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一青年在深山里散养了2000只卢氏鸡,经过半年多的辛苦,终于养成了1500只健硕而珍贵的卢氏鸡,但目前他遇到了销售难题—— 稀禽珍品卢氏鸡 养在深山人未识
为落实三门峡市委提出的“万名干部进农家”活动精神,本报记者一行于12月3日赶往距市区200公里外的卢氏县龙王庙村,随机走访农户30多家。交谈中,记者偶然了解到该村寨沟组村民李海波养了2000只卢氏鸡,但目前遇到了销售难题。记者一行决定到李海波养鸡的山沟里看一看。
被誉为“世界稀禽珍品”的卢氏鸡
据了解,卢氏鸡属于河南省三大地方良种鸡之一,属小型蛋肉兼用鸡种,所产绿壳鸡蛋更是国内外罕见的具有开发价值的蛋品。卢氏鸡开发项目是由省、市、县畜牧局和科技局以及卢氏三特牧业有限公司联合实施的河南省畜禽改良重点项目。卢氏鸡前些年已通过国家农业质检部门测定,具有“三高一低”(高碘、高锌、高硒,低胆固醇)等特点,属不可多得的营养佳品,曾被农业部专家誉为“世界稀禽珍品”,被列入《河南省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2006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今年6月,李海波以每只1.5元(卢氏县财政补贴6.5元/只)的价格购买了2000只卢氏鸡种苗,在深山沟里散养。因为是第一次养卢氏鸡,为减少风险,李海波根据当地气候较冷的特点,决定专养公鸡,养成后卖肉鸡。其间,卢氏县畜牧局高级畜牧师莫占民、苏建方专门给李海波等人提供了技术指导。
一个人住在山坡上搭的帆布棚里
雪后的羊肠小路异常难行,记者在泥泞中艰难地走了几里地后,来到了李海波养鸡的山沟里。
老远便见到山坡上和沟底到处都是各种颜色的卢氏鸡,唧唧咕咕地边跑边啄边叫。记者不停地追着鸡群拍照。拍着拍着,镜头里闯进了一只警惕的大白鹅。村干部说,这是用来对付黄鼠狼的,据说黄鼠狼怕大白鹅。
沟对面站着一位40多岁的妇女,穿着厚厚的棉衣,仍然冻得缩着身子。村会计马占军说,这是李海波的母亲,“帮他养鸡”。再往前走不远,记者看到了一个年轻人,一脸稚气,身材瘦小,这就是李海波,今年23岁。
李海波话不多,记者问一句,他才简短地答一句。
一片窄长的坡地里,是李海波用帆布搭起的两个大鸡棚。紧挨着鸡棚的一个约几平方米大的帆布棚里放着一张床,床上有厚被子和褥子。这便是李海波住宿的地方。“晚上你一个人在这山上住?”李海波冲着记者点点头。“不害怕吗?”“不怕。”“特别冷吧?”“没事,习惯了。特别冷了,我把电褥子插上。”
为养好鸡想了许多办法
李海波去年曾在灵宝的一个培训班上学过养殖技术,再加上自己爱好这个,所以他养鸡特别细心,特别操心,想了不少办法。
秋季,有野猫来咬鸡,他就买来土夹子,或点燃过年放鞭炮时余下的“冲天雷”,吓跑它们。为了对付黄鼠狼,他专门养了一只大白鹅。为了防止老鹰扑鸡,他在养鸡棚旁边的一棵高树上缠上几个鲜红的小旗或塑料袋,借风摆动,专吓老鹰……尽管这样,鸡还是损失了一些,现在还剩余1500只左右。这些鸡经过李海波的悉心照料,个个健硕敏捷,灵性好动。
说着,李海波进屋抓了些玉米准备喂鸡。一时间,记者看到山坡上、鸡棚周围有许多鸡在跑动,像流水线一般集结到李海波周围,咕咕欢叫着争食吃。
品牌鸡遇到销售难题
“俺娃儿养鸡可‘受症’(艰苦)了。”李海波的母亲李莲朋对记者说。养鸡半年来,李海波先后借了2万元买玉米、小麦,给鸡补充营养。半年过去了,鸡养成了,可李海波却为把这些品牌鸡顺利卖出去而犯了愁。
12月1日,李海波用麻袋装了13只鸡到卢氏杜关镇的集市上卖。有个自称是几十公里外一家饭店的老板告诉他,想以每斤10元的价格买走这些鸡,但要李海波送到饭店。李海波掏钱雇了一辆摩托车将鸡送到目的地后,没料到那人却在百般挑剔后竟然不要了。生性老实的李海波不想将鸡再拉回来,只好将市场价应卖到一只50元左右的鸡,忍痛以18元的价格卖给了那家老板。
回到家,又冷又气的李海波感冒了,一连睡了好几天。
“这事把我也气得不行,可是孩子小,没经验,人也老实,俺只能忍气吞声。”李莲朋皱着眉头说。
“这么好的品牌鸡,还是山上散养的,应该像绿壳蛋一样卖个好价钱。”记者安慰李海波母子俩不要太着急,也会帮忙想想办法。
临别时,母子俩送了记者一行很远,眼里充满期待和渴望……
12月11日早,记者因联系客户暂无结果,与李海波通了电话。他告诉记者,前天夜里,山里下了一场大雪,卢氏鸡只能靠粮食喂养。情急之中,他用编织袋装了10只鸡,骑上摩托车去杜关镇和官道口镇碰运气,结果只以很低的价格卖掉了3只……(原标题:卢氏鸡:养在深闺待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