建大棚进行种植。不料,棚子刚刚建起来,一场大雪不期而至,全乡1000多栋大棚几乎全部被压塌。

 一个产业的起步期,也是其最脆弱的时候——资金不足,经验不足,信心不足,一点点挫折,往往就能造成致命的打击。

 然而八里营乡并没有因此而放弃,11月底,乡里跟上级政府部门申请,整合财政资金,重新建起了大棚基地。

 在关键时刻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看似有些幸运,但事实上,省里当时正在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财政为此开列了专项资金,而八里营乡因为超前的规划和实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从而才赢得了青睐。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八里营乡党委书记张兴义说。

 “卖了瓜赚了钱,我们就吃碗面条,卖不到钱,有时就空着肚子回来”

 现在的八里营乡,有一个颇具规模的香瓜市场,是全省规模最大的香瓜交易市场,全年日均交易50吨。每年香瓜开秤时节,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于此,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八里营乡的瓜农们的香瓜也因此不愁销路。

 在市场卖瓜的张苑村村民刘奎英告诉记者,她家今年种了3个棚,一个棚估计利润在10000多元。“有这个市场就方便了,十几个省的客商都来拉瓜,卖得可好了。”刘奎英说。

 这个市场兴建于2011年,在此前,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头批发市场。在2002年之前,则连这个市场都没有。瓜种出来了怎么卖,曾一度是个难题。

 “尤其是刚开始发展的那几年,规模也不够大,外地客商来买瓜,‘客大欺行’,经常资金不到位。”张兴义说。没办法,只能自己找销路。

 当时,乡里组织干部替瓜农卖瓜。收上一车瓜来,两个副乡长拉着到市里摆摊,为了打广告,切开一两个让路人免费品尝。

 “一车瓜,卖了3天。正是六月三伏天,我们就在大太阳地里站着。”刘振威说,“因为乡里财政也紧张,所以卖了瓜赚了钱,我们就吃碗面条,卖不到钱,有时就空着肚子回来。”

 意外总是无处不在,就在香瓜刚刚有了点名头和销售渠道时,2003年,非典爆发,运输不便,导致了大量香瓜滞销,许多瓜农因此拆了大棚弃种。

 但乡里却依旧没有气馁,反而以此为契机,争取财政支农项目,集中精力开始在乡里建设香瓜批发市场,从一个小小的村头市场起步,发展到了如今这个全省最大的香瓜交易市场。此外,乡里还先后建立了洋香瓜仓储中心和商业服务中心,实行错峰销售,以规避市场风险,为洋香瓜基地和市场提供全方位服务。

 同时,八里营乡给香瓜注册了“八里香”商标,开始大力宣传,各级干部也为此四处联系、推介、奔波……

 每一个产业的发展初期,都要面临艰难的品牌推广过程。在一年年的奔波中,“八里香”的品牌慢慢打出来了。2011年10月,八里营的香瓜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荣获金奖,更是名头大振,身价倍增。

 “每提早上市一天,每斤多见一毛五呢”

 刘苑村是八里营乡种植香瓜比较早、坚持得也最好的村子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村支书刘树整感受最深的,就是科技的力量。

 刘苑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香瓜。1998年,村干部、党员带头,搞了11座大棚,种植“伊丽莎白”甜瓜,当年一亩地收入3000元。“效益不算太高,但也还过得去。”刘树整说。

 村民慢慢被带动起来了,到2002年,村里的香瓜大棚增长到70栋,然而,规模上去了,却因为缺少特色,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

 “必须更新品种,否则规模不能再增加了。”刘树整想。

 于是,村里请来了技术员,改善种植模式,更新品种,瞄准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当年,香瓜产量从每亩3000斤猛增到10000斤,销路也特别好。但是没过几年,新品种又开始退化,村里又开始更换品种。为了能让香瓜提早上市,他们从山东莘县引进了香瓜品种,并且摸索出“三膜一苫”的大棚种植技术。

 “每提早上市一天,每斤多见一毛五呢。”刘树整说。

    一边更新品种、摸索技术,一边逐步扩大规模,这也是整个八里营乡的香瓜种植之路。十几年间,起起伏伏,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最终成就了全乡1.5万亩的香瓜种植面积,1万亩的香瓜生产示范基地。在销售旺季,香瓜交易市场日均交易量150吨。如今,看着市场上的繁忙交易景象,说起当年卖瓜的辛苦经历,八里营的乡干部们也多了几分自豪。记者 赵经平(原标题:八里营的香瓜故事)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中国网 2013-5-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