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游戏的文学——以韩愈的“ 戏” 为中心(2)

2012/4/16 15:09:19 点击数: 【字体:

中最热衷于这种表现的冒险的时期。他尤为特异的作品群都集中在这期间,《画记》作于贞元十一年,《南山诗》及几乎所有的联句都是元和元年, 《毛颖榔也是元和初, 《石鼎联句诗》及序则成于元和七年。
       
    裴度用“戏” 这个词指称这种表现出格的倾向,是因为以他理解的文学的应有样态来衡量, 那是非本质的、多余的东西, 它带给文学游戏的味道。为了恰如其分地传达应表达的内容, 表现还是以不至于刻意的、透明的自然的为好。故意很明显地用意, 是多余的。
       
    在以非本质的、作为悠闲玩耍的“ 戏” 一词来批评的范围内, 裴度的批评最终是不能否定韩愈的中心部分的。“ 戏” 在此确是充满非难之意, 但这不是来自敌对者的彻底否定, 说到底不过是圈内人促使周围部分改善的努力。事实上, 裴度与韩愈在政治派别上始终站在同一个立场, 不曾发生对立。而同为“ 戏”这个词, 如下文所见, 也被作为辩解的措辞来使用。
 
    二、“ 戏” 之二—韩愈的辩解
       
    以“ 戏”一词谈论韩愈文学活动的第二例, 是由韩愈自身引发的, 见于与张籍往还论辩的两封书信中。张籍与李翱并为最早也是最杰出的“ 韩门弟子” , 以擅长乐府诗见知于世, 他的文章仅存两篇, 而这两篇恐怕也是附韩愈复函后才得以传世的。至于这《上韩昌黎书、《上韩昌黎第二书》[9]以及韩愈《答张籍书》、《重答张籍书》[10]的写作年代, 华忱之《孟郊年谱》以文中言及孟郊而参照其行迹定于贞元十四年, [11]罗联添氏《张籍年谱》也依据张籍事迹系于是年。[12]这是贞元十三年张籍由孟郊介绍初渴韩愈, 并决定从韩愈学文时的事, 还在贞元十四年于韩愈任考官的汁州应试中式, 并正式师事韩愈之前。
       
    张籍在第一封信里引韩愈的论点, 慨叹儒学衰落与佛道等“ 异学” 兴隆, 再三称道使“ 圣人之道” 重光的是可比孟子、扬雄中兴儒学之功的韩愈。“ 然欲举圣人之道者, 其身亦宜由之也。” 即自己也必须体得、实践。他列举韩愈近况与此相悖的三点, 一是“ 多尚驳杂无实之说” , 即内容空疏的议论二是“ 商论之际, 或不容人之短, 如任私尚胜者” , 即不宽容的好战态度三是“ 为博塞之戏, 与人竞财” , 即好赌博。这样的行为似非努力阐扬“ 圣人之道” 者之所宜。
       
    对张籍的这三点指责, 韩愈在第一封复函中一一作答:
       
    吾子又讥吾与人人为无实驳杂之说, 此吾所以为戏耳。比之酒色, 不有间乎吾子讥之,似同浴而讥裸捏也。若商论不能下气, 或似有之, 当更思而悔之耳。博塞之讥, 敢不承教。

    韩愈承认好战态度有必要反省, 对博塞也不辩一言, 独对前面“ 无实驳杂之说” 的批评, 他辩解不过是为“ 戏” 而已。前文裴度苦口相劝的“ 戏” 字, 在此反被用作了辩解之辞。戏既然是非本质的、悠闲的行为, 不出玩耍的限度, 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张籍收到这封信, 又写了论说著述的重要性, 力劝韩愈的第二封信《上韩昌黎第二书》。而且在信的末尾, 对韩愈不过是“ 戏” 的遁词加以反驳:
       
    君子发言举足, 不远于理。未尝闻以驳杂无实之说为戏也。执事每见其说, 亦扮呼笑, 是挠气害性, 不得其正矣。苟正之不得, 易所不至焉。或以为中不失正, 将以苟悦于众, 是戏人也, 是玩人也, 非示人以义之道也。

    门生常常是老师教条主义式的继承者。但张籍却否定“ 戏” 的行为本身, 要求言行常合于理, 不违于是。他认为韩愈的随便态度, 会损害自己的气与性,失去正常状态。如果自己内心保持正常状态, 而仅让人们取乐, 那又成了欺骗对方。“ 戏” 虽是韩愈自己的态度, 但会成为及于他人的行为, 愚弄别人。
       
    韩愈针对这一非难, 引用经书作答《重答张籍书》, 申辩人是可以“ 戏” 的:驳杂之讥, 前书尽之, 吾子其复之。昔者夫子犹有所戏。《诗》不云乎“ 善戏谑兮, 不为虐兮。”《记》日张而不弛, 文武不能也。恶害于道哉吾子其未之思乎。
       
    为了论证“ 戏” 不与“ 道” 背驰, 他首先举出孔子也有所“ 戏” 为据, “ 前言戏之耳” 《论语• 阳货》。然后又引《诗经• 卫风• 淇奥》之句。据古往, 这是嘉卫武公之德的歌。郑笺曰“ 君子之德, 有张有弛, 故不常为矜庄, 时戏谑。”程度不至于伤害别人的“ 戏谑” ,也能成为一种美质。不总是庄重, 时一放松也是允许的。郑玄意识到的, 也正是韩愈接着引用的《礼记• 杂记下》孔子对子贡说蜡祭的意义的一段。年末, 收获完毕的农民举行祝祭, 完全呈无秩序的狂乱状态, 给旁观子贡留下脱离常规的印象, “ 一国之人皆若狂” 。孔子用弓的比喻来说明, 这一年一度的从日常性中解放的时刻, 对人们是很必要的。张而不弛, 文武不能也。
       
    弛而不张, 文武不也。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也。
       
    弓也是这样的, 紧张与弛缓, 两方面都不可或缺。《礼记》这一节恐怕是古代中国对祝祭意义的重要阐发。子贡说是“ 如狂” , 表明那飨宴呈现了祝祭本质上的无秩序状态。但孔子的说明因有比喻带来的模糊性, 也许解释有分歧。只看“ 张而不弛” 、“ 弛而不张” 、“ 一张一弛” 这三项, 也可以理解为承认“ 张”与“ 弛”有同等价值, 但从弓的实际用途来说, 则重点在“ 张” , “ 弛” 只是补充性的要素, 为了让张发挥效果才需要它。
       
    真让人想不到, 韩愈也引用这段话来强调“ 戏”的积极意义。不过他的意思只停留在申说那是可以容许的。只引一下经书为论据就完事, 不太像是韩愈的方式。他最终也未能阐明“ 戏” 本身的独立价值, 文章就结束了。
       
   《唐摭言》卷五载“ 韩文公著《毛颖传》, 好博塞之戏, 张水部以书劝之, 云云” , 并节录两人的往复书翰。这里说张籍非难的对象中包括《毛颖传》, 好像张籍已看到《毛颖传》似的。实则张籍书作于贞元十四年, 而《毛颖传》乃是元和初的作品, 时间纽龄不合。陈寅悟《韩愈与唐代小说》断定这是《毛颖传》写作以前的问答, 但认为“ 驳杂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