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张释之执法如山的管理启示

2012/4/20 16:59:17 点击数: 【字体:

     
    “司”在古汉语中,有管理、主管、职掌、操作、处理的意思。
       
    张释之在西汉统治王朝,把执法公正这一原则实践得光彩夺目,有效地维护了西汉的上层建筑稳固。西汉封建王朝的官员选拔有三种方式,一种是举荐制,例如由地方政府搜索有影响力或者名气大的草根人物、知识分子把他们以举孝廉的方式,向公务员队伍输送人才。二种是聘用制,例如由地方行政长官聘用一些幕僚或者下级官吏,由地方财政开支支付工资的政府工作人员。三种是捐资制,这种方式是以货币向政府买官吏职位。九品中正制、门阀制、科举制等选拔人才与官吏方式是在西汉以后的王朝出现的。张释之走的是捐款买官的途径,是他哥哥为他捐的官。这官的职位名称是骑郎,主要职责是侍奉汉文帝。任职骑郎工作近十年,没有升迁,张骑郎感到仕途艰难,不想再这样工作下去,否则空耗哥哥的资财,有负哥哥的厚望。
       
    脱颖而出,见识不凡,尽忠竭诚效力汉室
       
    在张释之觉得职业生涯前景灰暗的时侯,一个关键性人物为张释之人生道路上提供了条件。中郎将袁盎通过调查了解,在骑郎队伍中识别出张骑郎的确是个真正的人才,不想让这样优秀的人才流失掉,于是便奏请皇上。皇帝遂任命张释之为谒者,谒者是专门负责传达接待宾客之事,有时也兼任宫廷守卫和临时差遣的小官。因其职务活动都是在皇帝身边,故张释之有机会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人的品德有优劣,才能有高下。作为上司不仅要从人群中识别出优秀的人才,还要从这些优秀的人才中区分不同的档次来。袁盎的人力资源调查法是把握住其它骑郎和张释之接触过公务人员中,这些发生相互关系的人对张释之的了解程度、接纳程度、信任程度、期望程度。诸葛亮的识别人才的书中记载,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福,以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以观其廉;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机会往往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张释之在德和才的主要素质方面表现得卓越,等于是具备了担当大任的内在条件。在中央低级官吏中,张谒者的政治品德、思想意识、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这四个方面都比较理想。在为汉文帝论述秦朝之所以衰亡,汉代之所以兴盛的原因时,得到了文帝的高度赞赏,赞赏的原因是张释之知识源博,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很有见地。通过这次人力资源考察的关键性事件法,他被皇帝提升为谒者的最高长官仆射。随着政府职务的步步高升,张释之逐渐显露出他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秉性与作风。

    平步青云,执法如山,忠于职守维护法律
       
    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各方面都有不是很完善的成文法或者是判例法。而这样不完善的法律制度为当时的执法者提供的执行法律方面的依据。法律的执行困难,是来自于最高统者的思想意识。因为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甚至于超越了其它所有法律。汉文帝视察皇家动物园,了解动物园的宠物情况。管理动物园的上林尉竟然不能回答汉文帝的询问,汉文帝总共问了十多遍,都回答不上来。动物园管理老虎的基层管理人员从旁应答如流,口才很好。汉文帝当时就行使人事任命权,准备任命管理老虎的啬夫直接升迁至皇家动物园园长的官职,这官职在西汉叫“上林令”。汉文帝这样的做法,明显破坏当时的官吏选拔制度。破坏了官吏按照德能勤绩正常升任的制度。这样会打击那些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官吏的积极性。使那些能言善辩、阿谀奉承的人占有一席之地。张释之立即进行上行沟通。这是由下而上的沟通,是下级向上级报告工作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表达自己的意愿的管理沟通。在沟通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成员间会由于地位不同而产生的心理隔阂“位差效应”。一个是掌握一切、有生杀大权的皇帝,一个是侍奉皇帝的中级官员。两者地位相差极大,如果让地位高者产生了生理上与情绪上的反感的话,那么这次沟通就会失效。“伴君如伴虎”,甚至还会有性命之忧。
      
    张释之的说服策略的成败,决定了他人生的成败。他很清楚自己这位沟通者是属于在权威或信息方面都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汉文帝受众有最终的决定权。自己只能向对方说明做或者不做的利与弊,以供汉文帝参考,让其根据自己的建议去实施这些行为。因此,他在沟通语言中提出两个参照对象:绛侯周勃与东阳侯张相如。绛侯是拥立汉文帝的元老功臣,张相如是个受人尊敬的长者。他们两人都是实干家,不是搞形式主义与能言善辩之人。这样参照的隐喻涵义是如果要提拔,就要提拔实干加能干的人,而不是巧舌如簧的人。接下来沟通,张释之举了秦朝灭亡的案例,再强调破坏现有的正常升迁制度与官员考核制度,会给汉朝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说明了任命那些靠巧言得到政府高级职位的人,会影响西汉的统治稳定。这些话对汉文帝的触动很大,改变了他的任命决定,在回宫后,把张释之升为公车令。
       
    按照汉代法律规定:“诸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者,皆下;不如令,罚金四两。”其司法解释是凡是出入殿门或司马门的人,不管是谁,都要下马 或下车步行。倘若违反这条法律条款,罚金四两。如果违法乱纪是普通百姓或者是低级官吏,处理起来要容易些。但是这次公然违法的是皇位继承人太子和受宠信的梁王。于是这件违法案件的性质就复杂和困难起来了。司法实践中有这样一条原则,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古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是这个原则的思想体现。张释之面临“两难困境”。秉公处理的话,得罪的就是皇位继承人。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将来还会受到新皇帝的打击报复。不执法公正的话,那么法律就会是一纸空文。那么就会有很多权贵学样公然破坏法律,会影响到汉朝政府的社会秩序与法律秩序。继而危及刘氏政权统治。张释之选择了司法公正,对太子梁王在刑罚上面一视同仁。张释之追上去,制止太子与梁王不得进入殿门。并当即向汉文帝奏劾太子和梁王不下公门,实属不敬。按照法律规定,应分别处他们两人四两罚金。太后闻之此事后,派人送来诏书,赦免了太子和梁王。然后太子与梁王才得以入朝。汉文帝为此事免冠自责“教子不谨”。汉文帝觉得张释之,这么大胆。敢于碰硬,敢于执法如山、严肃法纪。从内心中真正地赏识张释之起来,又一次提拔了他当上中大夫职位。
       
    张释之身上真正体现出的是依法治国的精神。“法治”是一种重要的治国思想。“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是建设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执法”工作是重中之重。张释之在仕途上是一帆风顺。从中大夫到中郎将,再到廷尉。廷尉,官名。秦置。掌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改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恢复旧称,哀帝元寿二年又改为大理。新莽时改名作士,东汉时复称廷尉。汉末复为大理。魏黄初元年(公元221年)改称廷尉,后代沿袭未改,至北齐罢废。颜师古云:“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 张廷尉的职掌是管理天下刑狱。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职务。

    依法治国,公平公正,严格遵守法律标准
       
    公正是个体权利的理性感受,是正当权利顺利实现的理念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