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水席
我非常喜欢洛阳。只是形成匆匆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这个城市的精髓。在中国每一个可以称之为古都的地方都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和无穷无尽的传说,还有根植在这个地方百姓心里的市井文化。
关于洛阳这个地方本身,说也说不完,几乎古老中国的每一次颤动都与这里有牵连。这里可以衍生出“定都、儒学兴盛、根源、文明、传承、大运河、河图洛书、洛阳铲、洛阳纸贵、华夏文明、交通枢纽、牡丹、龙门、佛学、白马寺”等等关键词。洛阳的城市史建都史简直就是一部华夏文明史。
还有一个关键词忘说了。美食。
历史总是太厚重,留给人们不是思考就是叹惋,要么就是沉甸甸的难以露出笑容。饭桌上却是活的历史,吃在嘴里美在心头,体现在百姓餐桌上的风情远远要比故纸堆里的沉重历史鲜活生动的不是一点半点。
陕西有它的面食文化,北京有它的地域小吃,而洛阳,非水席莫属。
洛阳的水席历史悠久,千百年以来长盛不衰。朋友说这水席有两种含义,第一就是很多菜都是汤汤水水,第二就是必须以流水一般一道接一道的吃,过去的婚丧嫁娶,新年团聚都要吃水席,所以这份手艺也成为夫家考量新媳妇的一道必考题目。我从未考证过水席是否出现在宫廷菜肴中,但假象一下,这样的美食皇帝老儿一定也是不会放过的。
除了名字的来源外,水席还有素菜荤做、8凉16热二十四道、酸辣口感、丰俭由人等等特点,山珍海味固然可以,但平平淡淡的土豆,萝卜却也能做出不同凡响的滋味。让我流连忘返食道大开,水席也成为了再去洛阳的理由。
来自网络搜索的传说——民间关于“水席“的传说是这样的:相传是袁天罡早年夜观天象,知道武则天将来要当皇帝,但天机又不可泄露,就设计了这个大宴,预示武则天日后二十四年的酒肉光景。每道菜汤汤水水,即是暗指武则天水到渠成;干干稀稀,是喻指武则天二十四年的干系(稀)。“洛阳水席”的菜序是前八品(冷盘)、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共二十四道菜,这正应了武则天从永隆元年总揽朝政,到神龙元年病逝洛阳上阳宫的二十四年。
——可如果你走进洛阳农村,走进豫西的各个村落,每逢红白喜事,家家户户,也都是几十道菜,汤汤水水,干干稀稀,你要让村民花钱吃上一顿洛阳水席,他们准会连呼上当:“什么洛阳水席,不就是俺村待客的饭嘛!俺村狗剩、孬蛋都会做水席哩!”
有当地的朋友真是好。总是能吃点小美味。这次吃了洛阳的特色,外带水席的几道菜。是此次河南行最美丽的回忆。哈哈哈,要不我这种人怎么会胖,永远舌头的记忆力不差于眼睛。
偃师银条
这个是不是水席我不知道,但是的确十分美味。叫做银条。认了半天不知道是什么,后才人家说这东西就叫银条。——相传大唐贞观十九年(645年),佛学高僧唐玄奘自天竺取经归唐,拜见太宗皇帝李世民,奉上从西域带回的一种无名珍贵菜种,李世民观罢,赐予玄奘带回家乡种植。玄奘在偃师择地而种均不能成,后唯有洛河北岸寺庄堡四里内最佳。一年以后,在玄奘的家乡一种叶绿、花紫,根茎洁白如玉,光亮似银的植物,成了当地进贡朝廷的贡品,唐太宗吃后,龙颜大悦,将此菜御封为宫廷贡菜,赐名“银条”。
栾川豆腐
这个只顾低头吃了。不知道叫什么。话说我吃饭做饭都不喜欢拍照,总觉得不是味道。照相的后果往往都是旁边的人忍着口水停箸等待,一边用愤恨的眼神盯着相机,当咔嚓完的一瞬间,四面八方的筷子就伸进镜头里,等我老人家放下相机的时候,能尝尝味道就不赖了……(经友人提示,介个叫做栾川豆腐,沾着左边的两碗料吃)
连汤肉片
连汤肉片,里面有胡椒,酸辣可口。吃的我昏天黑地。
咸食
这个叫咸食。(也有人说是闲食)如果说是“闲”字的话,我在怀疑是不是闲着的时候经常吃的东西所以叫这名儿呢?后来想想也备不住是困难时期母亲们为了给孩子干换口味儿衍生的做法。貌似吃着很像西葫芦裹着面炸的,朋友说是萝卜。又没有吃出萝卜味道,那两位不爱吃萝卜的人又吃美了,在大家都啧啧称奇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红楼梦里刘姥姥吃茄鲞的感觉……这萝卜在洛阳真是充满了各种贵族吃法。回头我下次再来洛阳一定要拿萝卜大做文章。
浆面条
这个叫做浆面条,它是洛阳人普遍喜食的一种风味小吃。浆面条的原料豆浆,是制作粉丝的绿豆浆。将做绿豆粉时渗除的豆浆置于一定温度下,使之发酵变酸,再加温到八十度左右,使液面产生一种蘑菇状浆沫,加入少量香油,反复搅拌,待滚沸时,把面条下入,拌面糊使之成糊状,最后放入经调制的芹菜、韭菜、辣椒油、葱花、大绿豆以及盐。【原标题】:洛阳水席:民间风味里吃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