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特产 >> 浏览相关信息

汝阳:“乡官”获杜仲专利农民增收入

2013/9/13 13:53:22 点击数: 【字体:

汝阳:“乡官”获杜仲专利农民增收入

    汝阳县王坪乡党委书记几年间两获国家专利,用他的专利技术生产的杜仲系列茶在获得省科技成果奖之后,20日又获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乡党委书记怎么和专利技术挂上了钩?这得从王坪乡的6万亩杜仲说起。    

    6万亩杜仲像一团火,不停地“烧着”田汉文的屁股    

    杜仲,落叶乔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树皮和树叶均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病毒等药用保健作用,杜仲因此被称为“神奇之树”。    

    王坪乡农民大规模种植杜仲始于1994年。其时,杜仲皮的市场价达到每公斤180元。受高价诱惑,各地纷纷种植杜仲,王坪乡利用扶贫贷款一下种了6万亩。四五年时间过去了,等到王坪乡农民种植的杜仲树到了能够环割剥皮的时候,市场上杜仲皮的价格已直线下跌到每公斤18元,而且杜仲树5年才能环割剥皮一次,当地农民的致富的梦想破灭。   

    田汉文就是在杜仲种植业陷入困境时的1998年调任王坪乡乡长的,并于2001年接任该乡党委书记。一到王坪乡,他首先需要直面的就是王坪乡的6万亩杜仲,能否将这一大资源转化为效益,不仅关乎农民的收入,而且关乎乡党委、乡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当时王坪乡的实际情况是:一条2米宽的土路是该乡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电仅通到乡政府所在地,乡财政收入近有50万元。乡里想通过招商引资来开发杜仲资源,想方设法好不容易有人有了意向,可人家一到王坪,二话不说掉头就走。也找过科研单位,人家倒是很愿意开展杜仲开发项目课题研究,但条件是需要提供至少30万元的课题研究经费,并且成果出来后,还要支付数目不菲的成果转让费。走投无路,只好自己靠自己。    

    利用杜仲叶是解决问题的“牛鼻子”    

    田汉文在大学学的是物理专业,和杜仲风马牛不相及,一切只好从ABC入手。查阅了大量资料,田汉文觉得自己抓住了“牛鼻子”——从开发杜仲叶入手。杜仲皮虽然市场价低、收获周期长,但农民总算还有收入,而同样具有药用保健作用的杜仲叶却一分钱也换不来。6万亩杜仲树,每年都有数百吨的树叶。    

    当时,市场上对杜仲叶的唯一利用途径是制作杜仲茶,但各个品牌的杜仲茶销路均不是很好,所以对杜仲叶的需求量十分有限。经反复捉摸,田汉文发现市场上现有的杜仲茶销路不畅的主要原因是泡出的茶味苦,颜色呈褐色,咋一看像中药汤一样。同时,这些杜仲茶采用的是传统的干叶蒸炒制茶法,而杜仲叶晒干后再蒸馏,药用保健作用明显下降。如此一来,喝茶的不喜欢杜仲茶的味道,治病、保健的不满意杜仲茶的效果,被抛弃也就顺理成章了。能否利用杜仲鲜叶制茶,是之兼有药用保健作用和绿茶特有的清香呢?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情,但有了这种想法,它就成了田汉文努力的目标。而要完成这个目标,首先要学会制茶,田汉文决定到南方的茶厂去“偷艺”。  

    身份是田汉文“偷艺”时最好的保护伞    

    从1999年开始,每逢乡里的工作稍有空闲,田汉文就南下,目标主要是浙江、江西、福建这几个产茶大省。    

    田汉文“偷艺”,他的身份是他最好的保护伞——无论是当乡长,还是当书记,别人都不会往“偷艺”上想,因为这些年北方各地到南方参观学习的人多了,参观团的人各种各样的目的都有,唯独没有“偷艺”的,特别是对党政官员来说。    

    人家不防,并不等于“偷艺”就很简单,工艺这东西,并不是写在书本上,看一下就明白,需要细心去观察,用心去捉摸。看得多了,田汉文慢慢也就看出了门道:炒茶工艺,最讲究的是火候——用多高的温度来炒多长时间。于是每到一家茶场,田汉文总要把手伸到人家的炒锅中,试试茶叶的温度,并大约估算一下时间,以此来进行总结。    

    “偷艺”也曾引起过别人的怀疑,在西湖边上的一家茶场,厂里的技术人员就看出了他“行为不端”,一个劲催他快走,后来接待单位还专门打电话到汝阳核实他的身份呢。    

    多个茶场走下来,田汉文心中有了底,就回来亲自操刀上阵。他买来市场上能买到的各种加热设备和各种各样的炒锅,开始利用晚上在办公室或家中开始炒茶。由于办公室内摆着许许多多的炒锅,还曾引起过一些误会,一些群众地下议论:“这个乡干部是个‘吃嘴精’,办公室里房里恁多锅,整天不知在弄啥山珍海味吃呢。”    

    搞试验,最初的新鲜和热情一过,剩下的就只有枯燥了,而伴随枯燥的,又是接连不断的失败地打击,所以气馁也就随之而来了。田汉文也曾多次让失败整得灰头土脸,把炒茶的家当收拾起来放到了角落里,但6万亩杜仲的面积确实太大了,只要到乡里,脸前身后到处是杜仲树的身影,重新拿起炒锅……2001年3月,田汉文终于用电为热源炒出了各项指标均合格鲜叶杜仲绿茶。和传统工艺炒出的杜仲茶相比,这种杜仲茶最大限度保留了杜仲叶的药用保健功效,泡出的茶水清香浓郁,颜色呈草绿色。   

    鲜叶杜仲茶工艺掌握了,田汉文又把目标瞄向杜仲雄花茶。杜仲树雄雌异株,这种茶便是用雄杜仲树的花炒制而成。对于杜仲雄花茶,田汉文只在书本上见过介绍,但市场上没见买的,多次摸索着炒下来,结果一塌糊涂——杜仲雄花呈针状,只有2至3厘米长,十分娇嫩,遇热就焦。就在田汉文几近绝望、就要放弃时,他听到了上海一家科研单位拥有此项技术,就满心希望地前去了。    

    然而上海这家科研机构明确告诉他,这项技术的转让费是20万元。田汉文想以贫困县的名义让对方照顾,没想对方冷冰冰地说:“贫困地区免谈。”田汉文的脸一下子涨红了,就想起身离去,可忍了再忍,又舍着脸求人家给一点样品看看。研究所的人可能也感觉到说的话过分了,就拿出一个信封,在里面给他装了10克左右的杜仲雄花茶。
   
    受了刺激加上有了样品,走出研究所的大门田汉文发誓一定要炒出杜仲雄花茶来!回来后他又开始了熬夜……  

    2001年3月8日晚,田汉文的办公室内挤满了人,大家都在焦急地看着田汉文为这一台他改造过的微波炉忙碌。之前,田汉文已成功解决了炒制杜仲雄花茶的关键技术——杜仲雄花在炒制过程中的防氧化,现在就只是炒制时间和温度的数据的取得了。晚上9点多,当田汉文打开微波炉的炉门时,一股清香飘出——这是杜仲雄花茶炒制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满脸红光的田汉文大喊一声“成了!”,办公室内一片欢腾。   

    第二天,田汉文还用从上海带回的那个装样品茶叶的那个信封,装了满满一信封他刚炒出的杜仲雄花茶,寄了过去。没过多久,上海的电话打过来了,问明情况后,对方告诉他这项技术可以申报国家专利。这还真提醒了田汉文。经申报,第二年他的鲜叶加工杜仲茶工艺和微波加工杜仲雄花茶工艺双双获得国家专利证书。

    为将尽快出效益,他选择了无偿出让专利技术    

    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技术,田汉文名声大振,不断有人前来和他谈技术转让的事,但由于田汉文的条件太“苛刻”,都没有谈成。田汉文开的价码不是要付给他多少钱,而是把厂建在王坪乡,收购王坪的杜仲叶和杜仲雄花,让漫山遍野的杜仲叶尽快变成农民手中的钞票。    

    制约条件还有一个,用电和微波炒茶在国内属于首创,没有生产设备。田汉文只好决定利用自己在河大物理系学过的知识,自行设计。他和中信重机公司合作,经过8个多月的努力,2002年4月,这台46米长的电脑控制的红外线自动炒茶机终于走下了生产线。    

    有了专业机器,又有两项专利技术撑腰,澜博公司的人来了。选址建厂,第二年投产,产品一投放市场,反映良好,两年的时间,他们生产的杜仲系列茶已销往附近的6个省市,今年,公司的销售额将超过2000万元。与此同时,今年,王坪乡群众向澜博公司卖杜仲叶和杜仲雄花80余吨,收入350万元,全乡农民人均276元。    

    田汉文松了口气,但他说目前杜仲叶的利用率只有10%。为此,这两年他与河南科技大学专家联合开发杜仲口服液以及从杜仲叶中提取绿元素、桃叶珊瑚甙和杜仲胶,两项技术已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并已着手申报国家专利。田汉文说,这两项技术投入生产后,杜仲叶的利用价值将提高50倍……    

    一个乡党委书记党委书记醉心于搞专利发明,是否有不务正业之嫌?汝阳县一为主要领导告诉记者,田汉文搞专利发明并没有影响工作,这些年王坪乡的各项工作大有起色,特别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硬指标——经济总量,王坪乡已连续5年增速位居全县各乡镇前5名。当记者用同样的问题来问王坪乡的群众时,他们说:“田书记干的事能提高我们的收入,这是最务正业的事!”(原标题:汝阳:“乡官”获杜仲专利农民增收入)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农博网(2006-10-2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