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朝后期起,襄城县烟草种植历史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后来更是成为全国三大烤烟发源地之一。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来到襄城县视察,看到大片大片长势繁盛的烟田,他充满激情地说:“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自此,“烟叶王国”就成了襄城县的代名词。值毛主席视察襄城县5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顺着历史的长河,沿着毛主席的足迹,共同走近——
紫云山青,汝河水秀;山峙水绕,沃野平衍。
短短16个字,便把襄城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描绘了出来。襄城县位居淮河水系上游、伏牛山脉东段。隶属淮河水系的汝河穿县而过,隶属伏牛山脉的紫云山、首山等横亘东西。
而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来到襄城县视察,更是为这个因周襄王而得名的古老县城增添了许多别样魅力。如今,在县城一角,坐落着一座为纪念毛主席视察而建的“毛泽东主席视察襄城纪念馆”。而这座纪念馆不仅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我市第一家红色旅游景点。
在73岁的褚建中老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纪念馆。走进纪念馆大门,直接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毛主席铜像:他身材高大魁梧,右手拿着草帽,双目眺望远方。
走进纪念馆,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复古模型、一件件历史文物就是一段段历史,记录着“烟叶王国”的前世今生。
关于“烟王”的传说
关于襄城县的烟叶,褚建中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在民间流传已久的关于“烟王”的传说。
在襄城县县城西南令武山和紫云山中间有块川谷平原,叫做“里川”,生产烟叶。相传,张庄张姓二兄弟在烟地里锄草,突然中间一道金光冲天,哥哥以为是宝,一把拉住弟弟前去寻找,可是什么也没找到,只发现黄澄澄、金灿灿的一棵烟。哥哥摘一片放在嘴里吃,弟弟也好奇地采一片卷起来吸,吃着满口香,吸着味芬芳。这棵香气四溢、佳味怡神、采摘不尽的烟棵,人们就叫它“烟王”。从此,“烟王”在哪里出现,哪里烟叶就丰收。
虽然说,这只是一个反映烟农美好理想的浪漫主义传说,但据褚建中老人讲,襄城县生产烟叶300多年来,以量大质优著称于世,县境西南浅山区的“里川烟叶”更以吃味醇和、香气浓郁、劲头适中、油润丰 满、燃烧力强,色、香、味特优,被国内外烟草市场列为高级卷烟的最佳原料。
全国三大烤烟发源地之一
在纪念馆门的两边,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两块牌子:一个写着“中国烟草文化之乡”;一个写着“中国烟草文化研究基地”。这两块牌子彰显了襄城县烟草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
按照《襄城烟草志》的说法,襄城县从地理位置上与世界著名烟草产区位于同一纬度地带,种植烟草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根据历史记载,襄城县种植烟草早期为晒烟,始于明朝天启中至崇祯年间(1624至1644年),最初在今紫云镇张村及十里铺乡一带种植。1913年,开始引进美种烤烟,为全国三大烤烟发源地之一。而来此取土化验的英美烟草公司专家认定,襄城县的土壤成分、性质与美国烤烟圣地弗吉尼亚相同,被誉为“东方的弗吉尼亚”。1914年,襄城县烟叶被选送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赛会”参展,并获得极高的赞誉。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襄城县烟草生产开始恢复并得到较快发展。1953年,全县种植烟草面积达13.58万亩,亩产由建国初期的55公斤增长到83.5公斤,总产量分别占全省、全国产烟总量的15.98%和6%。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襄城县不断改革种植和管理技术,烟叶产量和质量逐年提高。襄城县烤烟因而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介绍完这些历史,褚建中老人颇有感慨地说:这也许是毛主席到襄城县视察的一个缘由吧。
毛主席来了
在纪念馆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当年毛主席视察襄城县的亲历者写下的回忆资料。
在这次视察中,时任襄城县委副书记的刘熙民几乎全程陪同。他在1989年8月7日写下的回忆文章《回忆毛泽东主席视察襄城县》中这样写道:“ 1958年8月6日晚上12点,我忽然接到许昌地委副书记马金铭的电话。他说:‘明天上午,中央领导去襄城县视察工作,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陪同。’这句话,他反复说了两遍,接着他又说:‘为了迎接中央领导的视察,你要亲自负责,连夜做好一切准备。视察点的交通,要保证畅通无阻,离城也不要太远了,集中一些为好。中午休息、吃饭和安全问题都要专人负责做好,你还要准备个全县工作情况的汇报。离天明时间不长了,要马上组织行动,明天你在机关等着,地委去车接你。’”放下电话,刘熙民立即召集在机关的县委常委开会,认真进行传达,并进行了具体分工:县长张庆雯负责后勤保障,安排吃饭、休息和安全保卫工作,县委办公室通知县直机关搞好环境卫生。刘熙民自己带领几名干部到县城周围社区确定视察地点,察看行车路线……而在这些忙碌的人群中,就有当时在县政府办公室工作的褚建中。那时,他才23岁,而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也与烟草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8年8月7日6点左右,在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省委书记处书记杨尉屏、史向生,许昌地委副书记马金铭,许昌专署专员王延太等人的陪同下,毛主席乘车沿许南公路向襄城县驰来。
刘熙民这样写道:“8月7日,东方刚亮,我正在刮脸洗刷,忽然外边有吉普车声,我赶忙洗刷完毕。不一会儿,地区公安处副处长辛建同志走了进来,他握着我的手高兴地说:‘毛主席来了,已从许昌出发,马金铭书记让我来接你。’啊!伟大领袖毛主席来了!我又激动,又紧张,心都要跳出来了。我们慌忙吃了点早餐,就驱车去迎接毛主席。”
“叫北京人看看你们这里的庄稼!”
在纪念馆内诸多照片中,毛主席站在高高的谷子地里的照片最为引人注目。关于这张照片,襄城县史志总编辑室编写的《名人在襄城——国家及部委领导人莅襄城视察纪实》一书中有着详细的描绘。
书中这样写道:“7点30分,毛主席乘坐的轿车在颍河南岸许(昌)南(阳)公路上停下。毛主席走下车后说:‘这里的烟叶也很不错嘛,就在这里看吧!’他健步走向双庙乡十四农业社郝庄第二生产队的烟田……毛主席顺着烟垄向烟田深处走去,露水吻湿了他的衬衣,鞋上沾满了泥巴。新华社记者侯波、《河南日报》记者宋海燕正忙着照相,毛主席指着身边的谷子地对他们说:‘不要光照我,应该照这。’这块地的谷子棵高、穗长,微风吹过,频频点头,好像是在向毛主席报告:今年又是个大丰收!毛主席兴致勃勃地走向谷地,对吴芝圃、史向生说:‘咱们在这里照个相,叫北京人看看你们这里的庄稼!’记者忙把这个动人的情景摄入了镜头。”
而就在毛主席准备离开郝庄时,刘熙民、辛建从县城赶来了。毛主席和刘熙民、辛建一一握手,并询问了他们的名字、年龄等。听着两人的介绍,毛主席分别幽默地说:“噢!你是康熙的人民啊!”“是辛辛苦苦地建设社会主义啊!”接着,刘熙民和吴芝圃一起同乘毛主席的轿车,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开始到别处继续视察。
“解放式”水车
走出纪念馆,绕到后面,有一个修葺一新的亭子,上面写着“观井亭”,亭内安装着当年毛主席视察过的“解放式”水车。
关于这部水车,刘熙民在回忆文章中写到:“8点多钟,毛主席乘坐的汽车在县城东下了许南路,顺着一条向东的土路,来到三里沟乡后梁庄村北。毛主席一下车,就被田间劳动的群众认了出来,个个拍手欢笑,惊喜万分,一齐涌来欢迎。毛主席微笑着和群众一一握手。”
“毛主席经过麦场顺烟垄走进烟田,看到一部水车在井台上停放着。他走过去看了看,问我和三里沟乡副乡长周天顺:‘这叫什么水车?井里的水够浇不够?一天能浇几亩地?’我们回答:‘这是解放式水车,井里的水够浇的,一天能浇五六亩地。’毛主席又看了看水井,健步走进了大面积烟叶丰产田。”
“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
在纪念馆左侧的墙壁上,几个金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上面书写着毛主席当年对襄城县的评价:“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
也正是这句话,让襄城县多出了一个代名词——“烟叶王国”。而刘熙民的回忆文章详细记录了这句话的前前后后。
还是在后梁庄的烟田里,毛主席点燃一支烟吸着走着,问王延太:“你们的烟好,还是山东潍县的好?你们比较了没有?”王延太回答:“现在全国十二个省烤烟会议正在这里召开。他们说这里的烟长得不错。”毛主席满意地说:“他们在你们这里开会,你们的烟要比他们的好。”
毛主席在烟叶试验田里走着,健步登上了田间路埂,举目四望,只见烟田一块连着一块,一块比一块强,真是烟林、烟海,无边无际。毛主席兴致勃勃地对马金铭说:“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