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美食 >> 浏览相关信息

董永与武陟油茶的故事

2012/8/6 10:46:30 点击数: 【字体:

    一提起武陟油茶,人们就会随口说起汉光武帝刘秀,好像历史上早有定论,刘秀就是武陟油茶当之无愧的发明家。其实不然,据多方考证,武陟油茶的发明专利权证书应该归董永所有,而对于汉光武帝刘秀,充其量至多只应该发给他一张“提高与推广者”的大奖状。
  
    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被王莽的新军撵到怀县(今武陟县)小董村南面的沁河滩中,被正在河滩中采药的汉孝子董永救起。他的谋士祭遵劝刘秀道:“主公,天色已晚,你我又饥又渴,不如先到董永老先生家登门拜访,也好日后认门酬报大恩。咱在老先生家歇息片刻,然后乘黑夜它去,不露踪迹,更为万全”。祭遵一番话说得刘秀连连点头:“如此烦劳董老先生”。
  
    刘秀和祭遵随着董永到了董永家里。董永的妻子张七姐清晨起来带着孩子去驾部村干娘家走亲威,今天未归,家中只剩董永一人。董永生怕官府耳目得知刘秀在此,也不敢声张找他人帮忙,自己平时也不很会做饭,只会打“糊涂”(音“忽读”,武陟人对稀饭的方言称呼)。看着刘秀和祭遵饥渴难忍的狼狈相,董永只好自己抱着公鸡下蛋,勉为其难。于是就放上锅,点着火,添了油,将过年节吃剩下的一些小豆腐丁放进锅中翻炒,本想再添点菜,炒菜盛出,再打一锅糊涂。不想思想紧张过度,错把半瓢干面倒了进去炒了起来,等到炒得半糊,才发觉错了。时间紧迫,容不得倒掉重做,于是就将错就错,错打错处来,就又赶紧添了水,放上盐和调料,搅成了大半锅咸糊涂。董永用勺搅了搅,觉得有点稀,不顶饥,灵机一动,就把家中过年时剩下的炒花生米、煮咸豆、芝麻盐、碎粉条等一古脑儿全倒入锅内,搅得稠乎乎的。正在煮熬,饥不择食的刘秀等不及了,拿过勺子尝了一口,连声叫好,不等往碗里盛,就着勺子就喝了起来。董永家里就这一把勺,也不好意思从刘秀手中夺,只好拿碗代勺,给刘秀和祭遵盛了两碗放到桌上,他们二人一见,就象几百年没吃过饭似的,狼吞虎咽地“呼噜”起来,眨眼功夫就把锅里刮得一点不剩。就这样,刘秀还嫌没吃够,把碗和勺也舔了个一干二净。
  
    夜已深了,祭遵催着刘秀赶快离去,刘秀舍不得动身,仍不断地吧叽着嘴,上下舔着嘴唇,回味着刚才吃过的那顿永生难忘的美味佳肴。问董永到底做的是什么饭,竟然如此好吃。董永坦诚相告:“我以油锅误炒干面,做了一锅半糊的茶饭,也不知该叫什么名”?祭遵不愧为才高八斗的文豪,眼珠一转,脱口而出“炒之有油,饮之为茶,世上绝品,名曰油茶”。刘秀听了连声称赞:“油茶,油茶,真香,真好 。”

    后来,怀都被改称为武陟,怀都油茶也随之被改称为武陟油茶。天下人一提起武陟油茶,仍普遍认为刘秀是油茶的大发明家,对董永的发明专利毫不知情。但武陟县的老百姓仍坚持尊董永为发明油茶之祖,每到正月十三日这天下午,家家户户都要依照董永在当时炒面的过程,每家都要炒制二、三斤油茶粉,一直喝到正月十五晚上,庆贺三天,以表示纪念董永的伟大发明。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焦作日报 原文时间:2010.5.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