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年前《商丘日报》创刊的时候,编辑部梳理商丘名优特产,把胡芹排在了靠前的位置。因为它根小棵大、茎部光滑、清脆无渣、芳香可口,素有“芹王”之称。在古代,宋代以来属历代贡品。由于它盛产于胡襄集附近,于是人们把它叫做胡芹。相传,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正式当了皇帝,把他曾当过节度使的睢阳改为应天府。应天知府为了讨好皇上,用胡芹进贡以联络感情,得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赞赏。自此以后,胡芹就作为贡品延续到清代。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胡芹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特殊功效。所以,它作为一种绿色保健食品,很受人们的喜爱。
记者一直在思考,胡芹为什么能有千年不变的品质呢?胡芹村党支部书记刘全庆向记者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这个地方特殊的沃土和水质。10公里地以外的地方曾有人用胡芹种子试种,但生产出来的芹菜有渣,品质锐减。这里可以借用一句古话: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二是种子必须用胡芹村传统的菜种,而又每年提纯、复壮、优化。有好事者也曾用外地芹菜种下种,也曾试种过西芹,结果不但生长不好,品质也是锐减。三是独特的栽培技术和储藏技术。刘支书介绍说,胡芹讲究“三立”,立夏育苗,立秋移栽,立冬收获。传统的陆地菜,气温一到零下(摄氏温度)就要收获,而胡芹村的菜农1999年从外地引进了温棚技术,一到立冬,就架起了大弓棚,多生长半个月左右,一亩地竟能增产1000多公斤哩。亩产最高可达7000公斤,一棵最重可达两三公斤。芹菜上窖,更加清脆,一公斤能多卖4角钱左右。芹菜窖是在平地上挖2尺深的坑,垛2尺高的土墙,放上芹菜后,用塑料薄膜、玉米秸、草苫子保暖。芹菜上窖不但增强品质,还使它在根部生长出嫩芽,当地人叫芹黄。50公斤芹菜能生出15公斤芹黄,一公斤芹黄一般能卖4元多钱,最贵时一公斤能卖十一二元。
记者了解了胡芹本身的情况,又想知道胡芹村发展芹菜的种植历史。刘支书告诉记者说:胡芹村村不大,地很少,全村860人,只有758亩地,180户人家分4个自然村。虽然胡芹很早就出名了,但多年来一直是陆地菜,上不了规模。农民也未能致富,1999年以前最高年人均收入才1300元。1999年,26岁的刘庆全是村委会主任,他主动走出家门,到外地考察学习蔬菜种植,引进弓棚。胡芹生产不但产量增加,面积也迅速扩展。4个自然村除了刘庄少一些,胡庄、王李行、张菜园家家户户种胡芹,占全村土地的80%。弓棚的引进,改变了胡芹村的传统种植历史,也使刘庆全在胡芹村威信更高,于2002年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记者问,胡芹种植季节性强,那么,春夏时节怎么利用土地呢?刘支书说,胡芹又带动了其他蔬菜的种植。在胡芹村的土地上,一年四季是蔬菜。每年一进入1月,就栽植了黄瓜、西红柿,双层膜保温,同时黄瓜里面套种荆芥,西红柿里面套种黑白菜、黄心菜;夏秋季,种植辣椒、豆角、茄子等陆地菜。胡芹村的种植模式就这样定型了。
我们开始给菜农算收入账。以半亩地为单位,春季黄瓜、西红柿等:二三千元;夏秋季陆地菜:二三千元;冬季胡芹:五六千元。
胡芹村种菜致富了,他们就开始提高生活水平。2002年,在胡庄首先搞胡芹新村,统一规划,统一建筑,每户一座楼,上下两层。当时每户投资在五六万元。2003年,省长李成玉来到这里视察。刘支书说着,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起身就要去拿他和省长的合影照片。
陪同记者采访的高主任介绍说,胡襄镇历来重视胡芹种植。记者对他们的做法归纳为六个字:宣传、扶持、推广。
先说宣传,在公路边制作大型宣传牌,印制广告宣传单,在胡芹包装袋上印制胡芹介绍。再说扶持,为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镇里积极申请沼气池扶贫项目,去年在胡芹村发展120多个沼气池,用沼液喷洒胡芹,使苗壮长势旺,不生虫,不打药,还能增产10%。说到推广,主要是在胡芹村周边的村庄,采用胡芹村的菜种和技术,在史庄村、陆洼村、李兰村、侯庄村已经发展1500亩。
胡乡镇新任党委书记王书记虽然刚刚到任3个月,对于进一步开发胡芹已经有了新的打算。过去胡芹的销售主要在当地,销往外地的芹菜每年也就是六七万公斤,虽然不愁卖,但价格也就是2元钱左右一公斤。现在他们正在积极筹备在国家注册商标,搞真空包装,把产品打入大中城市,既提高了价格,又扩大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地方的美誉度,可谓两全其美。(作者: 文/图本报记者 李传申)(原标题:千年的胡芹现在怎样了——访柘城县胡襄镇蔬菜专业村胡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